APP下载

汉诗英译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2016-04-04李福珍

关键词:用典译语原诗

李福珍

(忻州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 忻州 034000)

汉诗英译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李福珍

(忻州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 忻州 034000)

汉语诗歌的翻译已是不易,而汉语诗歌中常用的典故的翻译尤为不易。典故的文字虽然简洁凝练,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翻译典故时,首先要探寻清楚其文化渊源,然后理解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灵活地翻译,在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向译入语读者传播汉语文化。

汉语诗歌;典故;创造性翻译

文学作品中,典故的应用非常普遍。李白、杜甫的诗篇,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而且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那些不同凡响、文采洋溢又恰到好处的用典。即使是普通的作家,也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典故,为文章增色不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新闻报道,报纸上的各种文章以及各式商业广告中,妙语连珠的用典也比比皆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多由词组、短语构成的典故,往往含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带有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何为典故

通俗些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写作或者说话之时,往往会引用历史、文学或者宗教等当中的事或人,那么,被引用了的事或人就被称作“典故”。[1]例如,“她可真是林黛玉呢!”;“你是个跑龙套的吧!”;“他是陈世美式的人物。”等等。这些表达中的“林黛玉”、“跑龙套”以及“陈世美”,都是有出处的,都算是典故。典故虽然文字简洁凝练,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运用这些寓意深刻的典故,能够使表达更加充分,更加贴切。下面对典故作大致的介绍。

(一)来源 典故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总结归纳起来,主要可以源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文学作品、民间谚语、风俗习惯、人名、地名和动植物名等。

(二)结构 无论是英语典故,还是汉语典故,结构都很紧凑,多用简练的词组或短语,当然,也有以短句为形式的。相比而言,英语的典故在结构方面较汉语灵活一些,时长时短。英语中既有一个词的典故,如“Eden”、“Ark”、“Watergate”等;也有由十几个单词构成的句子,如“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等等。汉语的典故多用四字结构,偶然有二字、三字结构的,也有较多字数组成的单句,但在文学作品中不是很常见。

(三)设喻 典故都是有喻义的。通过喻体的形式,从而引发联想,使语义得到进一步的引申,最终实现以事讲理、用古喻今的目的。

(四)民族特征 英汉语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两个民族在生态环境、历史演变、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差别很大。[1]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在设喻形式和喻体的采用方面都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民族特征。英汉语中,很多典故喻义相同或者相近,但是它们设喻的形式或所采用的喻体却完全不同。汉语中,“画蛇添足”典出《战国策》。在蛇本无足的汉文化中,画蛇添足当然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了。在英语中,也有“paint the lily”这样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莎士比亚的《约翰王》这一戏剧。西方人认为,给象征着清白、贞洁的“lily”抹彩,进行粉饰是多此一举,是徒劳的。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典故都有“多此一举”之意,但在喻体和设喻上却都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再比如,在西方,牧羊人喜欢白羊,而不喜欢黑羊。因为在某个时期,纯白羊毛的白羊曾比黑羊更能卖个好价钱。“A black sheep”由此而来,常用来表示不被喜欢的人。现在,要表示给家庭、集体带来耻辱的人就可以用“a black sheep”来表示。汉语中,出自《庄子》的“害群之马”与英语中的“a black sheep”喻义非常相似,常用来指那些危害到整个集体的败类,但这两个典故的喻体和设喻大不相同。

二、汉诗之用典

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诗歌始终是我们的骄傲,诗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精炼的语言、含蓄的语义、丰富的联想……这些都是诗歌非常讲究的地方。而典故浓缩性强,意义深远,又具有典雅的气质,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了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汉语诗歌中的用典非常之多,可以说比比皆是。历代诗人中,有很多善用典故、喜用典故的高手,如李白、李商隐、杜甫、毛泽东等。

(一)用典方式 汉诗中,用典方式也很灵活,粗略地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明用和暗用

根据引用的形式,可以把诗歌中的典故分为明用和暗用。明用,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把全部的或部分的典故引用过来的文字形式。读者一看到这种形式,就能够识别出来。那么,虽然使用了典故,用典的痕迹却不明显,不能被直接地、轻易地识别出来,就是典故的暗用,这种用典方式可以说是用典的最高境界了。

2.正用和反用

根据使用典故的意图,又可以把典故分为正用与反用两种方式。正用也被称作直用,也就是按照典故本身已有的、原来的、约定俗成的意思来用。大部分的用典都属于这一类。但是,也有一些典故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用典的功能 汉语诗词中的用典之所以非常之多,主要是因为诗词中的典故在作品中主要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首先,典故的使用能够达到言虽简而意却深的效果。每一个看似简单、文字简洁凝练的典故里面都隐含着内容丰富的故事。诗词中使用典故,不仅可以表达字面的意思,而且还表达出了比字面意思更加深刻的内涵,这恰恰与诗歌讲究语言精炼的特点相符合。其次,使用典故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进入诗境并且深入其中,读者读到的虽说只是寥寥数字,但得到的却是要丰富得多的心灵感受。再者,典故往往能够含蓄、委婉地表达。作为一种修辞格的典故,主要是通过设喻的方式实现其修辞的目的,所以,表达往往委婉含蓄,让读者自己去慢慢领会其中表达的实际内容和情感。

