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留萧寺影,夜冷大江声
——论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的诗歌创作
2016-04-04刘磊
■刘磊
灯留萧寺影,夜冷大江声
——论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的诗歌创作
■刘磊
邓石如(1743年—1805年),清代安徽安庆府怀宁县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自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是清代中期的职业书法家、篆刻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为数不多的以布衣身份而名扬天下的人物,他突破了历史上艺术对于政治的依附,可谓是“不是达官名亦显,布衣从此傲王孙”。
对邓石如的研究,当前学界多着眼于其书法、篆刻的特点及成就,很少有人关注这位大书法家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其实,在邓石如去世前后,他的知己都对其诗词文赋进行过评价,如有“为书隽杰廉悍,苍古雄奇,深入古人之堂奥,诗古文辞亦然。”(《邓氏宗谱·左辅序》)“词气雄伟,动合古人。”(鲁承烈赠邓诗轴)“诗文字已成三绝,汉晋唐容萃一身。”(师范《师荔扉先生集》)等称誉,其中固然有溢美之词,但诗歌之名被书法篆刻的艺术光芒所掩盖,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事实。笔者不揣浅陋,认为要全面了解邓石如,还有必要从其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的角度来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一下这位书坛巨擘。
笔者参校《邓石如》(穆孝天、许佳琼编著,邓以蛰校订,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8月版)、《铁砚山房诗抄》(孟滢、金杏飾编注,安庆龙山书院1990年编印)、《邓石如书法全集》(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14年1月版)、《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王家新主编,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版)诸书,统计邓石如的诗歌创作现存完整诗歌124首,其中诗119首,词5首,此外又有残句1联。在完整的诗歌中,七言诗歌的体裁情况分别是:七古5首,七绝31首,七律37首;五言诗歌的体裁情况分别是:五古4首,五绝29首,五律14首。
研读邓石如的诗歌,我们会发现其诗词作品的题材类别比较集中在羁旅感怀、写景咏物、留别赠别、题画抒怀等类题材。题材内容相对狭窄的创作现实,是与邓石如布衣一生、漫游求食的生活现实紧密联系的。如《临平夜泛》《舟行吴越海滨值中秋节偶作》《清秋夜泛》等作品都可见邓石如四处漂泊的辛苦;《登黄鹤楼》《登岳阳楼》《春日登大别山》等作品亦可见邓石如在四处漂泊之外饱览祖国大好山河的欢欣;《次王梦楼送别诗》《别秦端崖太史》《送查映山学使告归都门》等作品可见邓石如与结交的友朋之间深厚真挚的情谊;《自题〈放鹤钓鱼图〉画像》《为师荔扉先生题〈白描罗汉册子〉》《题〈花下对佛图〉》等作品又可见邓石如对书画艺术的欣赏酷爱之情。
在诗歌的情感表现上,邓石如多写自己的守拙之志、痴迂之态、勤勉之况、思乡之情、交友之诚、自信之豪。邓石如的朋友李兆洛评论邓石如时曾说:“君少以贫故,不能以学。”可见邓石如少年时代限于农村生活的困窘,读书的确不多。但在邓石如晚年的《与侄书》中,他这样自述:“我少时未尝读书……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不识字人相待……”(《与侄书》,《邓石如》第136页)从他的自叙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邓石如晚年,他已被当做读书人看待,这固然有其书名渐起的因素,但此外也确实离不开邓石如自身的努力和结交朋友的影响。其实,我们从邓石如的诗歌之中也能约略感知一二。
