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

2016-04-01淡晓红

关键词:中心词词组省略

淡晓红

〔摘要〕对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独立“的”字结构的研究却还不够深入。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独立“的”字结构的内部语义及句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的”字结构的研究不能拘泥于静态的形式,把该结构均理解为省略了中心词的修饰语。一部分独立“的”字结构的确为省略,而另一部分“的”字结构语义上属于照应,是小句内上下文和小句外语境进行互动衔接的产物。“的”具有指称抽象的“物”的功能,而“的”字结构的语义则需要照应小句上下文或语境得到所指。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的”字结构;语境;省略;照应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1-0037-07

引言

独立“的”字结构是“的”字结构中特殊的一种,它指“的”和“的”前的词语、短语、小句一起构成的名词性结构,在小句中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一般作主语、宾语,但不作定语。例如:

(1) 这个名称很多人用,可能各有各的理解,我说我自己的。(宾语)①

(2)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主语)。

(3)他出去买了些吃的穿的。(宾语)

目前在汉语学界,针对这种“的”字结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省略说”,认为“的”字之后省略了中心词,留下了以偏代正的定语部分(言一冰[1];吕叔湘[2](156-163);刘公望[3];黎锦熙[4];孔令达[5];张时阳[6])。另一种是“本质说”,认为“的”字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名词性结构,转指一类物(朱德熙[7]-[12],刘月华[13],陆丙甫[14],邵敬敏[15])。

“省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如例(1),“我自己的”根据上下文可以认为省略了“理解”。但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结构无法补充出中心语,如例(2)。按照“本质说”,例(3)中的“吃的”、“穿的”转指一类东西,“的”后不存在省略。我们认同这种观点,但“本质说”侧重词语层面静态的、形式上的研究,对语境因素重视不够。所以,他们认为某些不能独立的“的”字结构在语篇中实际可以独立存在。例如,朱德熙[9]认为,“开车的”除了指代“开车的人”之外,不能指代“开车的技术”,此时不能独立存在,但比如,“我学了好几门技术,还就数开车的最有用”,“开车的”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本质说”对独立“的”字结构的范围、转指的概念界定也不够清楚。例如,郭锐[16]在阐述转指时认为,“别让那黄衣服跑了”中的“黄衣服”是一种转指,我们认为这里的“黄衣服”更像是修辞上的转喻,将其与“吃的”一起视为转指,导致转指的概念模糊。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独立“的”字结构,因为功能语言学对省略以及指称,或者功能语言学的照应本身就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而且,功能语言学既注重语言的形式,又注重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在具体语境之下语言的功能。像“是……的”的动词谓语句以及形容词谓语句如“哥白尼认为,天体运动应当是简单的、和谐的”均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围。

二、 功能语言学中的省略及照应

(一) 省略的概念及特点

根据功能语言学,省略是通过回避重复小句成分或整个小句,达到上下文衔接的一种手段[17]。省略中有一个结构上的空位(structural slot),提示了被省略成分的存在,被省略的内容可以通过词汇语法层面的关系,在上下文找到并以此来补足省略结构。所补充的词语插入到原文本中,从语法上来说是适当的[17](143)。省略结构与被省略成分之间的这种关联使得语篇前后衔接,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紧凑、信息突出。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省略(verbal ellipsis)、小句省略(clausal ellipsis)三种[17](148-197)。

名词性省略是指名词词组内中心词、修饰语乃至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例如: Did you win a first prize? No, I only got a third. A third之后承前省略了prize。动词性省略是指动词词组中从右到左词汇动词及从左到右操作词的省略。例如:Have you been swimming? Yes, I have. Have后省略了操作词been和词汇动词swimming。小句省略是指语气成分或命题成分(propositional element)的省略。例如:What was the Duke going to do? Plant a row of poplars in the park. Plant之前省略了语气结构中的主语The Duke以及限定成分was。Who was going to plant a row of poplars in the park? The Duke was. Was之后省略了语气结构之外的剩余部分(residue),即动词词组中的going to和词汇动词plant以及小句的宾语和状语。所以,功能语言学中的省略,每个slot依赖上下文都可以找到一个唯一的可以补足它的词语。

(二) 照应的概念及特点

功能语言学中与省略极为相似的另一个衔接手段为照应。Halliday & Hasan[17](31)认为,对一个词语的解释如果无法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它所指的对象中探寻,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照应所寻找的信息是指代意义,指某个事物或某一类事物。这些词本身不能做语义上的理解,而只能通过照应别的词项才能对它们做出解释。

