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人员临床共情的研究进展

2016-04-04王太娟崔香淑

关键词:共情护患护士

王太娟,崔香淑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护理人员临床共情的研究进展

王太娟,崔香淑*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护士的临床共情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临床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对护士临床共情的概念、作用、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提升护士临床共情的策略进行了综述,并对护士临床共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其为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借鉴意义。

临床共情;共情能力;影响因素

共情(empathy),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现象,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共情的日益认同,共情能力逐渐成为护理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护士的临床共情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是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保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共情

1.1 神经科学领域共情的产生机制

De Vignemont F和Singer认为共情是通过观察或想象他人情感状态而引发的、与他人情感状态相同的情感状态,而且共情者知道他人是自己情感状态的来源。Singer还根据脑成像研究结果对心理理论和共情进行了区分,心理理论是指理解他人的目的,作用,意图和信念的能力,而共情是指共享他人情绪和感觉的能力[2]。

1.2 临床共情能力

指的是护士把共情应用于临床的过程,即临床医务人员能够识别患者的情绪情感状态,并对患者的需要及时给予回应,更好的促进临床护理治疗的一种能力[3]。护士的临床共情有四个属性:①情感属性:是指护士能够体会患者的情感情绪,分享其情感和经历,共情的情感属性与同情相类似;②道德属性:在职业道德水平上护理人员有对患者产生共情的内在动力;③认知属性:护理人员通过认知,分析、判断来理解患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能力;④行为属性:将对患者的情感转变为行动,通过恰当的方式反馈给患者[4]。

1.3 临床共情的意义

有关研究表明,护士临床共情能力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共情能力越高,患者的满意度就越高[5]。护士临床共情能力的建立,对于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以及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 护士临床共情的相关因素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①年龄:不同研究有不同的看法,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的护士共情能力没有差异[6],而郑凡凡的研究表明,共情能力与年龄和年级呈正比,年龄越大护士的共情能力越高[7]。②性别:Quince等研究表明女护生的共情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女性感情比较细腻,与男性相比更容易觉察到他人的情感变化[8]。③学历:学历越高,共情能力越高。邹清华等研究显示,共情能力与学历呈正相关[9]。④护龄与职称,戚秀华等研究表明,护龄较短的护士共情能力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工作年

2.2 内在因素

①人格特征:Magalhaes,Eunice等研究表明,外向性、宜人性和严谨性的人共情能力更高[10]。②职业态度:护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满意的共情能力高于不满意的护理人员[11],护士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③工作压力:护士在工作中面对各种压力,身心负荷重,社会地位低下,都能导致护士对工作的厌倦感,从而导致共情疲乏[12]。可以开展有益的活动,来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

2.3 外在因素

①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护患关系有重要作用,护士对工作环境的主观感觉是影响护士共情能力的因素之一[11]。②科室环境,国内学者发现不同科室之间的共情能力存在差异,周晶娟等研究发现,肿瘤科护士的共情能力高于普通科室[13]。③职业培训:开展一些人文课程,人际沟通学等,研究表明参加职业培训的护士共情能力高于未参加培训的护士[11]。

3 护士临床共情能力的提升策略

3.1 加强临床共情的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各种奖励制度,鼓励护士参加各种活动,给予护士更多的关爱,提升地位,岗位合理配置,优化服务质量,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强护理学科建设。强调临床共情的重要性,掌握护患沟通技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2 开展共情能力的培训

临床共情能力能促进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对临床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能显著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 课程的培训,相关研究者通过视频,讲座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应用JSE量表,进行前后测量,结果显示进行干预学生的共情能力明显的提高[14]。因此护理人员改善工作态度,加强人文知识修养的培训,提高护士沟通技巧的训练,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护士临床共情能力的展望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及共情能力概念的深入研究,共情能力已经成为护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概念之一,共情能力最早是在心理学中应用,引入护理领域其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对共情的研究作了大量研究,但在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国对共情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引进阶段,①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适合我国的共情量表,测量工具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②研究对象,对社区护士的研究相对较少,应加强对社区护士的研究。③培训方式:理论性研究较多,干预性研究较少,应加强干预性研究,构建合适的培训方式。④缺少对比性研究,应加强对比性研究,进而探究共情的影响因素。共情能力具有可塑性,它既可以提高也可以减弱,因此护理管理者,应用各种方式对护士进行培训,逐步提高护士临床共情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1] 戚秀华,何 燕,徐瑞杰,等.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8):13-15.

[2] 席春华,汪 凯,朱春燕,靳胜春.心理理论的神经基础.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438-440.

[3] Mercer W ,William JR. Empathy and quality of care .Britiah J Gen Pract,2002,52:S9-S13.

[4] Stepien KA ,Baernstein A.Educating for empathy.J Gen Intern Med,2006,21(5):524-530.

[5] 戚秀华.护士共情能力对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5):1327-1328.

[6] 安秀琴.杰斐逊共情量表在护士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8.

[7] 郑凡凡,王志稳,李淑元.不同年级本科护生共情与利他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95-97.

[8] Quince T A, Parker R A,Wood D F ,et al. Stability of empathy a-mong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A longitudinal study at one UK medical school[J].BMC medical education,2011,11(1):90.

[9] 邹清华,王翠萍,杨玉美.护士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762-1763.

[10] Magalhaes E,Costa M J, Empath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personality:evidence from the five-factor model[J].Medical teacher,2012,34(10):807-812.

[11] 马 莉,李小寒,吴子敬.护理人员同理心现状调查[J].中国误诊杂志,2010,10(35).

[12] 刘 于,黄海珊.资源护士工作压力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23(20):52-54.

[13] 周晶娟,孙宏玉.肿瘤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20-22.

[14] Hojat M,Axelrod D, Spandorfer J, et al. Enhancing and sustaining empathy in medical students[J].Medical teacher,2013,35(12):996-1001.

本文编辑:白 璐

R47

B

ISSN.2096-2479.2016.06.171.02

崔香淑(1967-),女,朝鲜族,吉林珲春人,博士,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猜你喜欢

共情护患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