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山水二部中的浙江古地名

2016-04-03郁震宏

诗书画 2016年4期
关键词:宋学富春江阮元

郁震宏

《说文解字》山水二部中的浙江古地名

郁震宏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写的一本字典,此书自东汉至今一直备受重视,在清代所受到的学术界的重视程度达到高潮。清代著名学者、考据学家王鸣盛说:“读遍天下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可见对此书的重视程度之高。《说文解字》共收录9353条字部,其中“水”部收有468条,是所有字部中最多的一个,但这当中跟浙江有关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浙”,一个是“漸(jian)”。“山”部中与浙江有关的只有一个“嵎”,此山在浙江德清一代,后称“封嵎之山”,据考证为防风氏的首都。此时身处浙江富春江边,就此论述在《说文解字》当中有关浙江古地名的水部。

先从“浙”字开始讲:“浙”江是指哪一条江?这本来好像从来不成问题,一般认为“浙”江就是钱塘江,而且一直以来没有人对此持有异议。把这个问题炒作出来的是两百年前的阮元。阮元是江苏扬州人,在浙江做巡抚,后又到广东做官,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与纪晓岚并称为清代两个“文达”。阮元在浙江做巡抚时提出一个问题,他问浙江的读书人是否知道浙江是指哪一条江,读书人都回答是钱塘江,他否定此答案,并给出了自己的一番论述。自此之后,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学术问题。自阮元提出以后,浙江是哪一条江的问题,至今还未解决。阮元曾编写了一部《浙江图考》,在《图考》中讲到长江入海处,自安徽池州至太湖,然后至嘉兴、桐乡,再到杭州西溪古荡,再东入海,他说此为浙江,其形状类似于现在浙江电视台的logo。实际上,此为阮元无中生有的,自嘉兴吴江至余姚入海的江被阮元称之为的浙江,但此江在古书里并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京杭大运河流经桐乡县,自余杭进入杭州,我们称之为隋唐运河,其分为下塘河和上塘河,上塘河即流经杭州之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按照阮元所说,浙江就是这条江,那么钱塘江又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的如此之大的一条江流钱塘江究竟又是什么?按照我们最传统的说法,包括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实际上现在的钱塘江其实是漸江。漸江发源在黄山,经过淳安、建德到桐庐,再到此处就是我们的富春江。这条漸江过去在《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是:“出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此处的“丹阳”指丹阳郡,就是现在的黟县;江流流入淳安、建德、桐庐,再到杭州,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这条江最后到东入海,整条江称之为漸江。因为发源地在黄山,黄山地区古代出了很多文人,如六安画派大师等,称漸江为这条江,这是大部分人赞同的。但是到了阮元这里又有了问题,他不赞成此为漸江,并解释道,发源于浙江开化的一条江叫谷水,到建德梅城镇两条江汇流,谷水经太末县,相当于现在衢州一带发源以后往东北走,东北至钱塘江,由此来说阮元与《汉代地理志》的说法一致,此整条河为谷水,漸江即为特指黄山到建德这一段。建德往东这条江,经过富阳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的“富春江”,流过钱塘县就叫“钱塘江”,但无论是富春江或是钱塘江上游有两个源头,过去称之为南源、北源,黄山发源的是北源,开化发源的就是南源。历史上比较通行的说法习惯把黄山发源到钱塘的部分叫漸江;至于自梅城镇到钱塘的称之为谷水,此为阮元的说法。自黄山至杭州习惯称之为漸江。漸江流经建德叫建德江,经通路叫通路江,到富阳叫富春江,到杭州叫钱塘江,此为一段段河流的定位问题。

再说到杭州。在《汉书·地理志》里面杭州主要有钱塘跟余杭两个县,现在杭州的主要范围为钱塘。钱塘为什么叫钱塘呢?现在通常说,杭州母亲河是钱塘江,《水经注》提供了一个很古老的传说,说很久以前(时代无从考证),因为钱塘靠海,经常有水灾,有一个叫华信的人,出钱雇人来修海塘,所以这个地方叫钱塘,是因为出钱修海塘所以叫钱塘。我们假设,上述说漸江流到钱塘,整条河叫漸江,我们来看“漸”字,和“钱”字的普通话发音很像,其实在吴方言中的发音是一模一样,都读作拼音的“jié”。此外,其在上古音中也是很相近的,上古音中声母一样的字,在发声的声韵上则有不同之处。例如双人“从”字,其主音“ong”是一样的,韵母“c”有时会读“z”或者“ch”。所以说上古音声母一样,韵母不同,即主音相同,韵味不同。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域方言中也常见,例如广东方言中,心情的“心(xin)”,粤方言中读“shin”。除了发音外,上古音在书写时也时常会谐音替代。我们再来看,桐乡在古语里面写做“御儿”,有些地方直接叫做“女儿”,因为在古音中发音很像。所以说,无论是地名还是人名,异写的现象在古书当中非常常见。由此来说,钱江也就是漸江,钱塘的钱就是漸,发音很像,也很符合古代地名的书写。因为钱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所以说大家都想来解释。

