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女子视角爱情诗的主题透视
2016-04-03王媛
王媛
汉乐府女子视角爱情诗的主题透视
王媛
内容摘要:女性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被忽视甚至反视的另一半,但是无论从哲学上说还是从历史实际看,她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半。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爱情诗就是从女子视角写的,其中的主人公形象以及反映的主题可以让我们对这一半产生复杂而正面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爱情诗女子视角主题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古代诗苑里的奇葩。她质朴而醇厚,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其中有一部分以女性视角歌唱的爱情诗,尤其引入注目。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深刻地凸显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特别的人生况味和内心感悟,值得我们反复吟咏和品味。
一.对爱情的向往与生命的体味
对爱情的向往应该是每个时代的青年人的共同特征,不过不同时代的人不仅呈现这种情感的方式相异,而且其主调也会出现不同的境况。汉乐府主要出现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自然在表露情爱的同时也会渗透这种复杂的社会意识。这一主题的爱情诗在所有以女子为视角的爱情诗中占比很大,具体还可分为:未婚女子对爱情的渴望、热恋中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失恋女子的心理活动、离异女子的社会境遇等等子主题。
比如,《董娇娆》中的女主人公,“提笼行采桑”,落花怒问“何为见损伤?”女子答道:“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采桑女子感慨韶华易逝、红颜易老,因而渴望长久美好的爱情,但是随着青春和容颜的逝去,男人的爱也越来越稀薄,女主人公因此心生感慨,忧思难遣。《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更多的则是对爱情失败的决绝和无法避免的迷茫。心上人远在天边,女子以玳瑁、美玉、珍珠为其亲手制作了华美的发簪,但她等来的只是心上人变心的消息,于是这名女子毫不犹豫地折断发簪,又投入烈火,烧成灰烬。看似是断绝了自己的念头,实则只是泄愤而已,夜深人静时女子却无法入睡,想起了相恋时种种甜蜜的往事,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但是她也无法排解这种迷茫,只能安慰自己说:“东方须臾高知之。”其实,即便是东方须臾,她爱情的出路、人生的出路又在何处呢?这其中的决绝其实是情感深刻难忘的表现,所谓因爱生恨;爱之越深,恨之越烈。而《孔雀东南飞》中则描写了一对在封建专制的传统下相爱的青年男女,迫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而不得不分离的故事,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孔雀东南飞》中导致其婚姻爱情悲剧的不是由于某一方的变心,而恰恰是促成其美满幸福的封建婚姻。他们的殉情似乎也在昭示着封建礼教的不可逾越,因此他们以死反抗这绝对权威。封建礼教和伦理对爱情婚姻的摧毁,也是那个时代常见的现象,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故事也具有教育警示意义。
除了以恋爱或失恋女子为主人公的诗歌,还有一类则是以离异女子口吻描述的。其中代表作为《上山采蘼芜》,离异后的夫妻再次相遇,女子问新人如何,丈夫说“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乍一看似乎是丈夫旧情难忘,但他又接着解释道:“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新人不如故”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新人给男子带来的利益远不如故人,此刻的“故人”心中会作何感想?此男子的庸俗和唯利是图让人厌恶,但更让人不堪的是女子在这个社会的实际地位,的确仅仅是男人的附属和工具。男子将此作为衡量人的标准,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女子的悲哀与怨恨,感受到那个遥远的时代里女子们绝望而无声的呼喊。
这类爱情诗多着力描绘女子回旋曲折的心理,并通过女子心理表现出她们对于人生经历的特殊体会和理解。这种理解虽然明显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但是大多格调凄凉,却也反映出当时女子的普遍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对离家丈夫的思念与哀怨