在语篇内部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找词项解释语义,称为内照应或者内指(endophora)。内照应还可分为回指(anaphora)和下指(cataphora),回指指向前文已提到的内容,下指指向下文要提到的信息[18](312-313)[19](624-625)[20](181)。对于回指,例如:Did you paint the portrait in the studio? Yes, I did it there. 动词did、指示代词it 和指示副词there分别回指动词paint、名词the portrait和介词短语in the studio。回指在大多数语境中并不是回指前文的表达法本身,而是指称前文这些语言形式所指称的同一实体或同一概念[21](218)。对于下指,例如,在I opened the door and stepped on something. There was a book on the floor中,something和a book之间构成了cataphoric reference的关系。内照应可以使语篇在修辞上简明扼要,结构上衔接紧凑。

照应如果指向语篇外的语义关系,就是外照应或者外指(exophora)。在外照应中,听话人有时需要借助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推断词项的照应意义。例如:两人在聊天时,其中一个指着对面的来人问:“Do you know him?” 这里的him和语篇外的这个人构成照应关系;对着开来的火车说,the train is coming,the train 外照应双方都知道的这趟火车。

外照应除了借助于一定的情景语境获取照应意义之外,有时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共有的常识或者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确定照应意义。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之间是一个渐变体,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例示,而文化语境是情景语境的系统终端[22](1-24)。

人称代词如one, we, you, they,有时可以作为一种固有的、广义的外照应。比如在you never know, one never knows中,you和one可以理解为在任何语境之下外照应的一个人。在We dont do that sort of thing here中,we照应特定的一群人,而讲话者属于其中一员。如果某个类别中只存在一个成员,例如,the sun,或者虽未具体说明,但说话双方能理解所指,如谈到一个国家时的the government,它们都为外照应。所有外照应还同时满足小句结构上的需求,即,对一个名词结构的需求[17](53-70)

。 外照应还可以概括地指称一群人、一类物。例如,在As the child grows, he learns to be independent中,the child,he形式上看似针对某个小孩,实际外照应所有孩子,这种外照应又称为homophoric reference (类指)[17](71)[18](314)[19](631)。

(三) 省略与照应的差异

通过上述对省略及照应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同为衔接手段,既相似又有区别。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探究词项的语义,但是:(1)省略是一个词汇语法层面的概念(lexicogrammatical),一般指词、词组、小句结构上的关系,省略存在结构上的“不完整性”,被省略的词语可根据上下文以完全相同的或者唯一的形式还原,而照应指的是语义关系;(2)省略一般依赖语篇来理解,而照应既可以依赖于语篇,也可以依赖语篇外的语境;(3)省略主要指相同的语言单位:词语、短语和小句,省略的词语补足后,句子符合语法,而照应中,照应项(reference item)与照应对象(referent)不一定属于相同的语言单位,省略表达的是一种同类关系,而照应表达的是一种对等关系[17](145)。

根据功能语言学对省略和照应这两个衔接手段的界定及对比,我们认为,有些独立“的”字结构更像是一种照应。Halliday[23]在谈到英语的照应时也指出,照应限于陈述小句,并且有一个有标记或无标记的名词化主位,而独立“的”字结构恰恰是一种名词化结构。下文我们将依据省略与照应的差异,阐述独立“的”字结构应视为省略还是照应。

三、 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分析

“的”字结构的研究一般按照语义分类分析(陆俭明[24],刘公望[3],张时阳[25])。但是,从语义分类,不容易穷尽其种类,而根据功能语言学,形式本身就是意义的体现,意义反过来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因此,我们对“的”字结构的研究,将从它的内部结构分类入手,进行分析。何伟等[26]基于功能语言学理论,将汉语句法单位划分为:小句、名词词组、性质词组、数量词组、介词词组、连接词词组以及字符串六大类。在独立“的”字名词性结构中,除连接词词组之外,“的”前可以为上述所有句法单位,即“名词词组+的”、“性质词组+的”、“数量词组+的”、“介词词组+的”和“小句+的”。因字符串属于名词词组的一个次类别,所以不将其单独列出。

(一) 名词词组+的

名词词组,一般表示事物、时间、名称等,根据功能语言学,名词词组由传统意义上的名词和代词体现。例如:

(4) 一般是男的联系男的,女的联系女的。

(5) 项链有金的、银的,你要哪一种?我要金的。

(6) 她越不听我的,我就越不听她的!

