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宗复辟的人物因素分析

2016-04-04李庆勇

关键词:英宗景泰

李庆勇

(济宁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 济宁 273155)

英宗复辟的人物因素分析

李庆勇

(济宁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 济宁 273155)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重,英宗乘机复辟。英宗复辟的人物因素主要有三个:景泰帝贪位薄兄;孙太后拥护英宗,反对景泰帝;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倒戈相向。在这三大因素的作用下,英宗复辟并且取得成功。

明英宗;复辟;人物因素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六日,面对瓦剌南侵的威胁,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大军50万亲征,结果兵未交锋就撤退,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所袭,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史称“土木堡之变”。九月六日,在孙太后、于谦等人的支持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不久,瓦剌将英宗送归明朝,景泰帝将之软禁在南宫。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英宗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的策划、组织下复辟,改年号天顺,史称“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有诸多因素,复辟成功也有多方原因,本文将从与英宗密切相关的三类人物上分析复辟的必然和成功所在。

一、景泰帝:贪位薄兄

明英宗与景泰帝的关系是随着景泰帝的不断压迫、打击而逐渐恶化的,最终兄弟反目成仇、兵戎相见。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也先从中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便有放回英宗之意,朝臣闻此无不欢喜,不时有人上书请求遣使与也先洽谈奉迎之事,但景泰帝却不愿迎回英宗,处处加以阻扰。先是,金齿卫知事袁敏上书景泰帝,要求先派人探望英宗:“乞遣官一人,或就令臣赍书及服御诸物,问安塞外,以尽臣子之义。”[1](P4511)景泰帝看后很不高兴,不可置否。接着,王直率领众臣向景泰帝上疏:“也先有悔心之萌,而来求成与我,请还乘舆,此转祸为福之机也。望陛下俯从其请,遣使往报,因察其诚伪而抚纳之,奉太上皇以归,少慰宗社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则天伦厚而天眷益隆,诚古今盛事也。”[1](P4539)但景泰帝还是不为所动,以瓦剌奸诈为由推辞说:“卿等言良然。但前后使者五辈往,终不得要领。今复遣使,设彼假送驾为名,来犯京师,岂不为苍生患。贼诈难信,其更议之。”[1](P4539)随着众臣不断上疏,景泰帝委婉地说出心中的忧虑:“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1](P4548)于谦为打消景泰帝忧虑,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1](P4548)景泰帝一向器重于谦,见他这样说,才不得不同意众臣的主张,遣“右都御史杨善、工部侍郎赵荣使瓦剌”,[1](P144)可见,景泰帝十分不情愿英宗归来,担心英宗归来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此时的景泰帝,在看待皇位问题上与北京保卫战前判若两人,“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1](P4545)不论是否出于真心,景泰帝在没有即位前是十分谦虚谨慎的,但在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景泰帝对皇位、权力的欲望大大增加,将之据为己有,已不容他人染指,乃至置其兄生死于不顾,阻扰英宗归来。

英宗归来,举朝轰动,大臣皆认为应当隆重对待,但景泰帝坚持一切从简。先是礼部议定奉迎礼节:首先由礼部派员,迎候上皇于居庸关外龙虎台,锦衣卫备法驾在居庸关迎候,百司诸官迎于土城之外,诸将迎于教场门处,上皇由安定门入城,从东安门入宫,自东端登上北门,面南而坐,皇帝谒见后,百官再朝见,朝见过后,上皇再由此进入南城大内。礼部深知景泰帝心意,故这套礼节已相当简薄,但景泰帝仍不满意,“传旨以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易法驾。”[1](P4536)经此一改,意见纷纷,礼部尚书胡濙以手足之情相劝:“诸臣意无他,欲陛下笃亲亲耳。”[1](P4536)景泰帝抬出英宗之语说:“昨得太上皇书,具言迎驾之礼宜从简损,朕岂得违之。”[1](P4536)诸臣明知英宗所说不过是谦词,但见景泰帝如此坚决,只好作罢。于是“侍读商辂迎上皇于居庸关,……帝迎于东安门”。[1](P144)

