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

2016-03-31凌伟珍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新常态

凌伟珍

【摘 要】通过观察课堂教学、查阅学生课前调查表和课后实践情况表、学生问卷、教师访谈等方面进行的随堂调研,在强调“课堂转型”、提倡“学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课堂必须“课堂转型”,构建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新常态。其中,首要的是课堂形态要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其次要注重让学生在开放与活动中感悟。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开拓多种渠道指导学生于延伸和拓展中实践。

【关键词】课堂转型 学为中心 无边界学习 新常态

品德课程特有的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拓展时空,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随时生成教学内容。为此,我们于最近组织由市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调研组,对区内某小学的品德学科教学进行了学科调研。此次调研共听取了13节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体趋于优秀。而具体观察这13节常态课,我们看到教师能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通过组织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空间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教学评价也走向开放、多元,能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形态正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而这,无疑便是以“课堂转型”来实现“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并不是全都做到了这一点的。也就是说,还没能做到这一点的小学品德教师,很有必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去实现真正的课堂转型,努力去让自己的课堂形态也从“课本学习”走向“无边界学习”,具体可由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让学生在开放与活动中感悟

品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认知、能力,常常是十分有限的,更需要通过课后的实践去体验和巩固。没有实践,课堂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纸上、嘴上,很难化为行动。如此,内化为品质、获得社会性发展,就会显得十分的空洞。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去实践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情感价值、知识,才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进而提高其能力。在我们所观察的13节品德课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教师都能尽量创设开放的条件,尽可能地做到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能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调查活动,并能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在课堂活动中组织相应的调查反馈,让学生分享资源。而且,在课后,还都能组织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的主题去深入生活,进行适量、可行的参观访问活动,让学生更多更深地接触社会、感悟社会,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其行为实践。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注重让学生在开放与活动中感悟,无疑是使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其所特有的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的可靠途径,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开放与活动又必须是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因为我们在所观察的13节课中,也发现了有几节课的任课教师在教材解读、处理上有所欠缺,课时内容的划分随意性较大,同时所设计和安排的开放与活动,其实和本节课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的,或者是很勉强的,甚至还是显得有些脱节的。要知道,为开放的开放和为活动的活动,是不可能收到真正有效的感悟效果的。

二、指导学生在延伸和拓展中实践

让学生在延伸和拓展中实践,应该是新形势下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特征。此次调研中,我们对学生课前调查表、课后实践表、书上习题及留白等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被抽样的是三至六年级的8个班,每班每个项目随机抽取10份。统计结果如下图:

这一数据显示,学生课前调查、课后实践、书本作业完成率达到85%以上,且完成认真、质量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课前调查和课后实践,该校的品德教师已经作为常态来落实,这也使得课堂的实效性得到了有力的保证。而从这些随机抽阅的课前调查表、课后实践表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感触。

一是精心设计。教师能根据课时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前调查表、课后拓展实践活动表,其中课后实践活动有持续一段时间的要求,这样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也体现了放眼学生发展、真正为学生的生活与发展服务的宗旨。

二是有效指导。对这些表的完成情况,教师都安排有小组的任务落实和汇报形式,使指导落到了实处。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与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相匹配的挑战活动,学生常常会沉迷其中,并因此获得良好发展。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跳一跳摘桃子”。落实课后实践的指导,并且有梯度地呈现,以供不同兴趣、不同程度的学生自主选择,能使课后实践表的指导生活功能最大化地得以发挥。

三是注重反馈。没有反馈与评价的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结合课堂观察,我们看到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反馈评价,具体有:学生自我反馈与评价。自我反馈与评价的评价主体仍旧是学生,学生几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组内反馈和评价,做好记录。课堂集体反馈与评价。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采取合适的反馈与评价方式,进行全班交流,在反馈与评价中教师给予适时引导与肯定。日记反馈与评价。此反馈与评价方式大多出现在由语文教师兼任品德教学的课堂中,是由语文与品德课程合作完成的反馈与评价。家长和社区反馈与评价。因为许多课后延伸活动是家庭活动和社区活动,所以也需要家长和社区组织对学生的课后延伸活动给予反馈与评价。

上述情况显然是很正面也很积极的。不过,我们在抽样调查中也发现,相对于课前调查,这些课的课后延伸实践活动的开展,还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活动设计缺少可行性考量,其主要原因则是课后实践活动还明显缺少长效监督机制。这也告诉我们,在学生课后延伸和拓展实践的指导方面,我们的教师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少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跟进。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小学品德课堂新常态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也只有进一步加强小学品德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保证小学品德课堂新常态顺利又有效的构建。

此次调研中,调研组成员还分别对学校领导及学科教师代表进行了访谈。我们从访谈中了解到,近年来,该校在品德学科教学方面的成绩斐然:2012年9月至今,共计28人次获市区级论文奖;6人次承担区级研讨课上课任务;2人次获区级优质课奖;1人次荣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品德学科区级教科研项目有4个。教师们也反映,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团队建设,注重有梯度地培养青年教师。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是该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在创建学校的“品牌教研组”的过程中,该校的品德教研组已连续两届被评为南湖区优秀教研组。组内教师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专业素养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们还积极完成进修和培训任务,不断补充新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听课研讨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听课、积极评课,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不仅如此,教师们还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常常主动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在校级平台上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在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研组已逐渐形成“人人是行动者,是研究者”和教室即“教研室”、学校即“研究中心”的氛围。

笔者认为,该校所取得的上述成绩以及他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借鉴。我们也相信,如果所有的学校都能那样高度重视品德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落实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那么,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就一定能呈现更新、更令人欣喜的景象。总之,通过此次调研,更坚定了我们构建小学品德课堂新常态的决心与信心,而调研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所发现的问题,无疑都将在我们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十分有益的作用。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314000)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新常态
“学为中心”视角下学生阅读思维的导引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学为中心 以学定教 优化教学 提高实效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