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回顾

2016-04-03马婷婷刘世超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学

□马婷婷 刘世超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回顾

□马婷婷 刘世超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呈现出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立体化、教学风格个性化、教学力量多元化等特点,“互联网+”时代的慕课教学模式更是引人瞩目,这些教学改革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如何重新定位慕课时代的师生关系,如何完善奖惩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多样化的思潮,伴随着海量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这就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多年来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固有印象就是中央文件、领导讲话、政论和口号。思政课教师的嘴里充满了“一定要”、“必须”、“应该”,而且是“大力贯彻”、“大力落实”、“深刻领会”、“大力响应”……以至于有人调侃思政课老师是不是卖大力丸的?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造成的严重后果正在逐日显现,学生对思政课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无聊、灌输和假大空,有人编了个段子:“思政课老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课讲完了,学生没睡醒。学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睡醒了,课没讲完。”[1]思政课被妖魔化、边缘化,以至于“多放电影早下课”的思政课老师最受欢迎。

二、近几年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特点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曾经指出:“如果说别的课是从零开始的,思政课则是从负数开始的”。想要把思政课从负数变成正数,传播正能量,就得花真功夫、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创新,近几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全国高校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教学模式、方法的多样化

1.主题类模式

再进一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冯秀军认为成长主题加教材主题推演出来的就是教学主题,例如“适应”、“选择”、“成才”等。这些教学主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切合现实生活的小问题:“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以充实的大学生活奠基未来?”等。与此类似的是上海大学推行的“问题解析式”教学,老师尤其重视“广泛采集系统解答学生疑问”[2]。主题教学模式不但线索清晰、观点鲜明,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大幅度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2.专题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代表,该校提出的“专题式教学”、“三步教学法”和“BB教学平台”等,近年来成为思政课教学领域的搜索“热词”,他们认为“教师只有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由重‘教’转向‘基于学而设计教’,才能将思政课改革进行到底”[3]。此外,河北科技大学的做法是“设好议题,让主题实践‘动’起来;讲好故事,让课堂实践‘活’起来”[4],也属于对专题式教学的探索。

3.案例教学

去年12月,江苏教育报上刊发关于中国药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报道《上起来“带劲儿”,思政课成“香饽饽”》,引发了教育界的关注,该校思政课堂的特点就是案例轰炸:“几乎每位老师在课上,都会用上一二十个真实案例。……思政务实课让同学们大呼‘解渴’”[5]。

此外,武汉理工推行问题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6],也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还有一类创新就是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进行的教学创新,例如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课程创新,早已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再如结合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开展的创新,如山东农业大学多年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建构了“三田两地一课堂”模式等。

(二)“互联网+思政课堂”教学的立体化

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微时代,“互联网+”的应用也给高校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日益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目标和趋势。例如清华大学大力发展在线教学慕课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去年9月22日开课起,“清华校内共有1000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获得这门课的必修学分;清华园外,更有11000多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学习者共同领略线上思政课的别样魅力”[7]。山东大学2015年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让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欢迎。

第三,指明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是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以及经济与生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仅更新了关于生态与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还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调共生的方法论,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注] 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华环境》,2016年第7期,第12页。

(三)教学体系的突破

部分高校勇于突破,大胆尝试教学体系的创新,例如安徽师范大学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组织框架,尝试进行分类教学改革,“依据文史、理工、艺体三大类划分教学对象”[8],将每位思政课老师分配到各个院系,依据学生专业学科特点和知识背景,有针对性地调整大纲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值得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

(四)教学风格的个性化

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不是外表、服饰、举止的个性化,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语言、内容和逻辑的深度和广度上。例如复旦大学思政教师陈琳“概论”课的开场白:“我们体内这个沉默的动物,既可能展现出贪婪、自私和残暴的‘兽性’,却也是璀璨的文明史的创造者……”据报道陈林老师经常引中外经典著作如《周易》、《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我们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作为教学素材,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视野,她认为“学生要学习的不是观点,而是学术的方法、思维的方式”[9]。这种教学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学术魅力。

(五)教学力量的多元化

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加强团队合作,积极动员校内、校外各界力量,协同创新思政课改革。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组建了主题教学改革团队,成立“冯秀军主题工作室”;复旦大学组织“中国市长论坛”活动,聘请各地市长到课堂现身说法,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现实视角;山东各大高校尝试推行特聘教授进校园活动,70多位来自政府机关干部、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走进校园上思政课,“‘社会调研实例剖析’、‘故事穿插’、‘研究成果呈现’、‘分组推举讲课’等新型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1]。