上述其实是一个假设,而北魏的阚骃(著名地理学家,著有《十三州志》)一生没有到过南方,但是也写到钱塘。他说钱塘有一座山叫武林山,有一条河流发源于武林山,叫钱水。所以我估计他的意思大概也是要用这个说法来解释钱塘为什么叫钱塘的问题,但是这个说法很值得怀疑,首先因为比他早几百年的《汉书·地理志》从来没有描述过武林山有一条钱水。其次,阚骃是甘肃人,并且从来没有到过南方;再者,跟阚骃同时代的,比他稍微早一点的东晋顾夷著有《吴地记》,说当时的钱塘县只有一条浙江。任何地方都没有出现过武林水。顾夷是苏州人,距杭州较近,所以他的观点不仅符合史料,其本人也有亲身考察此处的经历。据此来看,阚骃的说法肯定是值得怀疑的,所以钱水的说法也很值得怀疑。又过了一千多年后,到了清朝,有学者说钱水就是西湖,此种说法就更不可靠,为极不严肃之说法。所以说,阚骃说的钱水就是西湖,实际上毫无证据。

再看浙江,“浙”、“漸”实际上在古书当中是同一条水,为什么变成不一样?实际上还是阮元想出来的。“浙”和“漸”实际上是同一条水,王国维写了《浙江考》,说浙江就是钱塘江,就是漸江。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史记》里面讲陈婴评定了浙江这一代的时候自称为王,立都“折”,但是在《汉书》里面“折”字直接写成“漸”字,这是一条证据,说明“浙”和“漸”是一个所指。《山海经》中讲浙江是“出三天子都”的地方,到了东汉作《水经》的时候漸江出三天子都,或者直接用《山海经》;但是《山海经》写的是“浙江”,《水经》里面写的是“漸江”,由此可见是一样的。所以说,即使《水经》里面写的是“漸江出三天子都”,郦道元在写《水经注》的时候把“漸江”统统改为“浙江”,所以阮元说郦道元不懂浙江和漸江之区别。然而,在史料中有很多证明先秦、秦汉时期浙江和漸江是一条江。阮元为什么要把浙江和漸江分开来?这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问题就在于《说文解字》里把“浙”和“漸”两个字分列开,阮元是以《说文解字》为最主要的证据,然后考证历史上诸家记载来证明浙江不是漸江,也就不是钱塘江。在此,我们引入另外一个实例,即三江。现在讲三江五湖,“三江”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按照《汉书·地理志》里面列了三江,即南江、中江、北江。北江就是现在长江入海往南京镇江一带,南江是在苏州的南面东入海,按理说是吴淞江所在的地方,中江是自芜湖至宜兴,此为三江。但在《汉书·地理志》里面写到过一个石城县,石城县下面有一条分江水,就是安徽池州分出一条水叫分江水,自安徽芜湖流出东至余姚入海。本来这个分江水跟三江在《汉书》里面是列开的,但到阮元这又出现一个问题,他企图把南江和分江水硬凑起来变成一条水,所以讲三江的说法有很多。其中,晋朝人通行的说法里三江是指松江、娄江、东江,我们从晋朝两大著作顾夷的《吴地记》和庾仲初的《扬都赋》中可以得以证实。但阮元要把这个观点否定掉,自己创造出三江,所以说他考证浙江实际上是为了考证三江。可为什么阮元一定要反晋朝人呢?我们知道持三江为松江、娄江、东江说法的,主要是晋朝的顾夷和庾仲初,他们说三江就是以上三条江。由此可知,阮元要否定此三江可能就要骂这两个人。但是书里面又出现一个怪现象,阮元很少骂顾夷,几乎不提;但是始终在骂庾仲初。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蔡沈(南宋朱熹晚年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在《尚书》关于三江记录的时候引用了庾仲初的观点,说三江就是庾仲初《扬都赋》中所指的三江。由此,我们得知,阮元骂庾仲初,没有骂蔡沈,也没有骂顾夷,但是矛头是很明显的,骂庾仲初就是骂蔡沈,骂蔡沈就是骂朱子,骂朱子就是骂宋学。所以,看似是三江的问题,背后却是相当复杂的反宋学的问题。其实庾仲初的《扬都赋》从元朝到明清相当于现在的科教书,阮元对庾仲初的书是非常之熟悉。阮元在浙江做巡抚时期,浙江兴起了乾嘉学派,其中一个很兴盛的学科就是地理学,当时出现了大量的地理学家,而乾嘉学派明暗都在反对宋学,由此可见,这时期就有汉宋之分。汉学就是要讲究汉字和《说文解字》,而如果要反对宋学,那阮元讲的钱塘江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骂宋学:他故意骂庾仲初,其实就是反朱子,反宋学。至于用什么方法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用《说文解字》和用《汉书·地理志》—用汉学来否定宋学,这是他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讲《浙江图考》时,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可靠的问题出现。