从邓石如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立志学习古人的“痴气”、勤勉刻苦的态度、执着不懈的精神,这种主观努力的良好品质,贯穿了他诗歌作品的前、后期,促进了邓石如获得书法篆刻事业的成功和诗歌创作的进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再现或表现他的学习品质:
朝来偶过桐川市,市人皆笑我行事。千金换赋金已无,斯人尚抱凌云志。(《赠瑶田先生》,1778年,36岁)挥汗操刀管,相依患难中。(《挥汗刻印持赠勉堂翁》,1778年,36岁)
搜罗金石字,征逐水云身。(《武林喜晤友人因次姚姬传太史〈送行〉诗韵》,1786年,44岁)
从不因人热,甘于自守卑。(《严子述斋辑〈天玺记功碑〉成古诗八首次韵留别》,1793年,51岁)
风雪封门此客居,齑盐况味自如如……千载迹多传一日,百年功正藉三余。(《展读〈石鼓文〉感二作诗》,1801年,59岁)
邓石如虽然读书较晚,但他的勤奋精神和耽于读书习字的刻苦,使得他在读书写字尤其是写字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绩,这种成绩在一定意义上又强化了他的“守拙”的自信。但当时社会依据科举取士的封闭制度又很难使邓石如凭借书法创作而骤然获得功名,因而这又刺激了邓石如的自我感伤情绪:
扬州梦到几经年,欲骑仙鹤无腰缠……我本天涯冷落人,也自朝朝谒朱履……他时一辔黄山游,为余悬榻谁庄里。(《题〈谁庄图册〉》,1788年,46岁左右)
俯仰古今怀尚壮,消磨文字鬓先催。(《乙酉元日登黄鹤楼》,1789年,47岁)
高言惭往哲,古字窜前贤。(《严子述斋辑〈天玺记功碑〉成古诗八首次韵留别》,1793年,51岁)
丈夫重知己,安可鹿豕随?(《别秦端崖太史》,1793年,51岁)
家徒四壁豪仍在,花养千株意可舒。(《画师丁君为余绘〈脱帽图〉感而成诗》,1797年,55岁)
邓石如还在很多的诗歌作品传递自己的思乡之愁和怀友之情。邓石如二十岁随父亲到寿州坐馆训蒙,在寿州邓石如结交了时任寿州循理书院院长、著名书法家梁巘,邓石如后经梁氏推荐前往金陵收藏家梅镠家中习字临帖有年。三十六岁以后,他遍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足迹遍布安徽广德、巢湖、芜湖、徽州,江苏金陵、镇江、扬州、昆山、盐城,浙江杭州,湖广地区的武汉、岳阳等。四十八岁至四十九岁曾随曹文埴经山东泰山、德州等地入京城。五十岁至五十二岁,邓石如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任职,其间间或回乡怀宁小住,五十二岁后因感觉在幕府“镇日意无赖”而请归。此后,他又以故乡安庆怀宁为漫游的落脚点,漫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镇江、扬州、望江、徽州等地,直至终老。
在常年不歇的漫游生活中,伴随邓石如的是无尽的悠悠乡愁和对结识友朋的真诚思念。如他写乡愁:
何时江上路,高挂布帆归?(《旅夜感怀》,1778年,36岁)
潦倒舒州老居士,秋风吴下尚淹留。(《题〈胥江送别图〉送熊方伯滇任》,1778年,36岁)
遥山十二巫峰小,泽国三千客路长。(《和毕秋帆〈岳阳楼诗〉》,1792年,50岁)
再来恐被山翁笑,控鹤何缘返故乡。(《重游岳阳楼和孙中丞韵》,1792年,50岁)
如写友情:
玉笛梅花月,金尊鄂渚楼。行旌共江水,同是向东流。(《鄂城送祝遥坡参军归崇明》,1793年,51岁)
邂逅曾几何,酿此长相思。呼童剪高烛,各自睹须眉。天涯订交后,难禁双泪滋。羡彼南山竹,日伴青松枝。(《别秦端崖太史》,1793年,51岁)
晓起见残月,柴扉破雾开。呼童扫花径,梦有故人来。(《晓起访友》,1803年,61岁)
何日与君携蜡屐,狂歌踏破暮天霞。(《寄淝水友人》,约1804年,62岁左右)
