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城市国际化论坛”综述
2016-04-04安树伟常瑞祥
安树伟,常瑞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2015城市国际化论坛”综述
安树伟,常瑞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2015年12月4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与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15年城市国际化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空间重塑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与制度创新、区域协同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成果。
空间重塑;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与制度创新;区域协同
2015年12月4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联合发起,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及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15年城市国际化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20余所高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14家研究机构,亚太城市研究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信出版社等8家公共组织与企业,共计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就空间重塑与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与制度创新、区域协同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成果,现就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空间重塑与智慧城市建设
1.城市空间重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但该战略并没有起到抑制大城市发展的作用。中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交通、住房、污染、资源压力大等城市问题。城市空间重塑与智慧城市建设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缓解“大城市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研究员主张从城市外部谋求新的发展空间。他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需要将北京建设成为与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以开放发展为理念,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方面增大谋划发展的空间尺度,增强城市发展的“国际化因素”、“现代化因素”和“包容性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则提出,通过建设“紧凑型城市”、鼓励城市混合功能开发、建设多中心城市等方式扩展城市发展内部空间。左学金认为,城市发展中更加有效利用土地的一个关键是实现城市的紧凑型发展,紧凑型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公共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和商业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可通过规划和建设紧凑型城市,实行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统筹考虑,实行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等来减少交通拥堵。他指出,现在许多城市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截然分开带来了一些负面后果。事实上,为了有效控制通勤需求,应该在中心城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强调办公和居住、服务的混合功能,允许一部分人住在中心城区。金融区应该有与商务活动配套的餐饮、文化、快递等配套服务,居住区应该有中小学、医院、餐饮、商业网点、社区文化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等。应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推动工业园区的城镇化再规划与再建设,将单一功能的各类园区改造成包括工业、商贸、物流、服务、居住等功能的混合园区。另外,左学金还强调,北京交通拥堵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中心城市规划与建设。北京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向外蔓延,通勤距离越来越长,交通越来越堵,从今天的城市发展来看北京应该有更多的中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段霞教授从非正式经济与共享模式的独特视角分析了城市转型问题。非正式经济指未体现在官方统计数据中的、未履行政府注册及缴纳税费等法定程序的、有报酬的交易活动,主要包括弱势群体零工(妇女、移民、失业者、贫困者)、自雇型自由职业者、利用闲置资源赚钱者。弱势群体零工为维持生存不得不用低成本的方式非正式就业,他们不指望充分就业与福利保障;自雇型自由职业者以自身经济实力和专业知识技能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并获得劳动报酬;利用闲置资源赚钱者通过社交或网络平台将闲置资源与他人分享,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段霞指出,非正式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打造供需对接的平台,让消费者相互服务并从中获得好处,有所收益,自主创业形成新的就业形态,并最终形成一种包括闲置资产、知识、技能、时间等资源的共享模式。共享模式将对城市生活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如通过C2C服务实现供需直接对接;改进资源配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节约环保;市民可以自适应市场需求,灵活就业,减少政府压力;通过PPP伙伴关系推动城市问题解决;增加沟通,社区安全实现低成本维护等。城市发展的重点不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与再生,不再是搭平台找商机造成新的不均衡和生产过剩,而是建立响应机制,盘活资源存量,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环境破坏最小。政府则成为非正式经济的服务平台,城市问题解决方案的需求方,城市安全、和谐、公平、效益、绿色多目标实现和均衡发展的守护者。
2.智慧城市建设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针对当前城镇化推进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并强调了将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之后学术界沿着这一思路,对如何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航天大成智慧系统技术发展中心副总经理韩治刚指出,航天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路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一是抓体系(顶层设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其中系统集成包括系统工程、体系架构和平行系统,运营服务不仅提供数据融合、分析、挖掘、共享等辅助决策服务,还提供空间信息、动态信息、公共信息等产品服务;二是抓数据(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融合),数据包括企业应用服务、政府应用服务、行业应用服务以及公众应用服务的空间信息数据、动态信息数据、公共信息数据与社会信息数据;三是抓资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物联网金融)。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任务包括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与运营服务体系等体系建设,政务管理、城市管理、产业经济、民生服务等应用管理建设,政务内网平台、政务外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部署,空间信息、动态信息、公共信息、政务信息、社会信息等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遥感影像地图、矢量数字地图、高程数字模型、三维景观模型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以及大数据中心、基于北斗卫星的城市时空基准网建设。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品雄认为,新型智慧城市是促进城市治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抓手。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核心、以数据驱动为动力,树立大数据时代城市经营发展思维,以时空观治理智慧城市,以系统观构建智慧城市平行系统,以大数据驱动创建、创意、创造、创新同步的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学友重点强调空天地一体化时空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即通过航空卫星手段、街景扫描、室内移动或三维实景地图获取系统,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等先进技术获取城市实景空间信息,打破城市信息孤岛,形成包括城市人口、房屋、物权、平安、建设等信息的城市信息栅格,实现横向集成、纵向贯通、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的信息系统,用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当今世界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都会,在转型发展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产业作为追求的目标。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让城市文脉与民族精神获得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工业大学谢永琴副教授介绍了北京设计之都的发展与建设成效。目前北京已拥有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设计交易市场、751时尚设计广场、798艺术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成系列的设计产业集聚区,为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载体。北京设计产业已形成工业、工程、建筑、服装和时尚设计等12个分支领域,设计院校100余所,规模以上设计企业超过800家。设计产业已走上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转型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发力点。谢永琴认为,北京深厚的文化基础、发达的教育科技资源、“科技+设计”的产业融合模式为其成为世界“设计之都”带来了无穷的潜力,而中国也正需要通过北京的“设计之都”建设,带动全国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二、城市治理与制度创新
