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2016-03-31顾琳玲

考试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实际问题小学数学课堂生活情境

顾琳玲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必须回归生活,实践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切实体验数学的魅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生活情境 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应联系生活展开教学,让数学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应用中切实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由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引发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时,才会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挖掘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把社会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剥茧抽丝,层层抽象成数学问题,即生活问题数学化。从现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选编的很多内容中都可以找到与我们身边的事物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找出两相对应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觉抽象无趣的数学知识紧紧依附于血肉丰满的社会生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鲜活、生动的问题情境,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九册“求积的近似值”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到商场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彩色水笔12.34元、画板13.42元等。)由教师饰演售货员,让学生轮流充当顾客购买学习用品。生1:阿姨,我要买一盒彩色水笔和一块画板。营业员:请付款25.8元。生2:阿姨,我买两块画板。营业员:请您付26.8元……这时,生1质疑:一盒彩色水笔和一块画板应该是25.76元,怎么要25.8元,你多算了4分钱。生2也觉得不对:你少收了我4分钱。其他买东西的学生也纷纷提出了类似的疑问:钱不是多收了就是少算了。教师顺势而为,导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导入,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求,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积极、更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出来,在学习“积的近似值”的时候,愿学、爱学、乐学、会学,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枯燥无味。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问题,既能让学生切实理解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能让学生亲近数学、热爱数学,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借生活经验学会探究,完善知识建构

知识构建的基础是人们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经验的积累过程。教师要善于总结与升华学生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自己的现实数学天地起步,与课本知识交互作用,积极构建个人的数学知识网络。一个人的头脑就像一张纸,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记录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机调取学生脑海中已有的学习与生活的记忆,模拟鲜活的生活情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

例如,学习苏教版第八册“乘法分配律”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设计如下这道生活情境题:光明小学一年级新生制作校服,一件上装76元,一件下装34元,一年级新生共160名学生,一共要给制服厂多少钱?问题一提出来,大家便纷纷开动脑筋,找出了各种各样解题方法:有的列式76×160+34×160,即上装的总价加上下装的总价等于要给制服厂的钱;有的列式(76+34)×160,即先计算出一套校服需要的价目,再计算出160套校服总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计算,同学们发现76×160+34×160=(76+34)×160。基于这个基础,还可以列出其他解题算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归纳出a×b+b×c=(a+b)×c。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乘法分配律被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顺利建构。

三、用所学知识回馈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必须回归生活,实践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要将自己的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应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量多设计一些数学活动,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发现、认识、探究、学习数学,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融会贯通,打通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最后渠道,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学习了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后,就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操场上旗杆的高。旗杆这样高,既不能爬上去测,又不能放倒来测。教师在地上竖起一根2米长的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上留下一米长的影子。教师启发学生:从竹竿长是影子的2倍,能找到测量旗杆的方法吗?大家想到:这时旗杆高度也是影子的2倍。只要测量出旗杆影子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旗杆高度;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可以让大家计算教室地板的面积,黑板的面积,回到家里算算餐桌的面积、房间的面积等。

学习“解决问题策略”之后,让大家想想怎样测量一棵古树躯干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怎样测量?一个皮球的体积怎样测量?让同学们在学习如何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时,切实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数感,奠定发展基础。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是那样近,用所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样,我们数学课堂才能奏响生活的乐章,焕发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实际问题小学数学课堂生活情境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学习小学数学
利用电子白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应用分析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