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航中国梦

2016-04-01顾一娴

21世纪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发展

文/顾一娴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航中国梦

文/顾一娴

导 读

发展理念既是发展格局的策略和原则,也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和支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从性质和作用上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体系,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创新无处不在,协调十分给力,绿色贯彻始终,开放力度加大,共享成为发展的目的。

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进入到决胜阶段。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口,如何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这需要我们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包容、繁荣美丽和可持续发展指好道、领好航,从而如期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壮丽现实,并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钥匙,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其中,“创新”被提及71次,且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阶段。把创新摆到发展全局核心这一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意义十分重大。

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时限要求,如何打好扶贫攻坚战、趟过改革深水区?需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如何转换新思维、凝聚新动力?需要遵循规律、善于创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让创新真正成为实现“十三五”蓝图的动力引擎?

突出问题和需求导向,明确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创新贵在行动,不能当成口号,必须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善于从需求出发谋划未来发展,不论是理论、制度还是科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凝聚共识、明确创新的出发点是什么,增强工作的前瞻性;要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措施,善于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群众要求和不断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中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优化制度环境,夯实创新发展之基。“创新驱动,制度先行”,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合理的制度安排是激发活力的关键。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制度先行。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藩篱,不断优化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着力创造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创新动力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用有效的制度和支撑环境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注重人才培养,凝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打破束缚人才的制度羁绊,加大人才战略实施,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在人才引进、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创造活动拥有更广阔空间。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要协调,这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国家都适用。就我国而言,协调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

协调,在过去的国家发展规划设计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此前“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全面”所强调的也正是“协调”二字。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协调”被放在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二位,无疑是将这一理念摆在更高的角度、更科学的布局来考量,进一步凸显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地位,对“十三五”的发展全局势必会产生重大影响。

协调发展,是理念,也是举措;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决战决胜“十三五”的核心要诀。那么,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

精准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协调发展理念,重点回答了国家未来怎样推进发展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等问题,要求我们善于用辩证思维推动工作,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正如习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的,要从“推动展开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这4个方面来坚持协调发展。实践中,要精准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既突出重点,也统筹兼顾,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正确处理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重大关系。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好各个领域的发展,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实践中,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包括“内与外”、“城与乡”、“软与硬”、“质与量”、“守与变”、“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矛盾和关系,推进各区域各领域的建设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瞄准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习总书记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实践中,要直面现阶段发展短板,紧紧抓住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在补短板上多用力,在抓统筹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调性,最终让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真正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面向“十三五”,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我们就能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进而形成推动“十三五”发展的强劲势能,奏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响曲、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曲。

绿色:美丽中国的基石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因为这不仅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也是关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除了走绿色发展道路,别无他途。走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倡导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究竟如何实现“绿色”与“发展”的兼得、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始终是一个大难题。

实现绿色发展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果只是坐而论道,蓝图就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明确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行动纲领显得尤为重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建设、低碳循环发展、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整治等多方面内容,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化”发展的高度,赋予“绿色发展”模式崭新面貌。这不仅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更昭示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意味着中国将以“绿色”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道路。

事实上,五中全会强调的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在宣示一种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绿色发展的行动纲领,吹响了绿色发展的总号角,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正确处理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走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是基础环节,生活富裕是重要体现,生态良好是应有之义,三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导向,合理调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时刻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持续性,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将制度建设贯穿绿色发展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加强合力。要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强化制度保障,构建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和长效机制。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目标就在于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资源需求不断提升的矛盾,使人们既能充分感受到利用资源的幸福感,又能坚定人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完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法治手段和治理能力,不断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唯此,才能促使各级加快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两型”社会,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建设愿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开放: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早已为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所证明。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靠的就是对外开放。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逐步进入了开放发展的新境界。然而,越是在成效卓著、形势向好的时候,越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棋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传统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由此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等。审时度势,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发展”确立为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重申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坚定决心,同时赋予开放发展以符合当今时代特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遵循我国发展实际的深刻内涵,为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了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和长远谋划,必将为中国持续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然“开放发展”理念已经明确,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发展中乘势而上,弥补差距、挖掘潜力,有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走稳、走好开放发展之路。

要弥补差距、挖掘潜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首先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以及重大变化,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注重对开放发展的方案、机制和路径的深入研究,加快实现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的转变,通过制度的力量激发对外开放的内在动力。

当然,开放发展要走得准、走得好,还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辩证统一。顶层设计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制度效力,而地方实践摸的是规律,激发的是实践力量。地方的创新实践是开放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同地方的实践探索相结合。走好开放发展之路,必须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大胆探索,进而形成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的最大合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展望未来,“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唯有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不断鼓励地方实践、基层探索,有效提升开放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才能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供永续动力,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共享: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放眼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国家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环顾国内,只有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并在一系列经济指标中得以展现。然而,发展成效不应当只体现在数据、指标上,更应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明确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念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被组织动员到新的改革发展当中。长此以往,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能得到充分调动,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强大动力。

共享发展不只是理念和理想,还有内容和目标。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我们所要坚持的共享发展,其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其二,要以推进扶贫脱贫、保障基本民生为抓手;其三,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紧紧围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8个方面内容作出更加具体的部署安排,这正是共享的基本内容;其四,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态势,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只有让发展成果全民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全民幸福安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难题,面对扶贫奔康的历史重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并以此为主线谋篇布局,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进人民团结、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发展更有“温度”,让人民的幸福更有“质感”。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