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陶渊明的交友之道

2016-04-03陆静一

文学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广度交友陶渊明

陆静一

浅谈陶渊明的交友之道

陆静一

内容摘要:本文以三个角度以及对后人的启示来分析陶渊明的交友:广度分析其交友的广泛性,深度分析其如何掌握对友的深入度,特殊分析一些对其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之友,最后综合以上分析总结出其交友对于后辈的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交友广度深度特殊

《宋书·隐逸传》中评价隐士为:“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将此论放于东晋陶潜,似乎稍有偏颇。他隐于世俗之外,一身孤傲之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非完全偏执,“独而无友”。他非不问世事,在血浓于水的亲情的召唤下,在诚挚的友情温暖下,他交往了很多社会人、隐逸人,以及一些特殊的友人。且不说陶渊明这一生是否有遇到过如伯牙、子期那样相知的人,仅从流传下来的诗集看,与友人相关的竟达六分之一之多,其中不乏颂友人,别友人,念友人的朗朗名篇。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陶渊明交友之广度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交友是相当广泛的。小到隐居后“披草”相见,共道“桑麻”(《归园田居五首》 其二)的农人,再到中下层有如柴桑县令丁某、经学家周续之、佛学大师慧远、刘裕左军长史羊松龄、晋安太守殷景仁等等。大到朝廷官吏颜延之、王弘等。甚至还有许多只知其官职而不明其他重要信息的人,如庞参军、庞主薄(遵)、邓治中、戴主薄、刘柴桑、张常侍、胡西曹、顾贼曹等。我们忍不住发问,一个看淡参政生活,寻求梦想中的“乌托邦社会”的人,究竟是如何将人际关系处理地如此得心应手?从他诗中所表现来看大概可归纳为两点:一:以真与诚待人,二:君子和而不同。陶渊明是一个呼唤真情的回归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种任性随意的生命体验,即“蔽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的满足或者说是知足感,因此交友就不论其出处和社会地位的高低。但广泛交友并不意味着交友的没有原则和底线,从上一句诗中作者隐约其中的好像是说交友也一样,何必太广,足同乐于人生足矣,所以我们所说的陶渊明交友之广,必定也是由时间等筛选下来,同时又辅助于陶的真诚宽厚,才有的结果,正如陶诗所言“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二首》),其诗旨在赞美农人的心地纯朴。《三国演义》中提到一个观点:“良禽择木而栖”,依陶之见,“择木”贵在“趣”“谐”相投,无论身份地位,都只愿与知音与知心的人交游。还有不得不提的是陶渊明在人际关系上处理得很好的一种观念,即第二点:他具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肯定在于他明确自己要走的路,有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的倔强,同时他不否定好友的追求,比如他与王弘“无忤”,但立志不出来做官;拒绝好心的田父出仕的劝告,却不妨碍欢饮。而其否定精神的至高点,便是那《归去来兮辞》了。所以用《易·文言》所说“忠信,所以进德也”来形容陶渊明的交友之广不失恰当。

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陶渊明交友之深度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指出陶渊明有“异调之饮”和“同调之饮”,所谓“异调之饮”就是与异趣的人交往。上文说到陶渊明追求的是“同趣”,如今又说“异趣之饮”是否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世人都愿与同趣之人交友,而陶能够容忍异趣之友,这异同结合张弛有度的交友观,充分体现了陶渊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开阔,他看透了生命,所以将交友的“度”掌握地很好。陶对当官的朋友,一概以官职相称,如:丁柴桑,郭主簿,王抚军。对农友乡亲则亲切地称:故老、父老、田父、近局、比邻、邻曲、农人、素心人、主人。称呼之异体现出的是一种本我上的远近,或者说是对一方的尊重,对另一方的偏爱,陶似乎更愿意与质朴的农人们不谈政不谈史,数两小酒几碟小菜,足矣。正因为参透了这种一张一弛,他与庐山高僧慧远的故事才被世人所称道。慧远对于佛教的贡献是为名士所高度赞扬的,包括刘遗民、周续之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陶渊明对于慧远这个朋友也是非常敬仰的,而最终他却以“直为亲友故,未忍言索居”(《和刘柴桑》),婉言谢绝招隐庐山的请求,只因陶渊明所遵循的儒家以亲情为本。陶诗中直接表达为:“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而慧远所遵佛教是彻底的出世主义,所以陶渊明选择不加入,他没有陷入盲目的友情中,这就是一种交友之“度”的掌握了。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陶渊明与颜延之的交往。从很多方面看,颜延之能够与陶渊明为友,是因为他们有许多相似性,都好酒,好诗文歌赋,同时也有很多不同,孔子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陶与颜交往过程中,他完全称得上是后者的“益者三友”。颜延之为人正直,热心仕途,但性格偏激,负才傲物,好直言,且热衷权势,容易招尤遭迕。陶对他的友情包含着真诚,而绝不仅仅停留于饮酒赋诗,既然为友,且自己已“身世两相弃”,陶不吝辞令“举觞相诲”其“独正者危,至方则阂”,后陶逝世,颜延之亲自为陶撰写诔文《陶征士诔》,表彰他的“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境界一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陶渊明对于交友之度的掌握恐怕达到了无我而容他的境界了。

