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角色席卷奥斯卡
2016-03-31陈凭轩
陈凭轩
两年前,当凯特·布兰切特登上银幕表演的最高领奖台时,她觉得有必要捍卫一下女性电影的地位:我们不是小众市场片,我们的片子是能赚钱的。两年后,以女性为中心的影片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不但能赚钱更能拿奖。刚刚结束的奥斯卡上,最佳女主角单元有四部完全以女性为中心的影片,其中两部还提名了最佳影片。
今年,布兰切特以女同性恋题材影片《卡罗尔》杀回影后竞争。这部影片现代又陈旧,是围绕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从布景、服装到音乐,托德·海恩斯都选择以柔美为主,连性爱也成了柔性的艺术。男性在片中作为主人公追求幸福的绊脚石,有脸谱化倾向。
母亲和孩子是女性片绕不过去的坎,布丽·拉尔森主演的《房间》算是把这个主题发挥到了极致。《房间》改编自同名小说,后者又受真实事件启发,而实际上这两部艺术作品都对现实中的惨案做了柔化处理。但拐骗少女、强奸、性奴的主题被保留下来,是女性血泪史的一部分。然而《房间》的成功不在于控诉恶行,而在于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女性形象,在难以想象的可怕境遇中利用一切资源生存下来。拉尔森和导演阿伯拉罕森在此前都是名不见经传的电影人,26岁的拉尔森首次提名便问鼎影后,不但是对她个人极具爆发力的演技的肯定,也是学院为这个复杂而深沉的女性形象所动。
与强迫受孕的乔伊不同,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片《24周》中的阿斯特里德在幸福的婚姻生活中怀上第二胎,不幸孩子先天患有唐氏综合症。夫妻俩经过一番挣扎,妻子在怀孕6个月后决定堕胎。影片的政治意味很重,因为在很多国家,怀孕超过24周就不允许堕胎。社会家庭方面,丈夫的反对在片中并没能阻止阿斯特里德堕胎的决定:怀孕是双方的事,应该跟男方商量,但身体是女性自己的,所以最终决定权在女人手里,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社会所没有意识到的一点。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太过真实,展映时,观众哭成一片。
泪水也是《布鲁克林》中艾莉丝的经历,不同的是这些泪水从个人生活进入了历史的宏大叙事。影片讲述上世纪50年代移民潮中一个女子的遭遇。把他国与新生这样男性化的主题安在一个女性角色身上并且毫无违和感。片中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主人公从腼腆少女长成独立新女性,她工作、学习,敢爱敢恨。与她发生浪漫关系的男性则是不折不扣的配角,两性在影片叙事中重要性的对调自然、隐蔽而又决绝。
另一个敢于打拼的女强人由好莱坞一姐詹妮弗·劳伦斯塑造,讲述“拖把女王”乔伊·曼加诺的奋斗史。全片男性不是各种渣就是对女性充满怀疑,算是在曼加诺的小世界中营造出“女人天下”的氛围。《奋斗的乔伊》虽没能笑傲奥斯卡,但至少告诉世人:女人也可以是大佬。
美式资本主义下的成功女商人要有,法式左翼女哲学家也要有。女导演米亚·汉森·洛夫在《将来的事》中找来电影节打榜专业户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一位独立、有主见却为生活烦恼和社会变迁所困扰的中年哲学教师。《将来的事》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经济稳定、事业充实、思想深邃的女性,不但能在时光流逝中永远年轻,也终于走出几千年来社会强加给她们的鸡毛蒜皮,走向形而上的超脱。
摘编自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