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教学法在公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03刘国秋

文学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

刘国秋 王 玲

PBL教学法在公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刘国秋 王 玲

将PBL教学法运用到公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意识、培养真正高素质医学人才、提高公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公管专业 PBL 教学法 课程教学

一.PBL教学法在公管专业课程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PBL作为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其具有多种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为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利用此种教学方法来开展公管专业各课程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管理知识及管理技能,促进学生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

本论文中PBL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中的管理学基础与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以上两门课程本身理论性程度高,所以学生兴趣较低。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掌握更多管理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知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选取部分章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用PBL教学法。本系公管专业班级是小班,每届学生人数为30-50人之间,学校的公共网络资源及图书馆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很方便的查阅资料和文献。另外,这几年教不断的进修、学习,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5年本系推出5个网络建设平台,其中包括管理学基础和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两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平台,这些条件都有助于开展PBL教学。

二.PBL教学法在公管专业课程教学应用的思路

开展PBL教学法的思路是:教师提问一学生整理材料一小组形式讨论一总结大会。教师应该在课前的基本准备过程中,根据相关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设置,同时综合相关材料、文献、真实环境等来确定问题,然后将形成的问题在课前发放给同学,然后让同学们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然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等不同渠道来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接下来学生们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开始进行问题分析要点、材料共享等进行探讨和沟通。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针对各个小组提出已经设置好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回答,这时候,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可以对问题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最后由老师或者同学来进行问题总结。具体实施如下:

第一,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反复探讨教学方案,制定出典型案例。教学中,针对案例提出若干问题提出,供学生作为预习讨论的基础,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案例进行预习。

第二,学生分组。(1)每组6-8名同学,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指导教师先让每组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并轮流担当。小组长要进行有效的时间控制,掌握讨论的进度,保证讨论正常有序的进行。记录员记录讨论的关键词,以参与为主,记录为辅。(2)案例讨论。PBL案例包括学生指南和教师指南,学生指南中有案例介绍和与案例关键点的各种问题,上课时按讨论的流程分页发给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讨论冷场时要引导,讨论走题时要引导,讨论浮在表面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时要引导。教师并善于应用引导性语言,如“对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某某你是怎么理解的”“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等等,利用这些引导性语言促进讨论不断深入。

第三,考核与评估。(1)课堂讨论成绩评定。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课堂讨论成绩评定,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即:参与、交流、准备、思辨和合作。因此,PBL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态度、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自我评估的能力等。(2)形成性考核实施。管理学基础课程自进行PBL教学改革以来,将形成性考核纳入学生的期末最终成绩,即PBL的课堂评分和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构成学生的最终得分。一方面使学生重视PBL教学,认真的进行课前准备及课上的讨论;另一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沟通技巧、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

三.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践证明,PBL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知识体系的系统掌握方面却不如讲授法,而且这一方法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和讨论。另外,这一方法对于教师的知识掌握、组织能力、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材内容特点也有一定的要求。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