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意义

2016-04-03张宝国郑耘知

文学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小镇

张宝国 郑耘知

边疆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意义

张宝国郑耘知

长期以来,广大学者基本从地域角度评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地域文学。本文拟从“西进运动”大的历史背景,从边疆叙事视角出发,对美国地域文学重新进行考察。具体而言,从边疆叙事角度考察边疆在萨拉·朱厄特的代表作《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历史意义。

地域文学边疆叙事历史意义

19世纪90年代前后,美国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乡土作家和反映各地风貌的文学作品,这一现象史称LocalColorism或RegionalLiterature乡土文学或地域文学。长期以来,业界基本从地域角度评论这些作家作品。如孙宏的“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和刘英的“地域、现代、全球:朱厄特《尖枞树之乡》的双重视野”等文章就分别对美国文学的地域属性及具体作家作品中的地域描写进行了论述。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即“西进运动”大的历史背景,从边疆叙事视角出发,对美国地域文学重新进行考察。西进运动始于美国大西洋沿岸,本文就从霍桑之后美国“最优秀的新英格兰作家”萨拉·朱厄特(SarahJewett)开始,考察边疆在她的代表作《尖尖的枞树之乡》(TheCountry ofthePointedFirs)中的历史意义。

一.登奈·兰丁:边疆西进后的女性留守世界

18世纪末,随着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百废待兴。此时,东部人口密集、有限的土地也过度开发。因此,新政府放眼西部,废除了禁止白人跨越阿巴拉契亚山脉的1763年英国皇家法令,颁布实施了1787《西北条例》,鼓励人们跨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部发展。由此掀开了向西移民、开疆扩土、历时约一个世纪的扩张运动,史称西进运动。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美国历史就是一部从大西洋海岸向西到太平洋海岸拓展、边疆不断向西迁移的“西进运动”史。1893年,美国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特纳(FrederickTurner)发表了其划时代的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提出了著名的“边疆学说”。他断言,“美国历史真正的立足点不是在东部大西洋沿岸,而是在那伟大的、不断活动的西部边疆”。特纳还指出,“开初,边疆是大西洋沿岸。真正说起来,它是欧洲的边疆。向西移动,这个边疆才越来越成为美国的边疆。边疆每一次西进,都在后来的发展上留下历史痕迹。边疆发展成定居点后依然保留着边疆的特征”。

根据美国史学家贝阿德·斯蒂尔编著的《美国西部开发纪实》一书记载,早在16世纪末期,英国殖民作家瓦尔特·赖利爵士为了开发利用美洲新大陆的机会,派出船队前往新大陆。后来的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比弗利在《弗吉尼亚的历史与现状》一书中这样描述船队返航后对新大陆的热情报道,“天堂似乎就在那里,显露出它那耀眼的光彩”。到了17世纪,整个北美大西洋海岸,就是欧洲人的西部边疆,背后是一片荒野。怀着梦想与希望,一批又一批拓荒者、冒险家、商人和寻求安身立命的欧洲人越过大西洋涌向北美东海岸,开发这片新边疆,建立新的定居点。

结合朱厄特这部作品,小说《尖尖的枞树之乡》描述的登奈·兰丁(DunnetLanding)正是新英格兰沿海的一个小镇。登奈·兰丁就是在上述欧洲人西进背景下发展成的一个边疆居民点。看起来它是个世外桃源,仿佛远离现代工业化和商业。然而,从老船长里特佩奇(Littlepage)对往事回忆中,读者可以看到小镇依旧保留着边疆开发时期影子,可以想像出小镇昔日曾经的繁忙、辉煌和发达。作品中也提到在19世纪早期海运盛行时,登奈·兰丁曾是繁忙的港口,成批的进出口货物在这里装载。

另外,作者朱厄特的家庭背景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保拉·布兰查得(PaulaBlanchard)《萨拉·朱厄特传》记载,朱厄特家乡缅因州的南波韦克(SouthBerwick)作为欧洲人西进的居民点建于17世纪初,到18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朱厄特曾祖父从波士顿附近迁居此地时,南波韦克已经发展成为“造船、航海贸易、木材加工出口的商业中心”。朱厄特祖父本身从事航海业,职业是一名船长。他用从港口贸易赚来的钱租住、购买,建造至今仍然存在于镇中心的家宅。年轻的萨拉·朱厄特就是从这个小镇走出,奔赴附近的大城市---美国新英格兰的中心波士顿谋生、发展。可以说,小说之所以命名尖尖的枞树之乡就是得益于至今仍然矗立于朱厄特旧居院中的两棵尖尖的枞树,登奈·兰丁就是作者的家乡小镇South Berwick。

然而,随着西进运动的发展,边疆不断的西迁,特别是伊利运河的通航、铁路的开通,铁路、河流代替了传统的海运。正如刘英指出的那样,随着铁路的兴起替代了海运的主导地,“经济贸易的中心——边缘结构也被重新布局,昔日繁华商业码头今日沦落为人烟稀少的度假村”。正是因为西进运动,小镇中的青壮年跟着“西进”的步伐涌入了大城市,正是因为边疆的西迁,昔日繁忙的商业码头登奈·兰丁/南波韦克(SouthBerwick)沦为被新边疆边缘化的旧边疆,成为边疆西进后由妇女和老人组成的“留守世界”。因此,边疆西进才是造成登奈·兰丁成为“女性乌托邦”的真正原因。这是边疆在本作品中的第一层意义。

