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身价飙升乃教育资源不均衡之果
2016-04-02张全林
文/张全林
学区房身价飙升乃教育资源不均衡之果
文/张全林
背景:“买房就能上××小学”, 2016年2月1日开始,这些话语不能在售楼广告中使用了。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发布《房地产广告发布规定》,其中要求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含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此前,开发商宣传楼盘,经常把楼盘与名校“捆绑销售”。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考虑购房,往往会以附近地段更高的价格购买所谓的学区房。(2016年1月6日《京华时报》)
房地产商打学区房的幌子提升房产颜值,由来已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供不应求,甚至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时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
学区房价格飙升,并非房地产商广告炒作之效,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之果。由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公共财政体系不完善,缺乏实现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有效机制。一些地方在指导思想上对教育资源均衡关注不够,没有树立面向所有学校和学生的观念,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时只注重锦上添花,而忽视雪中送炭,甚至把建设“盆景学校”作为政绩工程,导致教育资源在各学校间配置不均衡。哪怕在同一行政区域,同级同类的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间配置亦存在厚此薄彼。
严格按学籍、户籍就近入学等政策施行后,一些地方的学区房一枝独秀,逆势上涨,这是因为购买学区房成了择校的“最后通道”。有的家长买完房子,孩子报完名,马上就拿出来卖,可见买房之意不在住。政府出台政策寄望改变“拼爹”的教育不公,换来的却是更多学区房跟风上涨的“拼房”。前门拒虎,后门来狼。这说明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破除“拼房”的关键是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牛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长远来看,要对薄弱学校实行教育资源倾斜政策,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眼前起效快的,是与所谓重点学校就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片形成教育园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可以创设“薄弱学校工作津贴”、“薄弱学校晋级(晋职)评优专项指标”等优惠条件,鼓励优秀教师去薄弱学校工作。操作上可实行教师流动、待遇优惠、对口支教、跨校兼职等具体措施,填平洼地,实现各学校之间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
待遇均衡化是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基础。偏远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待遇差别太大。均衡教育资源,首先要从教师的待遇均衡做起。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所谓“热点”学校就会自然降温,家长们才会真正喜欢上各自家门口的学校,届时,所谓学区房广告招牌再花哨,也抓不住公众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