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教学的“话语困境”
2016-04-01魏昌敏
魏昌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1. 优化设计,心有两“本”。要真正走出“话语困境”,优化教学设计是最第一要素。以四下《黄河的主人》一课设计为例。
(1) 选准切入点,敲击关键词。“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敬仰和赞颂”。
(2) 与黄河对话,感受“胆战心惊”;与羊皮筏子对话,体味“提心吊胆”;与艄公对话,感悟“敬仰和赞颂”。
(3) 创设情境对艄公说,联系实际写“(谁)凭着 ,成为 的主人。”
2. 有效设问,启思明理。有效的提问首先要紧扣“文眼”——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如感受五下《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宏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教师要求“画下能让你眼前浮现出金字塔宏伟气势的语句,再细细读一读。”提问:“尤其读到哪些词语,更让你心头为之一惊?为什么?”通过四句话的交流,让学生明白了金字塔的塔身之高、塔基之长、塔石之重、工程之大。其次,要注意梯度,让学生各有所得。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设计的问题要因人而异。故事类的文章(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不要总是在故事情节上简单设问。
3. 关注差异,个性评价。尊重儿童个性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应有相应的评价。不应非对即错的单项批评标准,让学生对未知产生了畏怯;也不能扛着“赏识”的大旗,让学生对文本、对是非失去了判断。评价以引导为主,保护但不溺爱,批评但不伤人。评价关注全体,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不能让能说会道的同学成为班级的“明星学生”,也不能让少言的同学成为“木偶学生”。
4. 把握支点,顺势而为。教学的艺术,也是鼓励的艺术。在习作评价上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要顺势而为,放大习作的“闪光点”,挖掘习作的“潜力点”,激发习作的“引爆点”,让学生有事可写、有点可挖、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1) 放大“闪光点”。每个学生在辛苦写作后,都期待得到肯定,这是支持学生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和信心。如一个爱骑单车的学生写假日里的事,流水账式的,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可以放大会骑车的本领,鼓励他去写骑车时见到有趣的事,看到特别的景,闻到熟悉的味,感悟到别样的情,学生一定会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来的。
(2) 激发“引爆点”。学生的习作不会尽善尽美,教师在肯定的同时提高修改要求,让学生读后豁然开朗。如学生写“我们校园美丽极了,四季都有花儿开放,而且特别有味道。”可以这样评价:“校园美在花香,四季都有哪些花儿开放,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呢?”学生看后改道:“春天,那雪白的樱花全都开了,把天空都点亮了。夏天最热的时候,伴着蝉叫,芳菲园里的紫薇花静静地绽放,淡淡的红色,让人喜爱。秋天来了,校园里香极了,金桂银桂竞相绽放,加上那满树的橘子和红红的石榴,真让人不想离去。冬天的校园里仍是一片绿色,成排的樟树似乎不害怕严寒,枝叶繁茂地守护着我们。我爱我们的校园,它是我们的家!”
只要我们热爱语文、关注个体,勤于思考,巧于设计,激活习作评价,我们会很快从“话语困境”中走出来,丰满语文,丰盈教育人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