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发挥

2016-03-31吴铁军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17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
关键词:传承茶文化

吴铁军(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7)



论中华茶文化传承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发挥

吴铁军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7)

摘要: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传承形式。音乐艺术作为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承载和传播茶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不仅向听众传达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内涵,还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此外,音乐教育还能够促进听者的身心健康,使人愉悦,同时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其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茶文化;传承;音乐教育功能

茶在长期的饮用中经过历史的发酵逐渐成为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从简单地饮茶、煮茶到茶艺,再到茶道最终形成茶文化,并不断在传承中发展。当发展到茶艺阶段,就不再是煮茶,洗茶等制茶过程,而是融入了民乐古曲,文人雅士吟诗作对,营造了清和、高雅的氛围。茶文化与音乐结合由来已久,如唐代鲍君徽的《东亭茶宴》、苏轼的《行香子·茶词》等等,这些诗词中就提及了古筝、笛、琵琶等民乐器,说明在当时茶文化和音乐结合紧密。音乐在茶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教育功能尤为重要,所以探讨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的作用是很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1 茶文化的传承

茶文化是在饮茶的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茶道、茶学、茶艺等等,据说是源于神农时代,闻于周、汉,兴盛于唐宋,历经元、明、清三代,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精神,表现了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思想,虽然各个学派都有各自主张,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强调和平、和谐、自省,同时在品茶修行中,讲究清而不浮,静而不滞,淡而不薄,能汲取多少全在各人不断的体悟休养中。茶文化的传承是多样的,有茶艺表演通过优雅的肢体语言传达茶文化的清和意境;有各地的采茶戏借助其幽默风趣、具有乡土气息的客家语和搞笑滑稽的舞步展现了采茶人民的生活情境;还有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茶馆或是茶艺馆。人们在品茗茶水的清香时,通过古筝、弦乐、笛等民乐演奏悠扬而富有古风的曲调使人们身心愉悦。无论是茶艺表演还是采茶戏或是在茶馆品茶都离不开茶音乐的烘托,少不了悠扬的民乐器渲染气氛。所以两者的结合很好地传承了传统精神,同时也凸显了音乐的教育功能。

2 音乐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

音乐和茶艺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两者就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产生美妙的碰撞,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蔡荣章就在其书中指出茶人严格的讲不是泛指喝茶或是制茶,而是以茶为生活中心,专心研究茶道。在古代,伴随着乐器伴奏的茶饮已经在文娱活动中占有相当的重要的地位。如唐朝著名画家周昉所作的《调琴嚷茗图卷》就反应了当时饮茶文化的盛行。此图描述了唐朝宫廷贵妇在室外品茗听琴的情境,在图中,由姿态可以判断出三主两仆,一个贵妇在抚琴,一个在其身侧聆听,还有一个在远处执杯饮茶并注视着抚琴的贵妇,另两仆分别站在两处。全图的焦点在“调琴”,可茶饮在此图中引人注目,所以在唐朝,饮茶抚琴已成为一种娱乐休闲的趋势。我们从历史记载或是野史中都能发现古代人聚会都喜欢用茶助文,还会有专门的琴娘在旁抚琴,不仅能营造清和、优雅的氛围还能舒缓人心,愉悦身心,修生养性。流传至今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都是在茶和音乐的助兴下即兴创作而成,至此可以看出,音乐在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功能发挥

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功能,不仅能够刺激人们的五感、触及人们的心灵,改变内心的情感,帮助人们塑造美好的未来,能够治愈人们内心的伤痛,引导人们认知真善美,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陶冶情操。我们将分以下几点来讨论其功能的发挥。

3.1对茶艺表演者来说,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协调合作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茶艺表演中无论是乐器演奏还是采茶戏,都需要表演者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和谐一致的境界。在茶馆演奏时表演最多的是古筝,但还需笛、琵琶等其他乐器辅助,就必须分清主乐、次乐的地位,相互交织在一起,奏出和谐乐章。所以,在传承茶文化中,音乐教育不仅教会表演者基本的音乐知识和素养,还在演奏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合作协调能力,培养他们合作意识,这也体现了茶文化中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

