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结合

2016-04-03翁进迁

文学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共工邹忌文言

翁进迁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文言结合

翁进迁

文言文以其独特语言形式,承载着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其本身就是历史风貌、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文”与“言”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的“文言结合”。

文言文教学文言结合言文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寓所。而乌申斯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的确如此,文言文以其独特语言形式,承载着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其本身就是历史风貌、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

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文”与“言”关系。著名的黄厚江老师说过:文言文教学应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也就是说,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应是“文言结合”。他指出:文言文中的“言”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言文教学中“文”的内涵就是文章、文学、文化。在文言文教学里,“言”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文”服务的。那么如何架起“言”与“文”的桥梁,做到文言结合呢?

一、读中悟文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很好的培养语感的方法,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古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而感受到文章的意蕴,体会到作者的性情。所以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就必须指导学生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字音、节奏、语气等。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把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理解文章。

如余映潮先生在教授《马说》时,就使用朗读这种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课堂上,余老指导学生读含有“不”、“也”的语句,读出作者的不平、愤慨之情以及“食马者”鄙视千里马的语气。余老以“语气”的朗读为线索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表情化朗读中逐步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诵读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思维的开端靠诵读来发动,理解的成果靠诵读来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架起“文”“言”之间的桥梁。

二、以言引文

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字的精炼典雅,更在于文字背后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都值得细细品味,从而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果能通过“言”的解读来阐释它所承载的内容,或许就能捕捉到许多深层次的东西。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就有一些字值得品味。像“邹忌修八尺有余”一句中用到了“修”字,意为身高。但为什么不用“长(高)”呢?难道古人写人身高习惯用“修”字吗?不是。《三国志·诸葛亮传》就以“长”写孔明身高,如“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我们结合文章的语境就会发现,“修”与“长”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大不相同。“修”更能写出邹忌伟岸、英俊之容貌。也就能理解邹忌为什么那么在意自己与徐工哪个更美了,邹忌的形象也就更明确了。再如文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就可发现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中(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由此,学生就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妻妾的不同地位,从而体会到妾的“畏”。

再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教学中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仔细品味“文”之“言”,再通过“言”来领会“文”所蕴涵的独特文化,就会使文言文教学变得有内涵、有深度,也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问题串联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时,焦虑程度就会偏高;当学习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就会降低,学起来也会轻松。因此,我们如果能以“文”带“言”,从中挖掘出新的内涵,那么最终能引领学生领略到文言文的魅力。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串联“文”与“言”。

1、抓文题

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譬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我们就可以围绕文题中的“小”“石”“潭”三个词语来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品读理解,感受小石潭的幽寂,体会作者徜徉山水之乐中夹杂的抑郁之情。

2、抓文眼

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紧抓文眼,就能准确把握住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

比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教学就可围绕“怒”字设计:⑴共工为什么会“怒”?⑵共工因为与颛顼争为帝而怒,那共工是怎样“怒”的呢?⑶共工“怒”的结果怎样?⑷全文围绕着“怒”去写共工,那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共工呢?⑸这样的共工愤怒地一撞带来了天塌地陷、星辰移位的变化,你觉得结尾交代的情况用科学解释来说是这样的吗?为什么?通过紧扣“怒”字,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文章的脉络,了解共工这个人物形象,深刻地理解神话的意义。

再如《湖心亭看雪》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痴”字来设计:⑴文中哪个字能很好地概括作者?⑵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⑶他为什么而“痴”?一个“痴”字串起了全文,让我们领略了一位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文人形象,体会了作者的情感,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处。

因此,教师若能另辟蹊径,抓住文眼来串联“文”“言”引领学生解读作品,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3、抓优美点

每篇文章总有它的描写精美处,而这些精美处就是很好的赏析点。

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精美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就值得人品味推敲。“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但当时作者是被贬谪的,哪有闲情逸致写出如此之美的月景呢?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就能引导学生去联系“闲人”去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此外,还可以围绕文章的重点情节、质疑点等角度切入设计问题。

实践证明,如此“文”“言”并行,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教学中牢固掌握文言文字词的基本含义以及用法。

总之,文言文不仅仅是一堆语言文字的材料,而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不仅看到了文言,还有文章和文化。教学中,我们要在“言”和“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徜徉在典雅的古文化中。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瓯海区茶山中学)

猜你喜欢

共工邹忌文言
共工触山
邹忌劝齐王纳谏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祝融胜共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邹忌比美
齐天石与共工氏——从西游到红楼:石头的脱胎换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