英宗归来后,被景泰帝软禁在南宫,与外界严密隔绝,“冬十月,命靖远伯王骥守备南宫。”[2](P525)景泰帝在南宫内派了很多内监和锦衣卫,名为保护,实为看守、监视,并断绝内外交通,不许外人进入,更不许里面的人出来,除了孙太后外,在朝大臣不许探望英宗,连王直等老臣也不例外,甚至在元旦也不让群臣叩见,“上皇在南宫,万寿圣节,礼部尚书胡濙请群臣朝贺,不许,即又请明年正旦百官朝上皇于延安门,亦不许。”[2](P525)英宗在南宫内过的提心吊胆,不断被人算计,“御史高平亦言城南多树,事叵测,逐尽伐之。时盛暑,上皇尝倚树憩息,及树伐,得其故,大惧。”[2](P528)英宗在南宫内的生活也是相当清苦,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余曾游南宫内,在禁城外之巽隅,亦有首门二门,以及两掖门,即景泰时锢英宗处,所称小南城者是也。二门内亦有前后两殿,具体而微,旁有两庑,所以奉太上者止此矣。其他离宫以及圆殿石桥,皆复辟后天顺间所增饰者,非初制也。闻之老中官,不特室宇湫隘,侍卫寂寥,即膳羞从窦入,亦不时具,并纸笔不多给,虑其与外人通谋议也。钱后日以针绣出贸,或母家微有所进,以供玉食,故复辟后待钱氏甚厚,至两幸其第。或云今所传诵《三官经》,为英庙无聊时所作。”[3](P607)可见,英宗的太上皇徒有虚名,其待遇连一般诸王也不如。

景泰帝对英宗防范甚严,总是担心有人图谋不轨,勾结英宗复辟,因此对与英宗交往过密的人严厉打击,甚至大开杀戒。景泰三年(1452年)七月,发生阮浪、王瑶被杀事件,“阮浪至景泰帝时,为御用监少监。英宗居南宫,浪入侍,赐镀金绣袋及镀金刀。浪以赠门下皇城使王瑶。锦衣卫指挥使卢忠者,险人也,见瑶袋刀异常制,醉瑶而窃之,以告尚衣监高平,平令校尉李善上变,言浪传上皇命,以袋刀结瑶谋复位。景泰帝下浪、瑶诏狱,忠证之。浪、瑶皆磔死,词终不及上皇。英宗复辟,磔忠及平,而赠浪太监。”[1](P7771)

景泰帝对英宗打击最大的是朱见深太子之位被废。景泰帝皇位的取得具有偶然性,英宗被俘,朱见深作为皇长子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但当时朱见深年仅2岁,无法担当大任,故迫于形势才立了景泰帝,而且当时也达成共识,英宗回来后,景泰帝再把皇位还给英宗,或者传给朱见深。景泰帝为将皇位据为己有,软禁英宗后,就千方百计地废掉朱见深,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太子。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为皇后。”[1](P145)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朱见济夭折,景泰帝仅此一子,不少大臣主张见深复位,但景泰帝认为自己以后再有子嗣仍可立为太子,遂不同意,于是开始了储君之争。景泰帝对主张见深复位的人严惩不贷,“杖大理寺卿廖庄、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于阙,同死杖下,纶仍诏狱,谪庄定羌驿丞。”[2](P528)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景泰帝病重,复储之议又起,左都御史萧维祯集十三道御史上奏:“圣躬不宁,五日未朝,内外忧惧,京民震恐,盖为皇储未立,以致如此。伏望皇上早建元良,正位东宫,以镇人心。”[4](P5646)但景泰帝不为所动,仍坚持己见,压制复储之议,并说:“朕这几日偶染疾,是以不曾视朝。待正月十七日早朝,请择元良一节难准。”[4](P5646)在景泰帝的坚持下,朱见深最终没有复位。

由上可见,景泰帝私心太重,贪位薄兄,一意孤行,不听众议,做事不近人情,从而导致夺门之变的发生。谷应泰说:“‘夺门’二字,英宗不得正始,景泰帝不得正终,授受之际,弟兄交失。”[2](P535)他认为英宗复辟实乃景泰帝所逼,“(景泰帝)初闻返跸,不欲郊迎,旋入南宫,复止朝贺,势且骎骎焉,登台授兵矣。不几贪天之位,应憎寡兄,实逼处此。”[2](P534)并提出,如果景泰帝能够厚待英宗的话,或可避免夺门的发生,“(景泰帝)北面稽首,恭上玺绂,兄且自陈失德,不敢复事宗庙,以臣避君,弟不先兄,景能辞位,史著美谈。实则大宝已登,南向让三,西向让再,抑又何伤焉?”[2](P534)此言不无道理。英宗虽名为太上皇,但实际上和一个囚徒差不多,完全失去人身自由,作为曾为皇帝的他,是不能接受的。英宗原本还抱有一丝希望,那就是将来自己的儿子登基,皇位仍可在自己的子孙里传承,这是他最大的安慰,但见深被废,他的希望破灭,遂不能容忍。在景泰帝的一步步打击下,英宗由妥协转为仇视,由忍让变为反抗,在孙太后的支持和石、徐、曹的策划下,积极响应,于是复辟发生。景泰帝夭子伤心过度,复储之议又筋疲力尽,每日又担心皇位旁落,终于一病不起,英宗复辟得到如此条件,故能成功。

