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016-04-01金小翠
金小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前教育阶段是养成良好新歌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了我们关注的话题。因此,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培养出有高素质的社会新人才。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的这段时间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言行举止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影响,家庭的教育方法尤其重要。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孩子是他们的一切。孩子有时候做错事情家长也舍不得打,更舍不得骂。这样反而让孩子觉得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更会为所欲为,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他们会统统满足,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别人对他的好都是应该的,不会有一点的感谢。这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的。
家庭教育业需要正确的方法,家庭教育中如果有好的方法,那么对于孩子的发展就会十分有利,反之,如果方法不当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二、掌握教育的方法
1.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的心里特点是:好问、好奇、好动。所以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来找寻适合幼儿教育的方法。学前教育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一件事物形成动力定型,不会对一件事或物有长时间的注意。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各种方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2.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着句话说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期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这段时间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影响重大的时期。家庭、幼儿园都应该注意到这方面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重要。幼儿园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幼儿去辨别哪些行为是可以去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家庭里可以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幼儿慢慢地去进步。
首先,家园共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同事也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是需要联系、共存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举行的定期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家长看到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幼儿间的差距,同事也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环境中收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要创造一种温馨和睦、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觉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萌发自信心,还有,要创设有没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养成哎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习惯。
其次,奖励法。幼儿在活动中是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听到他们的表扬。所以老师可以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来激励幼儿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者表扬。
再次,正确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接触、认识、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广播、电视、传媒等各种传播途径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有些东西的危险性,都会去模仿,幼儿的辨别能力比较差,他们对于社会上的各种行为都是不明白,甚至对于不好的行为他们会觉得好玩。所以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及时发现和引导。在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活动让幼儿来了解、认识一些行为。
最后,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影响也就变成了孩子的习惯。孩子喜欢模仿,不管是电视上的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孩子都有可能去做。所以家长、老师、社会要尽可能的给幼儿提供一个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例如:在公交车上,家长可以让座位给身体不方便的人,或者是不垃圾随手捡起丢进垃圾筒里等等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影响。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会反反复复,他们的行为变化和表现不稳定。总而言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着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