二.地域抒情:美国后边疆时代的情感选择

边疆和西进运动二者密不可分。边疆在本作品中的第二层意义可以理解为西进运动结束后,朱厄特所代表的美国文坛领域对西进以及西进所代表的美国工业化的反思、对美国后边疆时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关注。

1890年,西进运动作为大规模的历史运动宣告结束。此时的美国领土已经拓展到太平洋沿岸,一个横贯北美大陆的庞大帝国已经建立起来。随着最后一片无人区被“各自为政的居民点占据之后,美国便无边疆可言”。从美国发展史角度,西进运动的过程就是早期欧洲人开发北美东海岸、后来由新兴的美国人向北美新大陆西部腹地逐渐推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而建立资本主义帝国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北美大陆推行现代工业文明、消除印第安文明的过程。在现代工业文明语境下,人们一向以征服大自然自诩,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自然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受到破坏,人们在获得物质财富实现“梦想”的同时,精神世界出现了危机。西进之后人们的情感归宿何去何从就演变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美国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乡土作家和反映各地风貌的文学作品,史称LocalColorism或RegionalLiterature乡土文学或地域文学应运而生。如前所述,长期以来,业界只是从地域角度来评论这些作家作品而忽略了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把目光只聚焦在地方色彩,忽略了它所反映的问题是一个全美国社会共同关切的主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本质进行重新考察。

为了寻找精神归宿、精神家园,美国文坛大咖把目光投向了被工业社会忽略并边缘化的旧边疆,具体到朱厄特,她把希望的目光从纷杂的波士顿投向了并不遥远的家乡缅因南部小镇South Berwick,把目光投向了记忆深刻儿时院中的两棵尖尖的枞树。

在《尖尖的枞树之乡》这部作品中,作者朱厄特对家乡缅因州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讴歌赞美,可谓地域抒怀。作品中有大量的对新英格兰地区北部边疆田园风光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田园意境图,朱厄特对登奈兰丁的环境描写俯拾皆是。例如,在女记者陪同托德夫人前往格林岛时,记者着重描写了格林岛的自然景观,“高耸入云的枞树、如天鹅绒般的绿草地、绵羊悠闲地吃着绿草等”。在缅因州这个沿海小镇上,不仅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和动物具有最本真的绿色情调,而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自然的感召下,充斥着最淳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恩。大自然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它可以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迪,也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再比如作品的十七章,在去鲍登家参加聚会的路上,女记者与托德夫人路过一条被绿荫覆盖的路上,托德夫人突然勒住了马,仿佛有人站在路边喊住了她,对一棵曾经垂头丧气,现在却郁郁葱葱、长势很好的水曲杨点头示意。她认为树和人一样,“即使偶尔会精神不振,但它们再一次会鼓起真正的勇气,把根深深扎进土壤里从头开始新生活”。托德夫人认为树木是有灵性的,她经常对着树木吐露心中的秘密。托德夫人以树喻人,认为人与树木一样的坚强,她更是借树木来形容她的母亲布莱克夫人,在她的心里,人应该敬畏自然。

同样,作品中的另外一个女性乔安娜,当感情受挫,独自生活在壳堆岛上,将受伤的心灵完完全全地展现在大自然的面前,让大自然予以慰藉,她与自然合二为一。在大自然的抚慰下,乔安娜变得强大而又无畏。她死后更是有麻雀来为她歌唱。这些都体现着朱厄特笔下传递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在这里人与自然已经高度融合。

尖尖的枞树之乡,一方面在表面上代表了作者家乡小镇。另外,从深层次上,它也代表了后边疆时代远离工业文明的自然世界是现代人们摆脱危机的精神归宿和梦中的家园。这个自然世界也是不断向西移动的,对于作品中的女记者,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位于海边的登奈·兰丁;对于作家朱厄特,这个精神家园就是稍稍向西的SouthBerwick(SouthBerwick距大西洋海岸约10英里);对于朱厄特文学传承人女作家薇拉·凯瑟(WillaCather),这个精神家园就是远离纽约、跨过密西西比河的西部大草原即内布拉斯加州的红云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边疆在小说《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意义有二。其一是,昔日欧洲人的西部边疆吸引了大批欧洲人越过大西洋来到北美东海岸开疆扩土,开发今日的新英格兰,造就了包括作者家乡SouthBerwick在内的大西洋沿岸的繁华,使得作者祖辈得以在此安身立命、发展家业。而后,随着边疆不断向西流动,South Berwick逐渐边缘化,沦为作品中以妇女为主的和谐自然社会登奈·兰丁。边疆的第二层意义就是西进完成后,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国逐渐演变成一个“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危机社会,人们精神归宿出现问题,而被工业文明边缘化的昔日旧边疆,如今风光旖旎,安静祥和的大自然就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正可谓,繁荣于边疆西进、困惑于边疆西进、而出路则正在于日渐自然化的旧日边疆,这就是边疆在小说《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意义所在!

[1][美]特纳:《美国边疆论》董敏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1.

[2][美]斯蒂尔:《美国西部开发纪实》张禹九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Blanchard,Paula.SarahJewett:HerWorldandHerWork[M]. Cambridge:PerseusPublishingHouse, 1994.

[4]刘英.地域、现代、全球:朱厄特尖枞树之乡的双重视野[J].《国外文学》,2013 (1):154.

[5]Jewett,Sarah.TheCountryof thePointedFirs[M].NewYork: PenguinGroup,2009.

(作者介绍:张宝国,留美英语博士,南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女性主义小说;郑耘知,南通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小镇
忙碌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