邓石如,这位“少时未尝读书”的书法家的诗歌创作固然有表现题材狭窄、抒情直露、不重技法的不足,但他在中年之后的诗歌作品中也有可圈可点的名篇佳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风格特征,这种成绩的确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的。
现存邓石如诗歌作品最早的一篇是他36岁所写,36岁之前的作品皆已散佚。整体看来,邓石如的诗歌以萧散自然的风格为主。具体来看,邓石如36岁至45岁之间的作品并不多,共存诗9首,而45岁后的诗歌不仅数量渐多,而且诗歌境界较以前变得开阔大方,七古、七律、五律作品之中气势苍茫者渐渐多了起来。如七古《舟行吴越海滨值中秋节偶作》《清秋夜泛》,七律《观海》二首、《京口寓中》《重游岳阳楼和孙中丞韵》《登黄鹤楼》《月当头夕眺京口楼》《登北固楼》,五律《游王氏性园作》《登任氏霄汉楼》等作品都具有设境开阔、写景苍茫、抒情豪迈的特征。
七言古体诗《舟行吴越海滨值中秋节偶作》是邓石如45岁在吴越海滨所做,本诗整体风格便清新明丽、意境苍茫:
冰轮皎皎海东升,天水茫茫一苇清。今夜华堂多画烛,照侬清况太分明。
玉宇沉沉四望宽,人间无此画图看。冰轮若尽山河影,我亦扁舟泛广寒。
佳节扁舟明月中,天涯漂泊照途穷。乡关客路三千里,未必清光两地同。
却无篱犬吠烟萝,静夜寒光敛素波。舟过澄潭撷苹藻,一杯明水酬嫦娥。
本诗写诗人在中秋月夜,泛舟海滨,观览水天浩渺,感慨乡关路遥,最后写静夜素波,水月融融,以景结情。笔者以为,本诗虽在体制上偏小,但约略有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些许风神。
同样是在45岁,邓石如的七律《观海》二首也写得气势磅礴,我们且看两首诗中的第一首:
清秋特地访仙寰,江海茫茫各一关。高踞危峦凭日月,俯临健鹘悚心颜。
蜃楼幻市疑无海,江鬣分波忽有山。我欲乘桴泛寥廓,天风飒飒斗牛间。
这首作品前有小序,云“丁未秋登焦山作”。焦山位于镇江东北的长江之中,此山四面环水,雄踞大江,邓石如写月夜登临,顿觉其高,江山胜景,令人置身幻境,忽生泛海乘桴、畅游星河的情感。
与律诗古体诗不同,邓石如的绝句诗的风格则或俊朗爽快,或清秀蕴藉。俊朗爽快者如《中秋日舟抵张溪投傅砚斋主人留宿志喜》(1787年,45岁)《咏万寿寺前秋色》(1791年,49岁)等
《中秋日舟抵张溪投傅砚斋主人留宿志喜》是一首七绝,诗云:
高斋仍发小山花,把手相看鬓有华。佳节拟将愁里过,不期今日到君家。
中秋之日,诗人舟行,触目黄花,忽感鬓华,故园之思与老大之感,让人忧愁,但幸好,诗人来到傅砚斋,友朋相会,定能减少诗人内心苦痛,使他转忧为喜。本诗由景及情,由哀而乐,曲折有致,颇有意趣。
清秀蕴藉的诗歌作品也是邓石如绝句的一大风格,如《和吴门孙香泉〈桃源行〉诗》四首(约1790年,50岁)、(《鄂城送祝遥坡参军归崇明》,1793年,51岁)、《祝沈南村六十寿》(1797年,55岁)、《晓起访友》二首(1803年,61岁)、《嘉平道中口占》(约1804年,62岁)等。
先以七绝诗《和吴门孙香泉〈桃源行〉诗》四首其三为例:
纶竿烟艇度春秋,底事渔郎不少留。绝境肯教人更识?缤纷花片漫溪流。
本诗以“桃花源”为吟咏的切入点,写以纶竿烟艇度日的渔郎无由接近桃源洞,原因是桃源仙洞怎能让人轻易寻识?最后以桃花花片漫溪横流做结,大有“桃花流水菒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意趣。本诗风格上清秀蕴藉,依稀可见唐代诗人张旭《桃花溪》和李白《山中问答》的影子。
又如——
晓起见残月,柴扉破雾开。呼童扫花径,梦有故人来。(《晓起访友》其一)
一向迷幽径,因之问偶耕。只言山坞里,听得有书声。(《晓起访友》其二)
溪路满冰雪,寒潭落影斜。不须愁岁事,春到老梅花。(《嘉平道中口占》)
几时不见鹿皮翁,翘首白云天自东。记得去秋新月里,豆花棚下说年丰。(《访友》)
此外,邓石如诗中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佳句让人激赏,如:
遥望东南山九点,华亭云鹤谩相邀。(《云间王太史斋中作》,1787年,45岁)
玉笛一声江汉晓,平颁春色遍遐荒。(《和毕秋帆制府〈黄鹤楼〉诗》,1792年,50岁)
灯留萧寺影,夜冷大江声。(《寓皖口僧舍灯下有作书拟访渠六兄》,1793年,51岁)
云山四面合,风雨一天秋。(《大观亭谒余宣公墓》,1794年,52岁)
最是东风消息早,满园红紫又芳菲。(《寄淝水友人》,约1804年,62岁)
