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三问

2016-03-31詹万生

中国德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学建构素质

我们应当本着有序性原则即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原则,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五大类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分解细化,形成科学的纲目种属关系。

一、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联系概括了事物或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一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总特征。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是认识它的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研究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多种形态和特征。系统联系原理概括起来有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最优化四原则。整体性原则可以指导我们将核心素养视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来研究,有序性原则可以指导我们认识核心素养要素结构层次的建构关系,动态性原则可以指导我们认识核心素养随着年龄增长的发展状态,最优化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把握核心素养众多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为核心素养研究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二)教育学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走好人生道路。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就是唤醒人的灵魂。中国教育家张伯苓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就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前人对教育的理解,归纳起来不外乎从社会需要论教育和从人的发展论教育两种。从“上层建筑说”到“生产力说”,再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这些争论都离不开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笔者认为教育首先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其次是通过培养人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学会做人,做有素养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心理学关于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论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与研究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心理过程,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发生发展的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表现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研究的是人生全过程。心理学关于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论为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素养与素质、知识、能力的关系是什么?

“素养”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与“修养”同义。这说明:素养是人后天习得的,是教育、训练形成的。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指的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终身受益的重要品格。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核心素养与素质的关系,二是核心素养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与素质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针对于此,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素质的含义。

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即“遗传素质”。《辞海》是这样解释的: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心理学大词典》解释为:人的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现代汉语词典》则这样定义: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广义的素质说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

现在我们讲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已经不是简单的生理学上的概念了。素质不仅包括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而且还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品质。因此,素质是可以发展的,可以培养的。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素质的定义就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素质是先天的,第二,素质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中的“素养”与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致的。

(二)素养与知识、能力的关系

“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这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它推动了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与学习。人们在引用培根的这句名言时,往往只重视了前半句而忽视了后半句。知识确实很重要,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都需要人们掌握大量的知识。然而,知识只是形成能力和素养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知识的多少并不直接决定能力和素养的高低。有了知识还必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能力是人驾驭自身知识以及为社会所能贡献的力量的综合运用。因此说,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实践条件。

素养与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能力和素养都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区别在于:素养的特点是“内凝”,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塑造成的内在品质,而能力则是“外显”的,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品质的外在呈现。能力和素养相比,素养更根本。素养是能力的根本,能力是素养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养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养,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一般认为,能力高对应素养也高,能力低对应素养也低,但这种对应并不是必然的和绝对的。有时候,能力强的人未必有高的素养。比如高科技犯罪分子,因为他们不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他们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如果这类人具备良好的素养,那么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就会很大。因此,素养是能力运用的方向标。

三、如何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一)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原则

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应当遵循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发展性、最优化五个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 学生核心素养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整体。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应当遵循我国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核心素养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素养等,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素养。

有序性原则 学生核心素养的各种要素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的堆积,而是由横向系统和纵向系统有序组合的整体。横向系统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素养等五大类素养,纵向系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等不同年龄特点和受教育程度。我们应当本着有序性原则即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原则,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五大类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分解细化,形成科学的纲目种属关系。

层次性原则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是有层次的。这里我们借用形式逻辑关于概念属种关系来说明学生核心素养的层次性问题,使其逻辑关系更清楚。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属种来划分,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这种属种关系也可以用纲目关系来取代。据此,我们可以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类称为“纲”,纲的下一层次则是“目”。据此,我们可以把学生核心素养定为“五纲二十目”:思想道德素养纲包含五个目: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修养道德,理想信念,面向世界;身体心理素养纲包含三个目:尊重生命,心理健康,体魄强健;科学文化素养纲包含六个目:励志勤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人文关怀,文化底蕴,敢于创新;审美艺术素养纲包含三个目: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艺术创造;劳动技能素养纲包含三个目:热爱劳动,热心公益,专业技能。

发展性原则 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每一种素养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依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水平进行深化和细化研究。

最优化原则 学生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每一种素养在整体素养中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能。哪一种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哪一种素养是可有可无的,需要进行最优化的比较研究。思想道德素养是核心,对整体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身体心理素养是基础,因为“体者,载智之舟,寓德之舍也,无体即无德智也”(毛泽东语);科学文化素养和审美艺术素养是特点,就学生个体而言,有的科学素养突出,有的人文素养较好,有的艺术素养见长,这是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劳动技能素养是归宿,每一位学生最终都要走向工作岗位,成为职业人,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管是管理工作,还是技术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素养,或称之为职业素养。因此,我们认为“五纲二十目”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最优化结构。

(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模型

根据上述五个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建构一个同心圆状的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见图1。

第一,同心圆由中心、内环、中环、外环构成,包含学生核心素养的“五纲”和“二十目”。圆形具有圆满、完美之意,这象征着学生核心素养是由“五纲”和“二十目”构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同心圆的中心是学生核心素养,围绕这个中心向内环辐射出学生核心素养的“五纲”,即思想道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审美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素养。

第三,同心圆的中环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二十目”: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修养道德,理想信念,面向世界,尊重生命,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励志勤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人文关怀,文化底蕴,敢于创新,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艺术创造,热爱劳动,热心公益,专业技能。

第四,同心圆的外环是把学生核心素养 “五纲二十目”继续分解细化,得出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需要在深化研究过程中继续加以解决的问题。

【詹万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心理学建构素质
“没有用”的心理学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建构游戏玩不够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