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难兴邦

2016-03-31雷志松

中国德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民族

国难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国难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国难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国难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一、国难教育的内容

国难教育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历史上被别的国家和民族侵略、欺侮的苦难经历用作对自己人民的教育。开展国难教育,了解历史可以使国人知兴衰、凝国力、强民族。加强国难教育并非一句空谈的口号,要使国难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切实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首先必须真正了解国难教育包含的实质内容。

一是国难史实教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一百年间,是中华民族具有实在意义的耻辱史和苦难史,学习和了解祖国的这段屈辱史和苦难史,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务必要做到的。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6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占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和台湾省,设立40多个租界,开放108个通商口岸。同时,大肆进行经济掠夺,勒索巨额赔款,这是一部血泪史。开展国难史实教育,即在每个层次的教育领域内,都需要有国难教育的内容。让国难史实真正能够进入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在这样的基础上,或许才能够让国难史实嵌入“国家记忆”中去,成为我们不能遗忘的记忆。

二是忧患意识教育。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近代蒙受那么多的耻辱和苦难,主要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国力的衰弱。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还存在着民众国难意识淡薄、青少年忘却历史等诸多不良现象。国际上,部分国家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给中国制造各种不安定因素。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强化广大民众的国耻意识与忧患意识,使其勿忘国难、居安思危。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培养国民的国难意识和忧患意识。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决定在每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在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作为曾经受百年屈辱和苦难,又在屈辱和苦难中站起来,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华儿女,更应该警钟长鸣,牢固地树立起国难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考虑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国难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国难教育从大的框架来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毋忘国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开展国难教育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毋忘国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难教育实质上是爱国教育,正视和牢记当年国难,正是为了痛定思痛,以古鉴今,提高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深知祖国所蒙受过的苦难,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好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不能忘记,并不是要单纯地灌输民族的屈辱史和苦难史,而是要坚持以史为鉴。国难永不忘,民族当自强,开展国难教育为的是民族悲剧不再重演。历史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历史教训。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横遭凌辱,人民强遭蹂躏。中华民族遭受外族侵略的悲惨屈辱和深重苦难的历史教育了我们,国力贫弱就无以抵御外侮,要使民族自立自强,必须发展经济和科技,保持强大的综合国力,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开展国难教育深化爱国主义精神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外敌侵略,蒙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耻感文化是无数志士仁人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而奋起抗争的重要内因。开展国难教育,为纠正国人“忘却历史”“记忆危机”“耻感淡化”等行径提供历史依据。当前,有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再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内容,不要让国人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成长,不要让他们生活在历史的屈辱和苦难中;也有人感叹: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不必再开展国难教育,以免触及昨日的民族伤痕而影响整个民族的情绪。事实上,只有开展国难教育,增强忧患意识,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国家建构提供坚实基础,中华民族才能以更从容、自信与平和的心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实现世界和谐与人类的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国难教育,为驳斥“否认侵略”“美化侵略”“中国威胁论”及“遏制中国”等论调提供事实支撑。近些年,一些国家面对侵略中国的历史缺少彻底反省,否认乃至美化侵华战争的历史真相,一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这是一种对历史不负责的态度。另外,一些国家或因害怕中国的强大发展将挑战其既有的国际地位,或担忧中国的崛起对其领土资源现状及本国政治、经济利益有所冲击,因此极力宣扬“中国威胁论”,其真正目的是想借此遏制与制约中国的和平发展。通过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三、中小学校实施国难教育的建议

国难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但其教育重点却应放在青少年的身上。青少年一代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少年接受国难教育越早、越深,其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便会越强烈,这样才能将其饱满的爱国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们把民族和国家的苦难史纳入中小学校教育中去,让中小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进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提倡正义理性的国难教育。国难教育的要点是勿忘国难,并从国难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光荣历史与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谬误。[1]但是,国难教育不能煽起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应是唤起健全的民族精神,汲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2]铭记凌辱并非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与生命的宝贵,为了教育学生。近代中国社会布满了狭隘民族主义者失败的身影,只有自觉地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中解放出来,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得到重大发展。只有团结一致、以史为鉴、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促进发展,才能使世界得到永久的和平。正如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所指出的:“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

2.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国难教育,“勿忘国难,共襄复兴”是当前国难教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的那一刻起,便正视国耻国难史实,使国人深刻认识中国自近代以来“民族的历史悲剧”,激励国人为改变中国屈辱史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国难教育始终与党致力于“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目标紧密相连。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提出“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的梦想和期望,但百年前的中国战乱频频、民生凋敝、经济萧条,那梦想和期望遥远而迷茫,而今,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针对中小学生的国难教育应围绕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展开,贯穿到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实际活动之中,坚持虚实结合,从弘扬中国近代以来爱国主义传统中塑造民族精神。

3.从中国近现代史中汲取营养,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国难教育的主要内容。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光荣与辉煌,构成了丰富而斑斓的历史画卷。从鸦片战争开始,在历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他们在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捍卫祖国独立的斗争中,塑造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干涉、掠夺、奴役中国人民的罪恶的揭露,使中小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从而激发中小学生把爱国主义落实到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行动上。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向后看,而是把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同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同提高国人的思想觉悟联系起来。在中小学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斗争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就此事引出道理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如在政治教学中,老师在讲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时,可以把它与旧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比较,增强学生“三个自信”;语文课上,老师在对《林则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课文进行教学时,注重从历史与爱国主义统一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地理老师教学时既要根据教材讲授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又要联系近代史,控诉帝国主义瓜分、抢占中国领土的罪行;生物老师讲授传染病时,可以从病毒、病菌对人类的危害入手,联系到日本侵华时开展的细菌战,从而使学生看到近代中国的苦难。[3]

4.坚持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正确的策略方法相结合,多渠道宽领域开展国难教育。国难教育不仅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更要有正确的策略方法。国难教育要坚持历史性与思想性相结合,通俗性和深刻性相结合,生动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开展国难教育。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围绕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组织各种活动来进行纪念,召开纪念大会、集会、座谈会、研讨会、表彰会、联欢会和晚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同时,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把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瞻仰考察活动、文体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报刊杂志、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介宣传方式开展国难教育;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难纪念地,如“毋忘国难纪念碑亭”“国难纪念地标志碑”,以及国难遗址、纪念馆和博物馆等,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见证苦难,激励学生富强求存的奋进意识。

在当前,特别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好网络国难教育这一新途径,用爱国主义来占领互联网阵地,开展以国难教育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讨论、网上交流、网上教学等活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积极渗透、加强监督等方式来加强国难教育,不断增强网络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雷志松.中国共产党国耻教育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95.

[2]陈晓明,孙江文.论民族精神的传统性、时代性和开放性[J].学海,2003(6):10—14..

[3]潘福宽,雷志松.论当前加强国耻教育的路径选择[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14—117.

【雷志松,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邱 璇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民族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