1.城市治理
目前中国的城市治理大多从政府、市场的角度出发,社会的作用被大大忽视。如何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培育城市治理社会力量,构筑由城市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体系,理应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美国北达科特州立大学Cheryl Wachenheim教授介绍了美国城市治理的实践,为中国城市治理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她指出,美国城市治理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大量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以及社区组织参与城市治理,公众介入城市治理程度较深,参与渠道畅通,政府的城市管治事务透明,不仅从法律上确定了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合法性,而且从制度和程序上保障了公众参与政府管治权利的实现。而地方政府往往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基本退出了在市场、企业和社会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在土地利用开发、社区发展、社会服务等保证社会服务公平、合理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于晓静提出,北京社区治理有两个新趋势:一是社区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目前北京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4 504个,平均每个社区约5个。社区社会组织可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促使居委会转变职能,支持型社会组织还可在街道层面提供孵化服务;二是社会经济将开辟新的治理途径。社会经济的核心组织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依靠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中国人民大学陈幽泓副教授认为,基于建筑区划内共有财产的共同管理与服务提供者,住宅小区成为城市治理中的实体,但由于住宅小区提供物品及服务的排他性、外部性等复合经济性质导致城市治理存在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公私契合关系”的制度建设。在中国的商业住宅小区里,国家把小区全部共有部分财产以及与这个共有部分财产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准公共事务的责任甩给了全体业主,使得长期以来没有社区自治经验传统与习惯、缺乏市场和行政相关配套制度支持与辅佐的住宅小区业主,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治理状态。住宅小区治理实质上是私人承担公共服务,住宅小区全体业主作为管理人,承担了社区公共服务,即由业主私人支付费用,而由该地域上的所有人群和组织机构享用收益。由于住宅小区提供物品及服务的排他性、外部性等导致城市治理存在一系列难题:比如如何决定谁是社区内潜在的受益者,如何制定社区内的受益者表达他们偏好的方式并对其想要服务类型的方法制定决策,如何使边界受益者与潜在受益者相匹配等。解决这些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公私契合关系”的制度建设,对存在于单纯性私益物品与单纯性公益物品之间的混合性质物品和服务,由社区和私人领域共同承担,并将政府治理、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和社会的自主治理机制引入地方公共领域。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实现政府治理的经济、效率和效能。社会组织与政府作为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管理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正式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中广泛发挥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冯浩副教授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了社区治理实践。他指出社区治理是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从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特点看,社会工作是以服务对象为本;社会工作对问题的解决是参与式的,社会工作通过促进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共同改变来解决问题;社会工作把服务对象的成长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社会工作治标也治本——它不是权宜性的、机会主义的,而是实在的和本质性的;从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果来看,它建设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是相关各方共建共享的过程。
2.制度与科技创新
社区基金会指利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社区公益事业和互益事业为目的而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法人,目前存在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居民或社区单位主导三种运行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指出,社区基金会实现了从政府的社区到共同社区的观念革命、从不平等主体到平等主体的政社、社社、居社关系革命、从内部资源到内部与外部资源结合的资源革命、从动员型社区到参与型社区的文化革命、从管制的政府到授权的政府的政府革命。在国家推进简政放权、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社区基金会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社会组织,是目前筹集社会资源、解决社区公共问题、促进公众参与、改善社区公共福利、激发社区活力最好的组织形式。一方面,社区基金会将吸纳社团、基金会、企业法人等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形成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商业治理模式;另一方面,社区基金会将推动政府观念转变、政社关系调整以及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华北电力大学朱晓红教授强调学术会议是科技创新的原始点,是创新多元主体网络的结点。朱晓红指出,学术会议通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创建实体、人才培养培训、研究应用、网络结点资源对接、科技金融等方式参与创新,虽然目前面临政府职能转移进程缓慢、政社分开进程缓慢、内部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常设机构能力有待提高、资源管理能力有待增强等内部与外部的挑战,但未来发展趋势将实现法人治理结构从不健全到健全、业务范围界定从不明确到明确、会员代表权利从虚到实、会员管理从粗略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从精英治理转变为民主治理、自上而下的监督变为360度监督。
三、区域协同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
1.区域协同
区域协同提出由来已久,“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大都市圈区域协同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在此背景下,大都市圈内区域协同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再次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研究员指出,区域协同指大都市圈内不同行政区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行为,目的在优化大都市圈内的资源配置,提升大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和升级转移、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是大都市圈内区域协同的重点领域。区域协同的难点在于:区内发展差异大,优势资源高度集中,中心对外围存在“虹吸效应”;行政区划分割,行政级别不对等,行政干预资源配置强大,财政分灶吃饭。突破路径则为:明确都市圈内核心,有核才有圈;减少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进行税收分成的尝试;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共建;举行有权威的政府首长联席会议;发挥社会组织在协同中的作用等。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虽然三地对协同发展的诉求和认识存在差异(北京要消除城市病,建设世界城市;天津要成为环渤海经济中心,承接总部经济;河北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要生态补偿等),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发展定位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的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示范区;空间布局为“一核”(北京)、“双城”(北京和天津)、“三轴”(京津、(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唐(山)秦(皇岛)发展轴)、“四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多节点”(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区域性中心城市,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节点城市)。