(六)考核方式的灵活多变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随之多元化,教学考核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也不仅限于卷面成绩,而是更注重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标准和评估模型灵活多变。例如复旦大学学生参与“市长论坛”所写的小论文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论文获得优秀者,思政课期末考试可获免考资格,成绩直接评定为A。考核方式的不拘一格,能够把学生从书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他们张扬个性、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能。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如前文所述,大体梳理一下高校的思政课堂改革,一般涉及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专题或主题+案例+研讨课+社会实践等建构起立体教学法,辅之以慕课、翻转、微课堂、微视频等;其二在团队建设方面:由院内师资+校内学者+校外专家组成多元团队,加强校外、社会资源的汲取和应用;其三在教学主体客体方面,由专任教师+大学生+辅导员等组成立体讲台,多部门协同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这几个层面开展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下面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建议和意见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将触及灵魂之路打通

1.理清思政课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触及灵魂的教育。笔者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到很多学生在上思政课第一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问题不是怎么学好这门课,而是上这门课有什么用?上思政课有什么用、学政治有什么用是摆在学生心里的第一个疑问。思政课老师在正式讲述教学内容之前,最好从一个角度切入,深入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消除对思政课的偏见和抵触情绪,理清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只有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将思想传播之路打通,才能进一步触及到他们的灵魂深处。

2.高水平应对辛辣尖锐问题

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性矛盾突出、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引发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道路产生困惑和质疑,对此,思政课老师不要回避问题,也不要一味横加指责,动不动就给学生扣上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的帽子等,而是要寻根问底,仔细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摆事实讲道理,逐步消除学生心头的疑问。再如一些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问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具有普世价值?中国民主和西方民主的差异问题?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和西方法治精神的区别等等,怎么解答这些争议性的疑问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一个考验。在这样一个微时代、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混乱庞杂、真假难辨,学生很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左右,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挑拨利用,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学会应对学生的怀疑和质疑,及时答疑解惑,耐心细致地做好价值观的引导工作。

(二)“互联网+”时代不要减掉了老师

如今国内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得越来越多,例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忽视、压制老师应该发挥的作用。在应用慕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时,在实行从教到学的“翻转”时,师生关系如何重新定位?老师如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如何继续保留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这些都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强化的同时,思考能力正在逐渐弱化,而思政课教材的特点是结论在先、结果在先、立场在先,教学内容怎样启发学生的思考?这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难点。

(三)完善自主学习背后的奖惩机制

无论是慕课教学,翻转课堂还是微课堂,类似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需要一个完善的奖励和淘汰机制,但是如今国内教育在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太多的自由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反而越来越低,我们的大学一般严进宽出,淘汰率非常低,大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学习动力不足,不爱学习不爱读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凌晨四点依旧灯火通明,该校大学生一个学期的阅读量甚至比国内大学生四年的阅读量都要大,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现象背后是一个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因此,高校在运用互联网改革教学的同时,需要配备完善的奖惩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思政课不能离开马克思制造精彩

“思政课不能离开马克思制造精彩”[10]。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要贯彻国家意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应该具有唯一性、确定性和权威性。如果说以前那种政治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那么,过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抛出一个一个案例,炖出一锅锅心灵鸡汤,是不是也容易过于生活化而偏离教学主题?怎样把贯彻国家意志、传递客观知识和满足学生需求三者结合起来,怎样让思政课堂既有理论性、知识性,又能贴近现实生活,这也是今后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刘成友,张兴华.山东高校邀请特聘教授,用生动实践解读抽象理论——这样的思政课大学生有共鸣[N].人民日报,2015-12-04(12).

[2]肖春飞.上海大学:思政课“火”如辩论赛[N].新华每日电讯,2010-06-05(2).

[3]王琎.郭凤志:思政课改革“探路人”[N].光明日报,2014-06-16(11).

[4]耿建扩.让实践成为学生成长的最好课堂[N].光明日报,2015-07-13(5).

[5]沈大雷,朱昱熹.上起来“带劲儿”,思政课成“香饽饽”[N].江苏教育报,2015-12-04(1).

[6]程墨,汪亮亮.学生自带板凳“蹭”思政课[N].中国教育报,2014-12-27(2).

[7]陈佩雯,程曦.清华思政课,变身“万人迷”[N].新清华,2014-12-26(1).

[8]戴兆国,王玉侠,牛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67.

[9]曹继军,颜维琦.让刻板的思政课面目一新——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纪实[N].2015-04-10(6).

[10]陈少远.思政课不能离开马克思制造精彩[N].中国教育报,2015-07-01(3).

2015-12-27

本文系2014年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立项课题(14SDGXSZKKG13)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5SC109)阶段性成果。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马婷婷 (1982-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008-8091(2016)01-0121-04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