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刍议
2016-03-31陈广
陈广
摘 要: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架起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新颖有力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新情境 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面向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思考、质疑、探索、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的优点
笔者认为一节精彩的课离不开好的课堂气氛,而好的课堂气氛却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教学情境.我从以下方面阐述创设教学情境的优点.
1.创设新颖的问题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人对于新颖的事物感到无知,就会由单纯好奇诱发催人上进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最强烈和最旺盛的,利用这一特性,在上课前就可以让学生进入老师设下的“套”中.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教学目的明确,一节所要解决的知识目标通过重点分析难点讲解类型题目练习,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课前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就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每一节新授课,师生在课堂上都会认识新的知识点,就会像认识新的朋友一样,这样每个新朋友的出场都设置成问题情境的出场,抓住新事物的特征和用处,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模式.
2.创设探索性的解疑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作为素质教育对于数学的要求,数学练习更多地要求设计开放题,一题多解,不用一种方法一条路线限制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还可以设置求证类的数学练习题,给你一个结果,它是怎样得出来的,这有一个顺推或者逆行的问题,学生会选择自己喜欢和容易掌握的方法进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在意想之外的结果和情况.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差异性,思维同样如此,学生会在积极动脑的探索过程中开出思维之花.
数学教学本身就是问题的教学,由问题起,学生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在问题之上又提出神似而形不似的问题,只要做到了类型的积极转化,对于一个类别的问题学生用一种方法就可以在脱离老师的情况下完成更高层次的问题,这正是探索问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3.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学会质疑才是真的将外在的知识融入到大脑中,而不是左耳进右耳出,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质疑的过程是的知识迁移和加深过程,一个疑问套一个疑问,可以得出许多猜想,这些猜想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高层次认识.练习是一个对知识点巩固的过程,在练习中出错是不可厚非的,那么为什么会出错呢?这个问题就要留给学生解决,订正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质疑过程,做得对是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没有做对是因为在解决过程中出了偏差,进而思考这个偏差存在什么地方?他是怎样想的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用自己的想法想别人的想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考虑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点,这样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加深印象,达到防范的效果.
对于后进生来说,往往会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无法很深刻地理解,从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就不只是教师再教一遍是什么怎么做,而是要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让他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一步步进行知识迁移,在当到了哪一步时他们就不会了,是为什么不会呢?先让他们问问自己:我是哪个地方不会了?这个时候才能更好地进行辅导,取得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体会质疑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一步步地学下去,更轻松、更聪明.
二、如何创设情境
1.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这就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如执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这对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2.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有些是由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些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也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然后让学生分析多米诺骨牌游戏能够进行下去的条件:(1)第一张骨牌被推倒;(2)前一张骨牌倒下时必然推到下一张骨牌.这样所有骨牌终将全部倒下.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本质,抓住了(1)是递推的基础,(2)是递推的依据,两者缺一不可.
再例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
5.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
在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满足以下特征:
第一,统摄性.创设的问题应该是统领一节课主要知识的典型问题.
第二,趣味性.创设的问题若能生动有趣,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
第三,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创设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应有一种入手容易但又不太好解决的意味.
第四,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第五,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提问质疑,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他们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敏于联想,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提出新的见解和看法,从而不断迸发出新的思路和观点,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