三、汉诗中典故的英译

具有独有特征及风格的诗歌翻译已非易事,而诗歌中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典故翻译尤为不易。翻译这些独具特色的典故时,既要尽可能地使原诗的典故要表达出的民族文化特征得以再现,又要尽可能地照顾到译语读者,使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诗歌中的典故虽然难译,有些甚至几乎不可译,但是还是有不少学者在诗歌典故的翻译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不乏优秀的水平较高的翻译作品。

在翻译典故时,译者首先要准确地弄明白典故的涵义,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再用译语重现原诗所表达的意思。在翻译诗歌的典故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基本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或直译加注 把原诗中用到的典故按照字面的意思直接地翻译出来,就是直译的方法。音译就属于直译的范畴。一般地,人名或地名的典故常可以用拼音或者拼音加注的方法来翻译。如“吴刚”可以译作“Wu Gang”[2],“秦皇汉武”可以译作“Qing Huang and Han Wu”。[2]采用直译的方法,可以使原诗歌中典故的意象得以保留,即把中国的文化直观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从而把原语言中所表达的文化意象介绍给译语读者,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丰富了译入语的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且还不会破坏到原诗的美学效果。王昌龄的《出塞》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中的“飞将”用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典故。译者们在翻译这个典故时,有的把它译作“flying general of dragon city”,有的译作“winged marshal of dragon city”,都是直译的方法。

采用直译的方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即会使那些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西方读者很难明白原诗中典故所隐含的故事,无法弄明白典故深层的涵义,也就谈不上能深刻地理解原诗作者用典故表达的情感了。当然,也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利用注解的方式,把典故的来源、背景、内容等相关信息解释清楚,从而使译入语读者正确地理解原诗中典故所表达的意思。但是,这种形式显得较为累赘,与诗歌的简洁凝练的形式不相符合。

(二)意译 在翻译典故时,把原诗歌中表达典故的文字形式舍去,而只把包含于典故中的情节或内容翻译出来,这种翻译方法就是意译。有些典故,如果直译的话,由于文化差异,译入语的读者有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又显得啰嗦、累赘。这种情况下,可以选用意译的方法,尽可能地把原诗中的典故转化为能够被译语读者所接受、理解的内容,间接地把典故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传递给译语的读者。辛弃疾《卜算子》中有“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的句子。“李将军”指的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在抗击匈奴中,曾因受伤而被匈奴兵设陷用网套住而被擒。走了十多里,李广装死,当他注意到旁边的匈奴兵所骑的是一匹快马之时,突然一跃而起,把马上的匈奴兵推下马去,夺过匈奴兵的弓箭,驱马而归。翻译此诗句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把其内容翻译出来。有的译者把它译为:“General Li,being caught in a net.Suddenly,jumped on a tartar soldier's horse.Killing several soldiers and running away”.这样,清楚地描绘出了李广将军的骁勇,而且也把这一典故所包含的内容介绍给了译语读者。“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是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讲得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得到振兴,以郭隗为师,筑起了黄金台,用黄金招揽天下有才之士的故事。翻译时,也可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这一典故的内容介绍给译语读者。有的译者就把其译成:“Have you not heard of king of Yan in days gone by? Who venerated talents and built terrace high,On which he offered gold to gifted men”.如此,译语读者了解原典故的内容,也就更易理解原诗对燕昭王尊重人才的赞许之情。

(三)替代 在翻译诗歌中的典故时,如果原诗中所用的典故在译入语文化中可以找到类似的典故,那么就可以采用替代的翻译方法,用译入语文化中类似的典故来替代原诗中的汉语典故。汉语诗歌中,“何满子”这一典故常被用来指 “断肠之声”。在翻译这个典故时,有的译者把它译为“dying swan's sad lay”。西方的读者读到这样的翻译,虽然易于理解,但失去了原本可以获得的极其丰富的联想,无法了解到原诗典故所表现的生活画面,所带有的民族色彩,不利于汉语文化的传播。而且,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要找到极其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典故是很难的,所以,替代法在汉诗英译的典故翻译中,并不具备很大的可能性。