3.2音乐教育是对外传递茶历史和本质的方式

茶文化中的采茶戏很受大众的喜欢,这不只是一场滑稽搞笑的表演,也向如今的观众展现了采茶的悠久历史,更是展现了采茶农的艰辛生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茶艺表演中的托壶、旋转、倒茶等等富有舞蹈艺术性的肢体动作不但展示了茶文化中的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还向欣赏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礼仪,表达我国是礼仪之邦,我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社会。古筝、笛等民乐器的演奏使人们充满想象,想象在此曲调下的古人生活在怎么样的情境中,感受那种缓慢而舒心的氛围。茶文化的音乐教育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使音乐成为一种传播茶文化历史和精神的媒介,使人们在音乐中了解历史,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精神。

3.3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能够向欣赏者展现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体现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精神,还能够缓解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饮茶一向讲究慢条斯理,讲心如止水,讲究淡雅有礼。而现在已经变成快节奏的时代,所有人都在为生存、生活奔波,都没有静下来的时刻,总在说等我不忙了的时候我要怎样怎样,但一直都没能实现。但在茶文化中,生活是缓慢的,是要体悟的,得细细地品味。在音乐声中,人们会渐渐放下忙碌的心,沉浸在和平、舒缓的环境中,享受着茶叶带来的清香和舒适,聆听着动人的琴声,思考着人生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饮茶品茶的地方是人们在忙碌而无味的生活中的一片避风港,能够让人们喘息片刻。音乐教育使人们通过茶文化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自古以来一直弘扬的精神,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道德素质。

3.4对欣赏茶文化中音乐的听众来说,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对于经常欣赏茶文化的音乐的欣赏者来说,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如果反复欣赏民乐的伴奏,就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音准、音色、弹奏的情感的把握,比如,有一位老者经常去茶馆饮茶听曲,有一次对弹琴者说到你的琴技在不断提高,熟练程度比以前好多了。音乐教育还培养人们的想象力。比如在用古筝在演奏《战台风》中有一段模仿台风呼啸的场景,利用拨弦的轻重,忽快忽慢使得听众身临其境,好似置身于猛烈的台风中。

3.5音乐教育能够促进身心健康

当失意者来到茶馆时,演奏者弹奏古风版的《我相信》,在茶烟袅袅的朦胧中树立自信心,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当异地外乡人来此喝茶听曲时,演奏一首家乡曲目,就会倍感亲切,驱赶寂寞和孤独。这些优秀的乐曲不仅能愉悦人心,还能抚慰受伤的心灵,可以化解忧愁,情绪得以调节和发泄,最后提高和升华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心平气和、心如止水。音乐教育还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广陵散》、《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等这样展现民族美丽和大好河山的演奏曲,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为人民创作的智慧结晶感到骄傲,同时也会激发人们的凝聚力。

4 总结

茶文化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传承形式。音乐艺术作为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承载和传播茶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不仅向听众传达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内涵,还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此外,音乐教育还能够促进听者的身心健康,使人心愉悦,同时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其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静雪.茶艺文化中的民乐艺术一一以保定市飘雪茶艺馆的筝艺表演为例,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陈稚先.对音乐教育功能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l):53-60.

[3]鲁晶.论音乐的教育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6.

[4]耿家林.论音乐教育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4):11-13.

[5]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174-176.

[6]刘俊利.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2004(3):42-44

[7]张君仁,康建东.音乐教育功能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78-82.

[8]卢晓华.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功能[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2-74.

[9]滕青.音乐教育的功能与高校音乐教育 [J],中国大学教学,2006 (3):28-30.

[10]王育霖.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1-132.

[11]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12]郑文佳.从茶艺的基本精神谈起[J],茶叶科学技术,2000(3):39-40.

[13]张宏宇.背景音乐的审美价值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3):103-104.

作者简介:吴铁军(1965-),男,辽宁新民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