二、孙太后:拥英反景

孙太后是明代中期政局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论是景泰帝即位,还是英宗复辟,她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太后,宣宗孝恭皇后,“宣宗即位,封贵妃。……胡后废,遂册为皇后,英宗立,尊为皇太后。”[1](P3514)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去世,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年仅9岁,孙太后与辅政大臣共同辅佐英宗,“军国政务的最高决定权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具体事务处理则由辅政大臣实施。”[5](P82)正统年间,孙太后虽然没有垂帘听政,但在政治事务中有极大的发言权,是当时的实权人物。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一片恐慌,在于谦的领导下,北京保卫战开始。最初,孙太后想立朱见深为帝,但当时朱见深年幼,无法担当大任,为稳定人心,鼓舞士气,从大局出发,八月十八日,孙太后赦谕朱祁钰监国,“暂总百官,理其事。”[6](P3510)几乎与此同时,二十日“皇太后诏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1](P141)可见,孙太后是想让皇位在英宗一系相传,景泰帝只不过是个临时替补。在主战派大臣的一再劝进下,孙太后才同意朱祁钰即位,九月初六“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1](P141)可见,孙太后让朱祁钰即位乃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但此时她仍抱有希望,那就是景泰帝将来传位于朱见深。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京城转危为安,景泰帝不想交出皇权,并迫不及待地巩固皇位,先是将英宗软禁,后又将朱见深废为沂王,这就向孙太后及众人表明,以后继承皇位的将是自己的子孙,这是孙太后所不愿看到的,也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强烈反对,并加以阻挠,但没有成效,因为自己已没有能力去左右景泰帝。

景泰年间,景泰帝独掌大权,孙太后的地位和权力大不如以前。景泰帝即位后,虽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但同时也尊自己的生母吴氏为皇太后,宫中两太后并存,孙太后十分不满,吴氏地位由在自己之下跃为自己之上,心里也十分地不平衡。最让孙太后不能容忍的是,景泰帝掌控朝政后,孙太后对朝政失去控制,很多事情都插不上手,这对长期呼风唤雨的孙太后来说无遗是个打击。因此,在个人地位、权力上,她与景泰帝的矛盾渐渐不能调和。

景泰帝即位后,时刻提防孙太后,并打击以孙太后为首的英宗派,随着英宗被禁、太子被废,孙太后的希望破灭,容忍底线崩溃,从此与景泰帝分道扬镳,并成为最大最强的反景泰帝派,积极支持英宗复辟。

总之,孙太后与景泰帝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双方势力的消长也是彼此起伏的,二人由同舟共济变为形同陌路,再到势不两立,最终一方打倒另一方,成者王侯败者寇。

夺门之前,曹吉祥将石亨、徐有贞的计划告知孙太后,“中官吉祥、蒋冕辈白于太后”,[4](P5647)孙太后“许之”,[1](P3514)并颁布懿旨:“天子疾大渐,殆兴,天位久虚。上皇居南内于今八年,圣德无亏,天意有在。以奸臣擅谋,闭而不闻,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统,将不利于国家,亨等其率兵以迎。”[7](P1872)这道懿旨给了政变合法性,“写敕旨与亨辈,成此事。”[4](P5647)

复辟成功后,孙太后全盘否定景泰帝的功绩,“祁钰既贪天位,曾无复辟之心,乃用邪谋,反为幽闭之计。废出皇储,私立己子,斁败纲常,变乱彝典。纵肆淫酗,信任奸回,毁奉先旁殿,建宫以居妖妓,污缉熙便殿,受戒以礼胡僧。滥赏妄费而无轻,急征暴敛而无艺,府藏空虚,海内穷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怒。”[6](P5829-5830)依孙太后之意,景泰帝被废为郕王,并移至西内,“二月乙未,废帝为郕王,迁西内,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1](P149-150)“妃嫔唐氏等赐帛自尽,以殉葬。”[2](P532)