(四)创造性翻译 在原诗典故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加入自己对此典故的理解,进行再创造,探索出典故的翻译方法,这便是创造性翻译方法。创造性翻译方法与意译法不同。采用意译法,表达出来的典故的内容大体上与原典故字面所传递的意思是相同的,而创造性翻译法则有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可以不必刻意地拘泥于字面意义上的忠实对等,根据译入语读者可以接受的程度、会有的反应以及自身翻译的目的,巧妙地加以发挥,对原诗中的典故进行再创造。例如,“刘郎”,“谢娘”就是汉诗中常提到的人物。其实,这两个人物都有出处,属于典故。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年幼之时就有作咏絮之诗的才气。谢娘指的就是她,常常用来形容或喻指有才华的女子,当然,有才之女所居之所就被称为谢家。东汉时,有个叫刘晨的人到天台山去旅行,途中遇到了仙女,与仙女结成了眷属。刘郎就出自这个故事。汉语诗词中,刘郎和谢娘常被用来指相恋的男女。对于这类的典故,直译也无不可,但译出其指代意则可能更加简洁生动,更易于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如在译“初识谢娘时”这句诗,有译者将其直译为“When I first knew lady Xie”;也有译者创造性地舍去原典故的形式,将其指代意思译出,译为“I made the first acquaintance with you,my lover.”两种译法比较,后者译得更为贴切,更为巧妙,更易于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再如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的诗句:“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其中“贾氏窥帘”和“宓妃留枕”都是典故,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故事。有的译者在翻译此句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脱离了原诗中典故所包含的故事和背景,把原典故中出现的人物译成了指代意,即“You”和“I”,而把“留枕”和“窥帘”仍然忠实地翻译了出来,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新的意境,使读者易于产生共鸣,置身于其中。这也是译诗中的佳作。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云:“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与“秦楼”都是典故。这里“武陵人”指的就是词人李清照的丈夫,“秦楼”指的就是词人自己的住所。翻译时,可直接译出这两个典故的指代意,把武陵人译为词人对自己丈夫的称呼“you”,而把“秦楼”译为词人自称的“my bower”,这样易于读者对诗词的理解。孟郊《古离别》诗中有“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诗句。此诗句中用到了一个典故。汉代的司马相如去临邛游历时,在那里与卓文君相遇、相识并且相爱。后来,“向临邛去”常被人们用来喻指另结新欢。有的译者在翻译此诗句时采用创造性翻译方法,把此句译为“your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than that your heart's stolen away”.从表面上看,译句完全舍弃了原诗典故中的文字和内容,译句似乎与原诗典故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但是,细想一下,这样的译句却清楚、明确地翻译出了此典故所表达的意思,是诗歌典故翻译中的佳作。再如,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由于文化的差异,译入语的读者并不了解中国的这一传统风俗,不知道这是一个家人一起为逝去的家人或朋友上坟、扫墓,表示哀悼、缅怀的日子,所以也就很难理解诗人遇雨而魂断的感情。在翻译“清明时节雨纷纷”里“清明”这一来自传统风俗的典故时,如果直译为“the pure brightness day”,[3]既无法表达出清明节的真正内涵,而且让人有种清净、明亮的感觉,与原诗的悲伤的基调完全相悖。如果采用意译法,可以把其译为“the dismal day in rainy season in spring”[3],表达不出诗人哀悼逝去家人的意愿,也不能实现传播文化的作用。有的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诗歌的理解,把它翻译成了“mourning day.”[3]“mourning”是哀痛的意思,尤其指对逝者的哀悼。如此,则译出了清明节的哀悼逝者的风俗习惯,而且表达出了同原诗一样的悲情。

传递信息是翻译的目的,但并不是只传递字面的意义就足够了。翻译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要传播文化。翻译时,译者不仅仅要理解和传递原作品的表层意思,而且还要更深入地理解原作品的文化内涵,要尽量保留原作品中的文化,传达给译入语的读者,而且要尽量做到使读者易于理解、接受,如此,才能真正地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诗歌中典故的翻译也是如此。译者首先要了解典故的来源,要了解其原来的故事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然后根据翻译的目的、读者的要求、接受程度等,灵活地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在译语中创造性地使原诗中的典故得以再现,从而使双语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龙 君.毛泽东诗词英译中的文化意象的建构与传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04):17-20.

[3]唐丁红.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看汉诗英译——以“清明”的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4(12):142-143.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llusions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LI Fu-zhen
(Department of Public Foreign Language,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Shanxi,034000)

Chinese poem is a unique literature form in Chinese treasure house of literature.It is not easy to translate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In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because allusions are full of stories and meanings and cultural contents.When translating allusions,at first,the translator must find out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llusion such as the origin and the content,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tents.Then proper translating methods can be adopted flexibly to transfer Chinese cultur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within their acceptable scope.

Chinese ancient poems;allusions;creative translating

H059;H159

A

2016-05-08

李福珍(1975-),女,山西静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拓展、翻译。

1674-0882(2016)04-0063-04

〔责任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用典译语原诗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峨眉山月歌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改诗为文三步走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其实我是……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