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
——以《茶经》为例
2016-03-31李西军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李西军(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浅谈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
——以《茶经》为例
李西军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摘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茶文化”,也与“琴”、“棋”、“书”、“画”、“酒”等经典文化一道,成为文人墨客才学彰显的必要方式。近年来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茶文化也逐步为世人所认识,针对茶文化的翻译也在不断丰富。本文结合我国茶文化的美学翻译,对《茶经》译本当中的茶文化内涵体现和其美学意蕴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茶文化;美学意蕴;英译;《茶经》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总体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硬实力的增强让我国软实力的输出条件更加成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展示也呈现多样化姿态。且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千年的积累沉淀,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有了新的面貌,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促进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建设。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与日本、英国、印度等国家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中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思想,对健康、和谐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内涵等,对于当前人类生活追求的转变有着深刻意义。当然,作为文化交流的手段,中国茶文化的翻译输出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普世价值,更对中国文化大国形象深入世界人心打造了良好基础。
从当前的翻译研究来看,虽然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备受重视,但由于《茶经》中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在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一定翻译思维和翻译策略影响,因此当前针对《茶经》翻译的研究内容较少,对其美学价值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茶文化的经典——《茶经》为翻译切入点,希望通过其译文的美学价值研究对基本的茶文化传播产生一定积极作用。
1 美学及翻译美学
“美学”这一概念在18世纪50年代被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正式提出。在中国属于一门外来学科,大约是晚清时期的舶来品。而翻译和美学在中国的正式结合最早出现于佛经典籍的翻译当中,中国传统的翻译论调,如“不加文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等,大多与中国的传统诗书创作要求有关,且与文辞达意美、语调严谨美、内容含蓄美等有着重要联系。
从理论角度解释来说,翻译美学明示了美学的来源,是对翻译过程中的美学价值体现的探讨,并利用美学欣赏的原理进行翻译标准的制定和翻译策略的阐释。在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作为内容转换的基本形式不可避免,但是译者更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内容进行分析,并在充分理解所使用的翻译语言特性、语言体系等内容的基础上,对翻译内容进行审美再现,或者进行艺术审美创造,尽可能保证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美学观念一致,并传达出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在这里,进行审美的主体是翻译人员,客体则是其要翻译的内容。审美再现或者再创造的过程首先需要审美参与主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观念,同时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能够满足基本的人类审美需要。而在美学价值研究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对审美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美学价值研究,以便于更加快速的分析出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体系,进而利用文字转换或者相对的美学欣赏系统转换实现美学要素的翻译。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美学翻译过程中,审美客体既可以被通过语言、文字、句式等的变换实现语言形式上的翻译转换,也可以通过语言和内在语体形式、语言表达意象的变换实现美学意境的翻译转换。两种翻译方式作为不同的美学翻译显现,并无优劣之分。形式与非形式化的美学翻译在日常翻译过程中也常常需要共同运用保证整体美学翻译效果的实现。
同时,在翻译美学的观点当中,以艺术传达为目的和以信息表述为要求的美学都是审美的体现。审美主体可以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进行不同的美学理解表达,而其表达最终也需要以美学价值的能动表现为基础。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美学价值的转换,翻译人员会利用自身的美学理解对原有的文章内容进行美学价值解析,并通过语言、文字等的转换或者美学意境的转换实现形式或者非形式化的原著美学意蕴传达,保证译文美学价值的完整呈现。
2 《茶经》中茶文化及译本体现
中国翻译学家刘宓庆在翻译研究中表示,针对某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翻译过程中应该利用文字等重点表达其基本含义;而针对那些非理论性文字,则需要在解析其基本的美学意蕴基础上,借助非文字性情感的传达实现原著中作者情感的转化。前者更加注重概念性内容的意义传达,后者则比较重视情感性内容的艺术表现。《茶经》作为我国茶文化经典,不仅利用语言性描述内容对茶文化相关的茶具、茶叶、茶器等进行了详细解析,而且表现出作者陆羽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茶文化的深情。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利用传词达意的方式将原文中基本的概念性表述清楚,明确书中内容对于茶文化的重要意义,而且需要在解析其美学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意境的再创造,实现译文美学价值的不断深化。
本文将从译者的词意传达、辞格再现、形色欣赏等内容出发,进行全方位的译文美学赏析。
2.1传词达意,朴实无华