孙太后支持英宗,是因为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二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英宗不对孙太后构成威胁。英宗不是孙太后所生,是孙太后从一个不知姓名的宫人那里夺过来的孩子,“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1](P3514)“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1](P3514)因自小便得到孙太后的关心、调教,“由是眷宠益重,”[1](P3514)故与孙太后的关系比较密切,对孙太后也言听计从,二人虽不是母子,但形同母子。在英宗被禁期间,“太后数入省视,”[1](P3514)可见孙太后对英宗关爱深切。因此,大体来说,孙太后与明英宗是和睦相处的。

由上可见,孙太后对英宗和景泰帝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她亲英宗远景泰帝,进而拥英宗反景泰帝,自始自终都可见拥英反景的强烈倾向,正因如此,英宗复辟才得以发生并成功。

三、石、徐、曹:倒戈相向

英宗复辟,内有孙太后支持,外有石亨、徐有贞策划,中间有曹吉祥牵线搭桥,石、徐、曹三人为复辟的关键人物。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人能够走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团,是在反对于谦这个共同敌人的目的上达成的。三人与于谦积怨已久,“徐珵以议南迁,为(于)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稍稍进用,尝切齿谦。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总兵十营,畏谦不得逞,亦不乐谦。德胜之捷,亨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乃疏荐谦子冕。诏赴京师,辞,不允。谦言:‘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亨复大恚。都督张軏以征苗失律,为谦所劾,与内侍曹吉祥等皆素憾谦。”[1](P4549-4550)于谦为景泰帝重臣,深为景泰帝器重,“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用一人,必密访谦。”[1](P4549)石、徐、曹要想扳倒于谦,依靠景泰帝是不能得逞的,最好的依靠便是幽禁在南宫的英宗,基于此,三人将砝码投向英宗,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三人结合,既是为了除掉于谦,“亨辈不过因于谦平日总督军务,一切兵政专而行之,亨不得遂其所私,乃乘此机而除之,”[4](P5647)更是为了功名利禄,“(张)軏谓前日石总兵要与循计较,说道西边病重难起,若请复立东宫,不如就请太上皇复位,可以得功赏。”[4](P5648)险恶之心,分外明朗。

英宗复辟后,“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1](P4550)英宗初不忍杀于谦,认为于谦于社稷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1](P4550)可见石、徐、曹与于谦积怨颇深,已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故三人能够走在一起,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陷害忠良。

石亨、徐有贞都是朝中干将,曹吉祥在宫中也颇有地位,三人结合使英宗复辟更为保险,增大了成功的可能性。

石亨为外臣武将,“善骑射,能用大刀,每战辄摧破。”[1](P4613-4614)石亨是继于谦之后享有威望的武将,北京保卫战时“召掌五军大营,进右都督”,[1](P4614)地位仅次于于谦。景泰年间,石亨曾“佩镇朔大将军印,帅京军三万人,巡哨大同”,[1](P4615)后又加封太子太师,提督团营,地位颇为崇高。夺门之前,石亨提议拥立英宗复位,“时,亨意以复立东宫,不若请太上皇复位,”[8](P129-130)并密见英宗,恳请英宗复位,得到英宗应允。夺门之时,石亨在长安门夺到钥匙,开门进入大内。

徐有贞为外臣文官,“字元玉,初名珵,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1](P4561)徐有贞较有才华,以多识多能闻名于时,精通天文地理、阴阳方术,这些知识在夺门之变时派上用场。夺门之前,“有贞升屋览乾象,亟下曰:‘时至矣,勿失。’”[1](P4562)夺门之时,“亨、軏皆惶惑,谓有贞曰:‘事当济否?’有贞大言必济,趣之行。”[1](P4562-4563)正是这些话,给政变之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打了一针强心剂,使这些人再无顾忌地走上政变之路,因此,徐有贞为安抚政变之心功不可没。政变之时,徐有贞为石亨等人出谋划策,“时方有边警,有贞令(张)軏诡言备非常,勒兵入大内。”[1](P4562)这个计策为政变队伍找到入宫的理由。当时人心惶惶,“夜四鼓,开长安门,内兵近千人,宿卫官军惊愕不知所为;有出入者,兵辄叱止之。有贞命仍锁诸门,曰:‘万一内外夹攻,事去矣。’锁讫,有贞取钥投水窦井。”[8](P130)这个破釜沉舟之计又使政变之心更加稳固。政变成功后,“俄诸门毕启,有贞出号于众曰:‘太上皇帝复位矣。’趣入贺。”[1](P4563)由上可见,徐有贞在政变中起着出谋划策、安抚人心、导引群臣的作用。