这一主题的爱情诗多抒发了留守女子对于远行丈夫的思念,又因思念而起疑,因起疑而哀怨。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女主人公由眼前的青青河边草联想到久久不归的丈夫,因此发出了“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的含泪诉说,植物都知道风吹过,海水都知道天气的寒冷,而自己的丈夫,难道竟不如草木,无法感知自己的凄楚哀伤吗?女子正在伤心时得到了丈夫的来信:“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但是,这是一封聊胜于无、甚至加深了女子痛苦的信啊!女子唯一得到的慰藉是丈夫依然活着,依然没有忘记自己,但是,归期几何却是无解,女子必将陷入更深的痛苦。
古代交通通信十分不便,女子留守是常见现象,因此这一类主题在各个时代都具有普遍性,而其在汉乐府中的集中出现,是因为汉乐府有大量民歌来源于民间,因此保存了当时妇女对于这一现象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哀怨、矛盾,在如今看来依然动人。汉乐府中以留守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数量不少,这应该是特殊的时代所致。两汉期间,尤其是东汉后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不断。许多文人举子被举荐到中央进入太学,本可以迅速加官进爵,实现自己抱负,又光宗耀祖,可是黑暗的政治生态使得他们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得一官半职,而家里却有留守女子等着他;汉族与外族时战时和,到处有几十年在军中服役的,在家守着的妻子不知远征的丈夫是否安康,连生死都不明;还有一些被逼无奈或出外经商、躲避仇人等长年在外的游子,其家里也是留守着妻子儿女。虽然汉代还没有后来程朱理学的严重束缚,但是因在外的游子并无确切的消息传来,因此只能孤守家园,守护那名存实亡的爱情,歌唱那离情别绪。这类作品在汉末也是不少的。
三.对豪强势力的勇敢反抗
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强势阶层对弱势的百姓巧取豪夺是司空见惯的。汉代,尤其是东汉豪强势力的形成之后这类情况相当普遍,反映这种现象的这一类诗的代表作主要有《陌上桑》、《羽林郎》等等。这些作品主要表现了美丽高雅的女子对豪强势力的抗争和鄙夷,突出了女子坚贞高贵的操守和敢于反抗的精神,既是百姓的脊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脊梁。
《陌上桑》开篇即从衣着装扮上正面描写了罗敷的美丽高贵,又以路人的反应侧面衬托出罗敷的魅力,而这也为下文使君见到罗敷的失礼作了铺垫。使君初见罗敷就觊觎其美色,继而遣人前去搭讪,并提出共乘一车的无礼要求。面对强势蛮横的使君,秦罗敷非但没有退却,反而上前一步,发出了掷地有声的正义的声音:“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机智的罗敷首先从传统道德观念的角度斥责了使君的龌龊卑鄙,接着,她又大力夸赞自己的丈夫威仪赫赫、相貌堂堂、才华横溢、事业青云直上,更凸显出使君的肮脏无耻。虽然秦罗敷一再强调自己丈夫的地位之高、品貌之好,但是从文首罗敷亲自采桑的行为可以看出,罗敷并非大家贵妇,而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她盛赞自己的丈夫,只是为了打击、羞辱使君而已,由此看来,罗敷不畏权势的勇敢品格更令人尊敬。这是不对等的对峙双方:一方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势大,另一方只是一位采桑的民女,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一员,似乎应该让高高在上的官僚为所欲为不能有任何异词的贱民。但是,罗敷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即使微贱之民也不是没有尊严和刚性的,不是富贵者可以随意处之的。当然罗敷不仅仅是一个人,她是所有民间女子的代表。他们的不慕荣利,体现了价值观方面的正能量,而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勇气和品格更是千百年来我们劳动人民的优秀代表。
乐府民歌中的这类作品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在古代中国是代不乏人。这种反映民与官矛盾,而民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概的艺术形象在此前此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所以罗敷形象以及乐府民歌中的民斗官的主题,不仅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相当靓丽的一抹风景,是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贯穿始终的不绝亮色。
女子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汉乐府民歌中的女子形象多彩多姿,这是不应被轻略的,具有浓郁的意蕴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者介绍:王瑗,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