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建构的多层面性
2016-04-03韩守武
韩守武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艺术建构的多层面性
韩守武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人类艺术的创造方式都是各时代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进一步探求艺术真谛的可靠基础。当我们用艺术“建构”的观念来考察和研究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时会发现,人类的艺术创作至少有三大类不同的建构方式:即形式建构,情感表现的建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这三种不同层面的艺术建构类型方式在历史上都有大量的表现,它们往往相互交错,共生并存。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当根据生活实践的需要而选择适宜的创作方式,多层面地传达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探索与追求。
艺术:建构;多层面性;
人类艺术已经走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艺术及艺术家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代,艺术与哲学、科学等并驾齐驱,逐步被视作人类精神的十分重要的建构方式。人们已经认识到艺术创造所特有的文化价值与美学意义。可以说,人类艺术的创造方式都是各时代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进一步探求艺术真谛的可靠基础。
但是,奇怪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却固执地认为只有一定的创作方式才是最合理、最能体现艺术本质特点的,而不屑于理解其他的创作方式,甚至还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地对待其他风格的艺术作品,认定它们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一些会被真理所淘汰的东西。批评界在这期间也卖力地推波助澜,拼命用其“最正当”的艺术理念,反对其他人的“不正确”的艺术创作。所以,人类的艺术创作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何种艺术创作模式和创作观念最正确、最合理、最能体现真理的探索的历程。比如,我国明清时期,还有许多人看不惯西洋人的绘画方式,认为那不过是些迷惑世人的“奇淫之技”。
一、人类艺术的三种基本建构方式
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用更为宽松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异己”的艺术作品的话。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艺术创作和科学实验完全是两回事。科学实验的结果总是要求精确性、唯一性;而艺术创作不同,它往往有多种可能性。即使面对同样的一个景物,每个艺术家也可能描画出不同特色的艺术作品。相传,吴道子和李思训一同画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细致描绘,画了一个月才完成,而吴道子用写意手法,只画了一天就完成了,唐玄宗看后,认为两人所画虽然面貌不同,但各有所长,难分高下。
这就说明,艺术作品是一种审美的非限定性的“建构”的产物,每个人的审美感觉、思想情感各不相同,所用的建构方式就会各不相同,就有可能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和特性。从这一角度上说,人类的艺术创作至少有三大类不同的建构方式。
第一类,艺术建构是艺术家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创造。在这种状态下,艺术的创作往往是出于人类一种较古老的、自发的游戏爱好,是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沉浸于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一种自娱的方式。这是人类天性的表达,也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轻松释放。黑格尔曾把这种状态比喻为一个小孩向水中投掷石块,他会因为看到水面上出现层层涟漪而高兴不已。莫名其妙地感到生命的乐趣。当原始的人们围在火堆旁边,手舞足蹈,放声高歌,或者他们在幽深的洞穴之中涂鸦出最古老的野牛图画,用石块雕刻出母神像时,实际上都是某种形式上创造的“冲动”,是艺术家化身造物主,自我陶醉的自娱方式。
第二类,艺术建构是人类复杂多样的思想情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也可以说,艺术作品的建构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探究自身各种情感状态的过程。《毛诗序》曾说到这种艺术建构的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人类的艺术建构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是与人类各种情感表现的要求相联系的。这一意义上,艺术就像人类情感火山的喷发口,只有宣泄出来,火山才会趋于平静,正所谓“不吐不快”。
第三类,艺术建构是社会思想意识的审美创造。在这一层面上,艺术不但表达人类的复杂情感,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思想和群体意识的载体。这一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站一定社会群体的角度上进行创造的社会性产品,是人类群体间进行社会交流的具体表现形式。艺术创造已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自娱或表现自我复杂情感的活动,而是一种受到社会共同审美理想制约的创造活动。或者说,艺术家创造的审美体系能够集中体现出一定社会和时代共同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比如杜甫、白居易、鲁迅、巴尔扎克、高尔基等人的艺术。他们的艺术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清楚地意识到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创作的艺术品不但要艺术家自己满意,而且还要考虑当作品置于社会环境中,社会大众是否有着同样的审美反应,它们能否获得社会大众的精神共鸣等等。作品的成功与否,也要看社会大众对它的审美认同。总之,艺术创作不是纯粹代表艺术家个体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而是反映和体现出当时社会中许多人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
二、艺术建构方式的相互联系
以上是三种不同层面和类型的艺术建构,然而,这三种类型的艺术建构之间并非水火不容、绝对分立的。这三大类型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实际上是三种不同层面上的艺术创造。一件艺术作品本身可能包含其中的几个方面。就像大海中的波浪,它们总是此起彼伏,层层叠叠,互相连接,互相推动的。
这三种不同层面和类型的艺术构建方式,在艺术建构的历史上都有大量的表现,各种层面和类型之间相互交错,并生共存。它们有的侧重于形式美的创造,有的侧重于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表现,有的侧重于为社会政治、道德、宗教、人生等提供审美范本,服务大众。这就使得艺术建构具有了多种类型和方式的创作可能。而且,许多艺术作品本身就包含有多种类型的艺术建构方式,只是显隐不同而已。应该说,人类的艺术体系本来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和多种表现可能的“大家庭”,只有这样,人们在这个“家庭”中才能够实现多种多样的精神目标和审美要求。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的艺术建构就是多层面艺术表现的最好例证。很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形式和类型,以其专攻性见长,而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建构,却是多结构、多层面的。其艺术创作集多种“主义”于一身,创作类型多样,无论是在形式上进行探索,或是用古典方式再现社会生活,或是用艺术表达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他总是以其不拘一格的艺术创作理念让人刮目,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世界,为多层次、多类型艺术建构树立了一个生动的范例,激励着后来的艺术家们在多种可能下建构他们的艺术天地。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整体的艺术创造始终体现着艺术建构的多样性,而并非千篇一律的单一类型的发展。各种艺术建构方式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不可相互代替的。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内,某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方式可能占据主要地位,但绝不意味它是唯一正确的,或者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从整个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一直在探索艺术建构和创作的各种可能性,不断开拓新的表现领域。