曹吉祥为内监,多次从军征战,不但具有一定的作战经验,还集合了一批乌合之众。“正统初,征麓川,为监军。征兀良哈,与成国公朱勇、太监刘永诚分道。又与宁阳侯陈懋等,征邓茂七于福建。吉祥每出,辄选达官、跳荡卒隶帐下,师还畜于家,故家多藏甲。”[1](P7774)景泰时曹吉祥还“分掌京营”,[1](P7774)掌握一定的军事权利。曹吉祥在宫中有一定的地位,有了他的相助,夺门之时,复辟队伍得以在宫内顺利前进。

不只是石、徐、曹,还有不少人在英宗复辟前就已经倒向英宗一边。景泰帝一病不起,储君之位空置,景泰帝已无子嗣,如遇不测,英宗复辟或见深即位将成大势,很多在景泰帝与英宗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渐渐看清形势,倒向英宗一边。一向被认为对景泰帝忠心耿耿的兴安,对前来问安的百官说:“若皆朝廷大臣,耳目不能为社稷计,日日徒问安耳。”[4](P5646)暗示群臣早择元良,于是“十一日科道奏立东宫,十二日礼部会君臣又奏”,[8](P129)此后,大臣纷纷上疏,请求景泰帝早立东宫,复储之议一时高涨,礼部尚书胡濙纠集一批大臣说:“请立东宫事,今本部会阁下及文武大小群臣于十七日待上视朝,合辞恳请,令来报知佥名。”[4](P5646)监察御史钱琎甚至以辞官相威胁:“上再不可,吾等皆免冠叩头,辞职乞还田里。满朝若是,上亦心动,事无不可。”[4](P5646)大学士商辂也搬出祖宗家法:“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传之于宣宗、陛下、宣宗之子、宣宗之孙,以祖父之天下传之于孙,此万古不易之常法。”[4](P5646)可见,朝中大臣与景泰帝产生严重分歧,对景泰帝一意孤行十分不满,矛盾越来越大,以致英宗复辟,很多人竟没反对,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景泰帝、英宗水火不容,他们主张复储,其实就意味着背叛景泰帝,投靠英宗,景泰帝渐成孤家寡人,人心所向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有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帮助,英宗得以由南内进入大内,复辟成功,再加上人心向背,英宗复辟又显得名正言顺。

综上所述,英宗内有景泰帝的步步紧逼,外有孙太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的支持谋划,在内激外援下,英宗走上复辟之路,也正是有了上面人物的帮助,英宗才能够复辟成功,重登皇帝宝座。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明)杨 瑄.复辟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5]林延清.明朝后妃与政局演变[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6](明)陈 文.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7](明)黄光昇.昭代典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明)郎 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Analysis of the Human Factor in Ming Yingzong's Restoration

LI Qing-yo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Jining University,Jining Shandong,273155)

Eight years the first month of Jingtai,Jingtai emperor was very ill,Ming Yingzong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restore throne.The human factor in Ming Yingzong's restoration three aspects.One,Jingtai emperor were eager for the throne to treat his brother.Two,Sun Queen Mother supported Ming Yingzong,but opposed Jingtai emperor.Three,Shi Heng,Xu Youzhen,Cao Jixiang turned the spearhead.Under the three factors,Ming Yingzong rebeled and get success.

Ming Yingzong;restoration;the human factor

K248

A

2016-05-05

李庆勇(1979-),男,山东兖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明清史。

1674-0882(2016)04-0025-05

〔责任编辑 马志强〕

猜你喜欢

英宗景泰
郭景泰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浪淘沙·听父亲谈景泰一条山 如山似水君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论证
明英宗重回大明多亏了谁
聋子锄奸
聋子锄奸
北狩南宫之后明英宗心理变化之初探
浅谈景泰方言亲属称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