山上梅花山下路,月明风露几曾经?(《京口寓中》,约1804年,62岁)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一中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我们读邓石如的诗歌,也可以发现具有“瘐信老成”的特点。邓石如的诗歌具有越到人生晚年越显得饱满沉着、大气自如的特征,这应该就是读书习字的阅历馈赠给他的最好回报吧。
探究邓石如诗歌艺术成就的原因,我们觉得可以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概括。邓石如在晚年为自己在怀宁白麟坂的住所铁砚山房书有一副长联,联曰: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这幅长联,很好地概括了邓石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快慰与自足。邓石如在上联中写自己寻觅到祖国壮
美山河的自然美,在下联中写自己感悟到历史优秀文化的人文美。自然人文,两美相融,为邓石如诗歌眼界的扩大和诗歌境界的提升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
所谓“外师造化”,是说邓石如向自然学习,以天地为师。邓石如从“家在四灵山水间”的故乡怀宁白麟坂和他一生游历的皖、苏、鄂、浙、赣、湘、鲁、京等地的自然山水中吸取了艺术的精华,获得了艺术的启迪。尤其是他长期游历的皖、苏、鄂、浙、赣、湘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为邓石如的艺术成就突飞猛进的提高着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中得心源”,是强调邓石如在内在世界对诗歌创作的体察与省悟,这种体察与省悟离不开益友之助和读书借鉴。邓石如一生游历,结交了当时的一大批名流学者、文人书家,如梁巘、梅镠、程瑶田、汤扩祖、黄左田、姚鼐、叶天赐、徐兰坡、曹文埴、毕沅、王文治、秦端崖、师荔生、金榜、张惠言、包世臣、李兆洛等都可谓是“益友”。与这些著名文人的交往,极大地丰富了邓石如的知识视野,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邓石如的文化境界,进而对邓石如的诗文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
邓石如说自己“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不识字人相待……”,可见读书也对邓石如的诗文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从邓石如的书法、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邓石如在他长期的游历生涯中阅读过诸如《周易》《诗经》《论语》《庄子》《离骚》《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阴符经》《心经》《西铭》《东铭》等典籍和曹丕、陶渊明、瘐信、张若虚、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陈继儒等诗文大家的作品。邓石如习字之时与之余博览群书、模范古人的主观努力行为,极大地促进了他诗歌的创作。
邓石如的诗名与书名相比并不显著,这固然归因于他的诗歌成就没有达到一流诗人的客观事实,但我们也需要看到,他的诗歌创作依然是有可圈点之处的。我们今天来阅读和研究邓石如的诗歌,就是要还原一个自然质朴而不失布衣本色的诗人书法家形象。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依稀可以领略到邓石如“布衣傲王侯”的伟岸人格,感受到他逆境自守、甘于淡泊的心境情怀,体认到他请益友人、读书不懈的自我完善精神。邓石如身上所有的这些优秀品质,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失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