(7)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过去属于死神,未来还掌握在我自己手里。

如前所述,独立“的”字结构中,一部分能补充出中心词,一部分无法补充出中心词。对于能补充出一个唯一的中心词的 “的”字结构,一部分依据上下文的确为省略,如前文例(1)。另一部分则如例(4)和例(5)。例(4)中,“的”后补充上所谓省略的中心词“人”之后,“男的人”、“女的人”在汉语中不存在,说明它们本身就不是省略了中心词的词语。例(5)中,对于“金的”、“银的”,在静态的、平面的、孤立的词语层面中,可以说其后省略了中心词“项链”,但在动态的、立体的、具体的语境框架下,如果加入“项链”,我们首先会觉得不符合汉语习惯,因为它违背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其次,在例(5)的回答中,即使补充出“项链”,“的”字一般也要去掉,也就不再是“的”字结构了。现代汉语中,名词修饰名词时,第二个名词前的“的”不一定是必须的,例如:星期一早晨。同理,“的”后有空位,也不预示着其后必定有一个被省略的名词。

例(6)、例(7)补充不出所谓的中心词,“我”和“她”为代词,“过去”为名词,它们语义明确。“我的”、“她的”和“过去的”独立存在不具备确切语义。但置于上述小句中,它们不但满足了小句对一个名词性词组的需求,而且语义明晰。小句的语境起了作用。“语言并不是孤立地发挥功能,而是在一定的语篇中,在实际语境的使用中发挥功能(Language does not function in isolation; it functions as TEXT, in actual situations of use)[17](142)。“的”首先使整个结构名词化,使其指向隶属于“的”前名词的“物”。“我的”,可以推断其语义指“我的话/命令/建议/劝告”等等,能补充出的词语不唯一,如果不唯一,就不能视为省略,“她的”亦是如此。“过去的”可以指代双方均明白,但不愿再次提及的事情。这些语义并非来自小句内的某个照应对象,而是照应了讲话者和听话者大脑中某些共有的知识,依赖于在这个共有的文化知识或文化语境下,人们对某些事情赋予的特定意义。没有这个语篇之外的共有知识,这些独立存在时不具备明确语义的名词性结构无法得到解读。照应本身是一种衔接手段,衔接的目的之一是保证语篇的连贯,而“语篇连贯的决定因素不是在语篇内部,而是在语篇的外部和上部,即在社会文化和情景语境中,但这些决定因素要由语言中的形式特征来体现”[27](3)。

所以,“名词词组+的”的结构表示“名词或代词所示人称拥有的‘物,此‘物为上下文语境中提及的,或交际双方在情景语境中熟悉的。其中,名词/代词的语义指向为物的拥有者,‘的的语义指向为拥有‘物”[28](88)。

(二) 性质词组+的

性质词组是用来表达事物或情形性质的句法单位,一般由形容词或副词填充, 独立“的”字词组中的性质词组一般为形容词。例如:

(8) 对男人而言,办公室有个漂亮的,永远都是工作中的兴奋点。

(9) 我女儿干什么都喜欢漂亮的。

“漂亮”语义具体,一般作为形容词来修饰名词,构成“漂亮的XX”的结构。而“漂亮的”,如果只孤立考虑其形式,因其无法做语义上的解释,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其后省略了中心词。但是,汉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有一定的选择性,有的能加“的”,有的就不能,同样,不能看到“的”后出现形式上的空位,就笼统地认定其后必然省略了某个中心词。

上述两例中,讲话者预设听话者对“漂亮的”有共享的知识,能够在交流中自动照应所指信息。例(8)“漂亮的”外照应“漂亮的女孩、女人、女的”等,如果将其理解为省略,对这几个词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对原语义范围的一种缩小。另外,从语用的角度来考虑,任何一种增补也将原来比较含蓄的语义过于直白地表述出来,也违背了原句的风格。例(9)只能通过语境推断其外照应任何漂亮的事物。两个“漂亮的”,语境不同,语义不同。语篇创造语境,语境同样创造语篇,意义从两者之间的摩擦中产生(The text creates the context as much as the context creates the text. ‘Meaning arises from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29](88)。

再从“的”字结构的内部微观语义分析,“的”首先使“漂亮”名词化,而名词一般指称“物”的概念。如果说“的”指称一个整体的“物”的概念,那么“的”字结构则指称这个整体中具有“的”前属性的“物”的概念。“的”又兼具了分类功能。就像所有的名词,如“书”,既表示一个整体,又表示具体的一类。简而言之,“性质词组+的”的结构中,“的”附着在形容词之后,促成了整个结构作为名词性短语的独立存在,同时又附带上这些形容词表达的属性,照应语篇外具有此类属性的一类人或物。

(三) 数量词组+的

“的”字结构中的数量词组一般为数词。例如:

(10) 他那时一个月下来也可弄个千儿八百的。

(11) 他看着也就像二十七八的,多英俊啊!