尽管国家一直要求控制大城市规模,但实际上并没有控制住,大城市规模过度膨胀,各种城市病日益突出;而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的培育不足,导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普遍弱化,市(镇)区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产业支撑缺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甚至萎缩已成为制约中国城镇化质量提升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邬晓霞副教授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体制机制:完善规划机制,发挥规划对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引领作用;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成立“都市圈(区域)发展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引导空间发展、协调产业布局、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解决区域发展中产生的纠纷等五个方面;健全法律机制,建立完善中小城市发展政策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向产业人口较多的中小城市倾斜,健全土地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中小城市增值税、所得税分成比例,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提高中央和省级资金对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补助标准;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培育组建中小城市地方投融资平台、PPP,鼓励建立中小城市发展银行和金融中介组织,设立城镇化产业基金或专项建设基金;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实施省直管县、恢复建制市的设置、“县(市)改区”或“县改市”、“镇改市”。她还提出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部分专家学者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陈剑研究员指出,北京要想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引领者,必须实现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清华大学副教授于涛方从人口老龄化视角,分析了中国大城市地区空间资源配置扭曲与协同发展的关系。他指出大城市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应与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过程相结合进行考虑,使社会问题的解决得以落实在空间载体上。随着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转换,城市规划对老龄化社会的研究应从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调控着手,实现空间利益的合理分配,城市规划既需要考虑急剧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社会公平问题,又需要高度重视日益紧张的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等客观需求。为此,既需要在中心城区、社区等层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加以应对,又需要通过不同层级政府的政策进行引导,以便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解决这种公平和效率问题。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张国认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领域一大热点问题。张国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现有研究大部分从整体层面、某一地区层面探讨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加强定量的研究,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更加重视借鉴国内其他区域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提倡多学科的协同创新研究。河北经贸大学母爱英教授指出,要深刻认识到河北省环境污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她强调了河北省高污染与高排放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大气污染治理面临消减任务重、压力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补偿机制亟待建立;科研能力弱,科技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市场低迷下企业生存压力大等五大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宇研究员以张家口滑雪场为例,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外交学院杨闯教授从“一带一路”角度探讨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杨闯指出,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可以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合作格局,一方面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走出去与请进来),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模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通过“一带一路”将推动中国迈向贸易强国: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完善投资布局,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地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积极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金融服务平台。
2.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
从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概念的字面含义来看,“世界”体现的是全球性,说明城市群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级”的含义为“层次”与“等次”。从城市群的层次和等次来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级城市群表现在:城市群在总体规模上(如人口和经济总量)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城市群相比具有较大规模;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上具有较高层次的联系度;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居于世界高端地位,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控制上具有核心作用,强调的是对全球经济的重要影响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叶耀先指出,大城市超前发展是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趋向是形成都市连绵区,甚至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申现杰认为,对世界城市的现有研究忽略了腹地与世界城市之间关系的研究,忽略了发展中新兴国家世界城市的研究,忽略了国家在世界城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申现杰基于对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区域与戈特曼的世界大城市群的综合分析,结合一些在世界经济中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城市群中拥有高级别的世界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邻近城市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日益紧密的现实状况下,将传统研究视角下城市区域的空间尺度予以放大。他借鉴斯科特(Scott)的全球城市区域概念的实质内涵,借用中国通用的“城市群”这一概念,将世界级城市群定义为由高级别全球城市与周边多个大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基于空间临近性而发生密切交互作用,产生具有超国家的世界层次上能够发挥巨大规模经济效应和高层次功能的城市群。申现杰认为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以下特征:经济规模大,一体化程度高;中心城市为高能级世界城市;世界经济中位于价值链核心环节。中国特色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以国家规模与双向一体化、城市群规模与双向一体化、中心城市迈向世界城市为基础。
Summary of the 2015 City International Forum
AN Shuwei,CHANG Ruixia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The 2015 City International Forum was held in Beijing on December 4,2015 by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stitute and Megacity Institute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conducted in-depth discussions and exchanges on space remodel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urban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regional synergy and world-class city group forming. The forum achieved good academic results.
space remodeling;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urban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regional synergy
魏小奋)
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6.03.016
2015-12-29
安树伟(1969—),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常瑞祥(1984—),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F291
A
1008-2700(2016)03-0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