其实清朝支持的宋学的有很多人,要反宋学,阮元就要骂这些人。他明确指出浙江不是钱塘江,并且发动浙江的学者来写文章,为此他自己出了一个题目:即《浙江即岷江,非漸江考》。就是说浙江是自池州分出一条河到太湖南面,再到浙江嘉兴、桐乡,一直到绍兴、余姚入海,说这个就是岷江的支流(我们知道岷江就是指长江),不是钱塘江,也不是谷水。当时阮元是浙江巡抚,他做了这篇文章以后很多浙江学者紧随其后,所以这种同题作文有很多。既然有这种势头上来,那么反驳的声音肯定也会随之而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张澍(学问家、文献学家,与同时期阶州的邢澍一并有“陇上二澍”之美称)。张澍把阮元的题目直接180度掉头,写有《浙江即漸江,非岷江考》,以此反驳阮元。其实在张澍稍微之前的清代学者赵一清在《水经注释》已经说过,浙江和漸江就是一条江,只不过一个是上游,一个是下游。到大学问家王国维的时候表述就更为大胆,更为有气魄,他说《说文解字》的说法是有毛病的,是不对的,并且直接指出许慎是错误的。王国维的《浙江考》是一篇经典文章,这篇重要的文章只有七百字,也许现在像我们这些研究古代地理的人去写的话,也要七万乃至十七万字。然而像王国维这样真正高手就七百字足以表述的非常之清楚,无需多字,《浙江考》确实为一篇经典著作,它没有列举其他实例,只列举《史记》里面例子来说明浙江就是漸江,就是钱塘江。现在大部分人都趋向于浙江就是漸江这种观点。

解放后,国家主席毛泽东召集众多地理专家来标注中国地理示意图时,谭其骧任主编。谭其骧画图的时候标注的谷水,相当于现在的衢州流过去的衢江到梅城镇如建江的这条江,谭其骧标的时候就是漸江,到钱塘江和富春江一带写成浙江。谭其骧是一位地理学大师,由此来看他这样画图并未采用阮元的说法,很显然,他是采用张澍或者赵一清的说法或者王国维的说法,完全没有用阮元的《浙江图考》中的说法,哪怕阮元的《浙江图考》写了三卷,十万字,辛辛苦苦不容易,但是谭其骧并没有采纳;王国维写了七百字,谭其骧先生却采纳了。由此看见,文章的好与不好,无关乎篇幅长短。

最后讲到富阳富春,这座富春山馆的前面就是富春江,富春江就是在这一段:两水汇入以后,南面一段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新安江,新安江水电站所在之处为千岛湖,再往南有兰溪江、金华境内的东阳江等。北面一段江流特大,景色也特别好,黄公望选择在这个位置上创作《富春山居图》确实选址非常之妙。南北朝时期的吴均在一篇著名的书信《与朱元思书》中写道:“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见对富阳一带的美景绝佳妙赞。此外,在富春江南边还有一条分水江,也是一条很大的河流。桐庐的北面过去就是分水县,解放以后两个县合并,分水和桐庐合并称之为桐庐县,富阳过去西北的地方叫新登县,解放以后也和富阳合并了。而《说文解字》里面水部只有“浙”、“漸”这两个字的考究,大致上就是这样了。

猜你喜欢

宋学富春江阮元
西斋茶廊坐雨
青岛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区域CGCS2000坐标获取的欧拉矢量法
基于钽酸锂薄膜衬底的声表面波谐振器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富春江的绿
富春江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