“摹仿论”在19世纪前一直是在西方传统艺术中占主导地位的表现方式,它强调艺术创作向自然学习,尽量逼真而详尽地摹仿外界事物,认为艺术的进步是反映世界方法进步的过程。而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更强调“传神”、强调“意境”的表达,反而认为“写形”是艺术中最低层次的技艺,“虽工亦匠”,只能取悦人们的眼睛,不能达到更高一层的“旨趣”和“境界”。因此,“写意”性在很长时间内是中国艺术建构的主导追求。东西方这两种类型的艺术,似乎相互对立,不共戴天。
到了19世纪以后,由于东西方科学和文化艺术的不断交流,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家必须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有识之士们都不再孤芳自赏,都开始相互学习、借鉴,探索和认识各自以前并不熟悉的创作方式。中国的艺术家们引进西方艺术创作方式,欧洲艺术家也吸收东方艺术的审美表达方式。因而现代艺术呈现出空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大大拓展了各国的艺术创作方式。
实际上,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任何艺术都有多种创作方式的可能性,无论是艺术形式、意境和功能,都存在着发展的诸多方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臻于最后的圆满。艺术既要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造,也要表现更新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它在人类社会中发挥前所未有的社会意识功能。而艺术的多层面建构,正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表明人类已经更加自觉地认识到了艺术的特殊规律,认识到了艺术建构的多种层面及其内在联系。
三、艺术建构方式是开放性的系统
现代还有很多艺术理论(如文杜里、贝尔等的理论)往往把艺术的现代性与艺术的新思潮等同起来,把20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先锋派视为艺术的发展趋势,认为现代艺术应该是所谓“自律”的表现的艺术,因此他们竭力排斥和贬低其他艺术创作方式。他们认为,艺术一旦与社会意识形态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及日常生活情感等有联系,就会使艺术成为政治或主流文化的附庸,失去艺术自身的独立身份,仿佛只有跟上现代艺术形式创造的“新趋势”,才可能真正把握艺术的本质。
然而,艺术建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的各种方式都是人类长期实践的结果,它并不真正会被所谓的“现代“理论所转移。现有的艺术建构方式是人类艺术文化的宝贵财富,而许多未知的艺术建构方式还需要艺术家们进一步发展和探索。这决不是人们可以主观规定的事情。每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要根据自身所处具体的社会环境而自由进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方式,都可能表达出人类审美情感和审美思想的某些方面和特点。有些人更主张艺术在形式上的创造,有些人则更注重艺术的社会情感和责任。这并不是表明艺术建构方式的先进或落后,而是人类社会对艺术的审美需要本身是多样化的,且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形态以及不同的艺术发展历史。正如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多样性一样,艺术建构也是多元的和开放的,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合理选择自己的艺术建构方式,能动地把握自身的艺术创造方向。
四、艺术多层次建构的必然性
艺术建构和创造的多层次性,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首先,艺术之所以能在多个层面上产生和发展,是同艺术的最基本的功能——帮助人们进行思想交流,促进人与人的合作和交往——分不开的。正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流需求,直接刺激了他们对一定的表达方式的探索与尝试,从而产生了最初的艺术符号体系,包括身体动作如打手势或发出某种声音等,也包括人们逐步用某些物质材料的形式特点和自身的思想情感内容相对应。由此,人类发展出最初的审美艺术系统。
其它动物之所以没有像人类一样发展出这种艺术系统,一方面固然有动物生理结构和智力结构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像人类那样密切、复杂的劳动合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复杂而精确的思想情感交流的需求。
第二,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入和精细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促使艺术必须不断创造新的形式来与之相适应。由于人类“思想交流”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种多层次性,就决定了人类符号性的意义体系的艺术建构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有这样,人类社会的多种审美表达需求才可能得以满足和实现。如果艺术只是单一层面上不断的重复,就不可能跟上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及其思想情感交流的步伐。可见,多种层面上的艺术建构、探索和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人类社会的艺术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明显和自觉的多层面建构的开放性的特点。每一个艺术家都可以选择各自特殊的创作方式,能动地参与艺术形式、思想情感表达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传达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英)冈布里奇著,卢晓华等译.艺术与幻觉[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美)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4](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美)约翰·拉塞尔著,常宁生等译.现代艺术的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美)卡洛琳·M·布鲁墨著,张功钤译.视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The Multilayerness of Art Construction
HAN Shou-wu
(School of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creation way of human's art is precious wealth that artists accumulated continuously in the creative practice in every time.It is the reliable basis on which human explore essence of art in the futuer.If we investigate and study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by the idea of“construction”,we will fin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ways of construction:formal construction,the construc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ideology.The three kinds of art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types have emerged largely the in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history.They often overlap and co-exist each other.Every artist shoul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way of creation to express multilayerly the human's exploration and pursuit to the truth,goodness and beauty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life and practice.
art;construction;multilayerness
J02
A
1674-0882(2016)02-0051-04
2015-12-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云冈石窟审美研究”(11BZW012)
韩守武(1969-),男,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美学。
〔责任编辑 裴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