作为中国茶道的根本,《茶经》中有大量的茶道信息描述,尤其对于茶具的区分、茶叶产地和具体形状的介绍、茶叶炒制方法的说明、不同茶叶功效的解释等等客观内容的描述十分详尽。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内容,西方文化很难找到相关的共同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充分考虑译入语环境和基本的译入语氛围情况下,尽可能保证传词达意的准确性。尤其在关于茶具、茶器、茶道方式等内容的介绍方面,译者首先需要借助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将文章意化为当代的语言,同时,参考英语本身的特性和对具体内容的理解要求以及英语中茶文化的解释,尽量保证译文的言之有物。
事实上,针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译者翻译时更多的需要考虑译文的传词达意效果而非其文辞藻饰表现。而实话实说的方式,也更能够让读者理解译文所传达的基本内容,符合忠实原文、陈词严谨的审美要求。
比如在翻译“体均五行去百疾”方面的内容时,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是“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s illnesses.”这里的“五行”概念被翻译为“five elements”。不过在后文的阐释中,作者也对“五行”的改变做了相应解释,即“the five elements are fire,earth,water,wood,mental”相对于中国人来说,五行单指“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其利用相生相克的理论实现自然界各个元素的和谐统一,西方文化环境中并没有相关的论调,因此在进行介绍时,作者对基本内容做了概述性翻译,且基本表明了五行所包含的元素,属于传词达意的基本形式,同时也留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2.2辞格再现,直观强调
汉语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底蕴和内涵,汉语的使用者在词义表达过程中,也常会借助一定的辞格表现形式,进行美学的直观强调和感性再现。这种审美需求尤其在古典文化书籍当中表现突出。《茶经》之所以能够被称作一部文学著作,不仅因为其丰富的理论研究为中国茶文化传播做出卓越贡献,更因为其中的艺术表达使得原本呆滞的语句更富生命力,让固有的内容在形、色、义方面更加突出。
比如在茶色描述、茶具质地分析等方面,陆羽作为一位茶道美学大家,利用细微的分别对不同的茶具、茶汤色彩搭配进行了等级划分,且利用各种修辞格式让读者理解得更加深刻。
比如,在进行邢瓷和越瓷的区分时,作者陆羽以茶具的颜色作区分,对其所盛茶色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邢瓷白,以红色茶汤盛之;越瓷青,需以绿色茶汤,同时以三点区分表明邢瓷与越瓷的差别。翻译表述为“If the Xing porcelain can be compared to valuable silver,then the Yue porcelain matches invaluable jade.This constitutes the first disparity.If the Xing porcelain is described as snowy white,then the Yue porcelain can be said as icy crystal.This makes the second gap.What's more,tea soup looks reddish in the bowl of white Xing porcelain,while the soup shines like emerald in the bowl of jade Yue porcelain.”结合原文来看,其中运用“银、玉、雪、冰”等四字分别描述邢瓷和越瓷的质地。相对于译者来说,其需要首先理解不同字句的含义,并在寻找对应关系的过程实现词义的传达。而综合译者的表现来看,其利用感性理解和理性描述的方式,对四字描述进行了补充,加入了“valuable、invaluable、white、crystal”四个词语,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文章的对应关系,实现了辞格的统一。同时,文章最后一句“what's more”的加入,也让文章之间的递进关系更加清晰。
2.3形色强调,外在艺术追求
陆羽作为茶圣,对茶的研究不仅代表其具备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而且传达出其对茶的审美体验和别样深情。译者翻译时,除去需要注意基本的词句概念转述,而且需要将情感进行译入语言表述出来。
作为内在美的表达手段,外在美的追求是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感知茶之韵味并做具象化表达的主要手段,而在翻译过程中,对外在美的感知和追求则主要体现在对于茶色、茶香、茶味等的描述上,即对于茶的形色之美的追求。在《茶经》当中,针对器具、茶汤、茶色等色彩搭配的论述各处都有,处处都在考验着译者对于形色的敏感度。
比如在描述不同瓷器和不同茶色的搭配过程中,陆羽表示邢州瓷白,则衬托的茶色偏红;寿州瓷黄,则茶色会被折射成紫色,洪州瓷褐,则茶色仿似黑色。而翻译则是“In contrast,snow white bowls from Xingzhou kilns will set off the tea soup a reddish hur.Likewise,tea bowls from Shouzhou have a yellowish shade,against which the tea inside will turn purple.Worse still,the brownish color of the bowls from Hongzhou will result in a murky tea soup.Those unpleasant colors doom porcelain wares from these kilns unsuitable for tea bowls.”这里的“snow white”、“reddish”、“yellowish”、“purple”、“brownish”、“murky”等词语,并非都是直接的颜色表述词语,而是译者在理解原文基础上所选择的相对应的描述词语或者颜色相关词语。同时,译文中“in contrast”、“likewise”、“worse still”的递进性连接词运用打乱了原文中的排比顺序,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情感色彩,形成了完整的篇章结构,更符合英语的表达逻辑。
结语
作为我国茶道文化的经典,《茶经》中不仅详细地记录了与茶叶、茶具、茶道相关的信息,而且传达出作者陆羽身为文人的文艺情怀和高超文采。对于这样一部理论表述和情感抒发兼具的著作,译者在进行美学翻译研究时,不仅需要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词语、句式、段落等的分析,保证在基本意义传达上的美学塑造,而且需要在充分理解作者对于茶道文化感情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之间的感性交流。不可纠结于原作文本中语言形式的维护,而需以语境为依托,借助不同语言之间的优势转换,在尽可能保证原作韵味的基础上,进行意境和情感上的审美传达。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
[2]吴文安.试论翻译与美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3,(5):11-15.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69.
[4]姜欣,姜怡英.茶经续茶经:汉英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李西军(1975-),男,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