现代汉语中数量名词的构成一般是“不定数词/数词+量词+名词”,如,一本书、两张桌子等。数词一般不单用,它和量词经常相互依存,相互组合,比较固定。例(10)中,“千儿八百的”,根据上下文语境,是对钱的数额的一种虚指,可以说“千儿八百元”,但一般不会说“千儿八百的元”或“千儿八百的钱”。例(11),“二十七八的”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它指称“二十七八岁”,同样不说“二十七八的岁”。

因此,在“数量词组+的”的结构中,数词在“的”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名词性词组,“的”同时又指称各种量词单位,“的”字结构则外照应具有“的”前数量特征的抽象的“物”。

(四) 介词词组+的

根据功能语言学,介词词组表达与“物”发生的次要关系,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的“字结构中的介词词组多表示时间、地点。例如:

(12) 在桌子上的很漂亮啊。(说话者指着桌子上的摆设,发出感叹。)

(13) 在桌子上的我看见了。

这两个例子中,介词词组“在桌子上”描述处所,“的”字结构外照应处于这个处所的“物”。如果不依赖情景语境,很难确定这个“的”字结构的所指。外照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如果不借助于语境,词项的语义无法得到解读。例(12)中,因为说话者指着摆设,双方不需要借助语言途径寻找其照应意义。例(13)中,说话双方必须知道所指的东西,在特定语境下,甚至是双方心知肚明但不便明说的一种“mutual knowledge”[30](20)。所以,这两个“的”字结构都需要从语篇外寻找语义内涵。照应性是指成分和外部世界的所指关系,是结构外的语用概念。照应性最大的所指,是语境中不指自明、唯一性的事物[31]256。

(五) 小句+的

根据功能语言学,小句这一句法单位,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形(situation)。情形可以包含过程(process)、过程参与者(participant role)及环境成分 (circumstance)。其中,过程及参与者角色是小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环境成分补充说明小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辅助信息,它们在小句中处于辅助地位[19](213)。

“小句+的”的“的”字结构中,小句可以是一个动词短语。例如:

(14) 我出去买点吃的、喝的。

(15) 到初六,卖菜的几乎都出动了。

(16) 周围四五里路找不到修鞋的。

“吃”和“喝”这两个动词,若要构成表达完整语义的小句,还应携带相应的参与者角色:施事和受事,即主语和补语,而鉴于汉语中主语相对较弱的句法地位,它们至少需要一个体现受事或补语的成分,加上“的”之后,这个受事的空位(slot)得到填充,“的”指称物,而整个结构外照应“吃”、“喝”的目标——吃的东西、喝的东西。例(15)、(16)中,动词携带了自己的受事,“的”则指向了施事,这类独立“的”字结构外照应从事这类事情的人,可以视为“constant reference”[30](26)。“省略说”认为这种“的”字结构之后省略了“人”,即,卖菜的=卖菜的人,修鞋的=修鞋的人。如果说某类词后统统省略了一个表示类别的上义词(hypernym),能否说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类别意义的特殊词类,否则,就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教书的”、“教师”或“教书的人”,三者语言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但又可互相指称。

“动词短语+的”的语义,除了通过外照应得到解读之外,有的则需要通过内照应。例如:

(19) 做手术的是香港最出名的整容医生。

(20) 做手术的是来自农村的两个患者。

“做手术”要成为一个小句,缺少语义上的施事或者受事,我们可以说“病人做手术”、“医生做手术”,“的”填补着语义的空缺,但具体指向施事还是受事,则需要借助上下文或者语境。通过小句下文,例(19)、(20)中的“的”字结构分别下指“做手术”的施事“整容医生”和受事“两个患者”。我们还发现,这类小句中,作为过程的“是”字前后虽然同指一个人,但他们的顺序不可颠倒,不能说,“香港最出名的整容医生是做手术的”、“来自农村的两个患者是做手术的”。过程前的“的”字结构是一个载体(Carrier),过程之后是载体众多属性(Attribute)中的一个,载体的具体语义通过属性的描述变得具体、清晰。

“小句+的”的“的”字结构中的小句,还可以是一个主谓结构。例如:

(21) 他说的都是谎话。

(22) 他写的是政治抒情诗。

(23)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奥运史上的一片空白。

上述三例中,“的”字之后无法根据上下文补充出一个具体而唯一的中心词。例(21)、(22)中,“他说”、“他写”分别为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行为过程(behavior process),语义上缺少受事“讲话内容”(Verbiage)和行为“目标”(Goal),加上“的”之后,句法上填补了补语的空位,语义上补充了受事。如果把“他说的”、“他写的”翻译成英语,即“what he says”、“what he writes”,我们会发现“的”类似于关系代词“what”的功能及语义,它既填补了句法上的空缺,又成为一个词汇层面的衔接手段,标志着“的”的语义要在上下文寻找。这两例中“的”字结构分别下指“谎话”和“政治抒情诗”。例(23)中,“留给”作为过程,要表达完整语义,一般需要配备三个语义角色,“谁留给谁什么东西”。两个参与者“旧中国”和“我们”分别为这个物质过程中的施事——“动作者”(Actor)和受事——“受益者”(Beneficiary)中的“领受者”(Recipient),但这个过程缺乏第三个参与者角色——“目标”,不知道“留给我们”什么东西。加上“的”之后,“的”形式上代表了这个目标,整个“的”字结构语义上则下指“奥运史上的一片空白”。我们发现,这类小句中的独立“的”字结构可以和过程之后的参与者角色进行调换,即可以说“谎话都是他说的”、“政治抒情诗是他写的”、“奥运史上的一片空白是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小句中的另一个参与者角色作为标示(Token/ Identifier),识别“的”字结构这个价值(Value/Identified),两者之间构成一种对等关系。

综上所述,“小句+的”的语义可以依赖语篇或语境,“指向小句过程所缺少的成分所体现的意义,或是施事、经验者、受事、与事、环境成分等等”[28](88)。即使是在同一个小句,“的”字结构的位置不同,其语义可能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的”字结构,上下文语境不同,语义可能不同,这和普通名词有很大区别。

四、 结语

本文在功能语言学一些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如衔接理论、语境理论、及物性系统等,对“的”字构的功能及语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对于独立“的”字结构,如果“的”之后能补充出中心词且补出的词语唯一,则为省略。如果能补出的词语不唯一, 或者补充之后“的”字要去掉,则与无法补充出中心词的“的”字结构一起,均视为照应。其中,“的”具有指称“物”的功能,“的”字结构的语义,依据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照应语篇内的某个词项,或者语篇外的人或物,它是一个融句法、语义和语用于一体,语篇内知识与语篇外知识共存,静态与动态兼容的名词化结构。

〔参考文献〕

[1]言一兵.区分“的”的同音语素问题[J].中国语文,1965,(4):253-26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013.

[3]刘公望.名助词“的”与“的”字短语[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4):65-77.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1992.

[5]孔令达.“名1+的+名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1992,(1):103-107.

[6]张时阳.“的”字短语中隐性中心词难以补出的原因[J].语文学刊,2006,(2):105-108.

[7]朱德熙.说“的”[J].中国语文,1961,(12)//朱德熙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7-103.

[8]朱德熙.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1962,(8、9)/朱德熙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2-66.

[9]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中国语文,1978,(1、2)//朱德熙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25-150.

[10]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J].方言,1980,(3):161-165.

[11]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之、所”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1):16-31.

[12]朱德熙.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兼论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J].方言,1993,(2):81-100.

[13]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13.

[14]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标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1):14-29.

[1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 [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6]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2):37-52.

[17]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76/2009.

[18]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 [M]. London: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19]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n) [M]. London: Routledge, 2014.

[20]Thom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2012.

[21]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潘文国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2]Halliday, M. A. K. The notion of ‘context in language education [A]. In Ghadessey. M. (ed.). 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9: 1-24.

[23]Halliday, M. A. 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67, 3(1): 37-81.

[24]陆俭明.“的”字结构和“所”字结构[A].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57-58.

[25]张时阳.“的”字短语的语义特点[J].湖南学院学报,2011,(4):58-62.

[26]何伟,高生文.汉语功能句法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7]张德禄.语篇跨类衔接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1-4.

[28]何伟,洪南竹.“的”字在汉语名词词组中的功能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9):82-90.

[29]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1989.

[30]Saeed, J. I. Semantics [M].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7/2000.

[31]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255-260.

(责任编辑:高生文)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de” nominal group has a long history while the study on independent “de” nominal group is still lack of depth.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alyzes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de” nominal group. From the study,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some “de” nominal groups are modifiers with their heads omitted; the others are nominals serving as a cohesive device — reference. “De”, as a marker of nominalization, refers to an abstract thing while “de” nominal groups derive their meaning by means of reference to the dynamic context.

Key words: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dependent “de” nominal group; context; omission; reference

猜你喜欢

中心词词组省略
“省略”讲解与训练
英汉口语中名词性省略对比研究
俄汉语定语对比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升复习效率
副词和副词词组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