三.知人未易,相知实难——陶渊明交友之特殊

“知人未易,相知实难,淡美初交,利乖岁寒”,陶渊明《读史述九章》中的《管鲍》篇表达出的是对知己的向往,对当世友情浇薄的感慨。一些社会人已经满足不了他理想化的境界了,陶广泛交友,却将交友之道完全吃透,所以他选择了一些特殊的人物做友。首先陶爱读孔子,读《山海经》,读充满初民原始思维的神话书,而非经世致用的百家宏文,于是他畅游在古代,身随心而去,所以他的境界是与古贤神交。他多次在诗文中提到长沮、桀溺,幻想自己“在耦耕”(《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不由地感叹“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此外,他追随一种崇高人格之下的古人,抒发伯牙与庄周难再得的惋惜之情。这些古者神人朋友的存在,更加深化了陶的人生追求与境界,产生一种遗世独立的羽化之境。其次陶爱酒,爱与酒为友,与人交往相知实难,唯有这醉人的酒能够陪着他度过漫漫长夜,度过无边寂寞,昭明太子作《陶渊明集序》中谈到:“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纵观陶诗,几乎篇篇以酒作结,或索性以酒为主题,在诗《停云》中也畅快写道“有酒有酒,闲饮东窗”,陶渊明的骨子里其实是有一种孤独存在的,这种孤独让他对酒这个老朋友无法释怀,甚至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影子。陶也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物友”作了比较:“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谈起菊,便不得不说的是陶是一个极度乐于与自然为友的人,松、竹、菊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比人的精神更为崇高的力量。这些沉默无言的挚友教给他的是于人世间学不到的道理,在他看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崖列”这一画面正是宣告着大自然中的这些美好植物怀抱着坚贞美丽的资质,卓然成为严霜下的俊杰。于是一边饮酒一边怀想从前的隐士,自检平生情愫不得伸展,体验到了平静而微含忧郁的生命存在,这与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是极为相似的。

四.莫愁前路无知己——陶渊明于后辈之启示

千百年来,人们用无数赞歌歌颂陶渊明的精神境界,赞其如莲如菊,而我以今人的视角来分析陶渊明交友之广度、深度、特殊,发现其有重大学习意义的同时不乏局限性。必须肯定的是,今人难有如陶潜般开阔的胸襟,能够做到容他,利他。其实,在交友方面,他的广度、深度、特殊三者是作为一个整体,互相促进的。何为广度?广即广纳,即无限;何为深度?深即深入,即有层次;何为特殊?殊即非凡,即选择。今人难以企及陶渊明,就是因为很难把矛盾的三者合一。能够做到广结好友的,大都为泛泛之交,为利益与名利所累,不愿也无法交心,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有度了,同时也没有能力没有想法去观察生活,去结交一些悖于常人的朋友;能够做到掌握交友深度的,往往蜷缩在自己的圈子里,孤芳自赏;能够做到交友特殊的,性情古怪,为世人所冷眼看待,如此看来,陶渊明广泛交友而能够掌握分寸,保留孤独的同时观察生活,结交另类的朋友,实在是不易啊!与此同时,陶渊明的交友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理想化”,这似乎是很多隐逸人都有的思想。所谓理想化,即对现实的失望,即使没有特别表现在他的交友上,但是很明显的能够从诗文中读出他希望自己所交的友都是与他心性相合的人,但是试问,世界上只有一个陶渊明,至少至今为止是这样,那么过于理想化的交友根本达不到,是不是会因此对社会,甚至人性产生一些不满感?当然了,这只是针对现实社会提出的一点看法,总体来说,陶渊明用他的生活告诉我们:以真性情面对生活,便莫愁前路无知己了。

(作者介绍:陆静一,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猜你喜欢

广度交友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孔子论交友
闲谈“交友”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陶渊明 饮酒》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