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运动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探析
2016-03-31李日昌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石 慧,李日昌(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瑜伽运动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探析
石慧,李日昌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瑜伽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在现代都市当中人们的工作繁重,青年人喜欢追赶潮流,而瑜伽健身能够起到静心的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研究了瑜伽运动中蕴含的茶道精神,通过对瑜伽茶道的分析来感受不一样的瑜伽氛围。
关键词:瑜伽;茶道精神;健身
石慧(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李日昌(1983-),男,海南澄迈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瑜伽运动是从古老的印度传过来的,当地的高僧为了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经常选择在原始森林之中居住,以达到静心的目的,经过长时间的静坐冥想之后高僧们开始学会从大自然当中不断观察生物,将对生物生存法则的研究验证在人体身上,不断感受自己内部的变化,因此逐渐展开了与身体的对话,深入的探索身体的机能,并且通过不断的调理来提高身体的健康程度,达到医治疾病的目的,通过不断的钻研演化出较为实用的健身瑜伽。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因此在使用茶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丰富的茶文化,而在中国茶道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茶禅结合,将禅道思想与茶道相结合,与茶叶养生功能的作用相同,为了调养人体的身心,给人体带来更多的益处,可以将茶叶精神融入到瑜伽术当中。
1 瑜伽茶道的精神内涵
瑜伽茶道总结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精神内涵:首先是回归。回归主要指的就是对自然、纯朴、当下和本善的回归。人们身处在人世间难免会遇见烦恼,与人接触会有恩怨和功利,在进行瑜伽茶道的时候,将这些问题都抛在一边,将心思沉浸在瑜伽茶道当中,融情与景,将心灵放空。其次是感恩。在泡茶的时候,最为关键的就是水,水作为泡茶的基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情怀,利用茶水接待好友,通过茶水感恩自己的父母恩情等,不断拓展自己的内心和胸怀,在面对一切事物的时候都能够保持一颗包容而善待的心。再次是宁静。在泡茶的时候就必须做到放松身心,放空心灵,通过品茶来洗涤自己的内心,不仅可以放弃杂念还能够摒弃各种功名利益,心无杂念的喝茶,进入到悠然的心境当中。最后是通达。在安静而祥和的环境当中品茶,不仅能够将世俗当中的习气和偏见精华,更能够放下一切狭隘和固执的思想,将一切杂念抛弃,自然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领悟到了自己原本所不能理解的思想,激发内心的本能智慧,达到自然通达的目的。
2 瑜伽茶道的养生之道
2.1瑜伽的由来
在发明瑜伽之后人们发现瑜伽主要是为了让身体达到平衡统一的境地,具有知性、感性的特性,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对瑜伽进行实践,作为一项运动,需要人们身体力行地去完成才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
瑜伽是从古印度流传出来的,就有相关的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进行考察中发现与瑜伽有关的物件,在一件保存完整的陶器上,描画着一位人物,通过其动作可以发现器上的任务在做冥想,根据陶器的外观和材料发现,这件陶器受到了上千年的历史熏陶,因此瑜伽的产生不仅仅是在近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2.2瑜伽茶道运动的内涵
将茶道思想融入到瑜伽运动之中形成独特的瑜伽修炼方法,在瑜伽练习当中不仅是将瑜伽、茶道结合在一起,更是将中医的理论融入到其中,含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层面来对瑜伽运动进行分析,瑜伽不仅是人类生理上的运动,具有动态特征,还是一项心灵上的心理运动,在瑜伽练习当中放松心灵不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生活哲学,还能够驾驭自己的身体激发身体中的感官,加大刺激程度。人们展开瑜伽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掌控自己,将自己的心灵融入到身体当中,做到心神合一,灵活的驾驭自己的心意,这也就代表着能够对感官进行驾驭。人们通过瑜伽运动能够将感官、身体和意识三者进行统一,以此来控制身体。在瑜伽当中这些技巧不仅有利于锻炼人体的肌肉骨骼,还有利于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体进行强化,将人体的主要器官功能发挥出来,可以说瑜伽运动就是一项促进人身体健康的运动,主要是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完成。
2.3瑜伽茶道运动的作用
人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而决定人体健康程度的部分就是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情况等,只有将这三个部分的机能提高,才能够提高人体的健康程度。在开展瑜伽运动的时候,不仅能够有效的消除人们紧张的心理,还能够提高人的体能,人们在生活当中难免会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导致提早衰老的情况,因此进行瑜伽练习有利于人体的活力提升,促进思维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更加的清晰。
由于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面对着就业压力和竞争方面的压力巨大,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神衰竭的情况,对任何事物都无法提起兴趣,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而压力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当的压力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兴趣,面对压力挫折对精神起到一定的振奋作用,帮助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但是这个压力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若是这种压力超过一个人的精神所能够承受的范围,那么可能出现身体不适,精神紧张难以入睡,自身的免疫系统紊乱导致体力无法跟上人体需求的情况,更为严重的就是心理上的挫折,还有可能导致脊椎疼痛、呼吸急促的情况,更甚者出现神志不清的问题等。
瑜伽练习主要是为了对身体的力量进行提高,加强人体的耐力和伸展,对心肺功能进行强化,这个过程对人体的健康有益,有效的调节人体各个机能的功能,只有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自己身体的活力,才能够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另外在强健身体的时候还要重视对心理的培养,只有稳定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才能够帮助自己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稳定,从而促进精神状态的保持,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协调统一的目的。
3 茶熏瑜伽
茶熏瑜伽是茶道精神融入到瑜伽运动之中形成的一项运动,与茶的养生功作用相当,我国茶类种类十分的丰富,深厚的茶文化使得瑜伽艺术传入中国之后与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殊的一项运动——茶熏瑜伽,将瑜伽术和茶熏的养生作用相结合,达到调养身心的目的。
3.1清洁面部,精心放松
先将脸部用清水清洗干净,而后开始调整自己的心识。在茶熏开始之前若是不对自己的心进行调整,那么就容易受到世俗生活的干扰,出现精神分散的情况,有较多的杂念,因此为了对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就可以通过静心来达到调整心识的目的,能够更快的进入到禅定状态,首先要做的就是静心,这样就能够在稍后的茶熏过程之中更加容易放松肌肉和韧带,有利于茶熏瑜伽的开展。首先将脚双盘,直腰收腹,微微将下颚内含,将两只手分别放置在两只脚的膝盖上,手掌摊平将拇指和食指相抵,其余的手指伸直后将全身放松,双目半闭自然的进行腹式呼吸,保持胸部不受到呼吸的影响而振动,吸气的时候鼓起丹田,吐气的时候收回丹田。在茶水烧开之前结束为期一分钟到三分钟的静心放松运动。在正式熏脸之前要先将手掌相和,内收自己的精神,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达到回归本性的目的。
3.2放茶倒水,调息熏气
将茶叶放置在茶碗当中,放置数量的多少依自己需求而定,当茶水烧开之后将其倒入到茶碗当中,约为一个茶碗的三分之二处停止,若是自己的鼻子较高,可以适当的减少开水的倒入数量。在茶熏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保持茶水的恒温,因此在进行茶熏的时候就要事先准备好毛巾披盖,将开水倒好之后可以将毛巾放置在肩膀上,用手轻抓毛巾轻盖在头部,与此同时身体四肢也要开始动作,首先从腹部开始进行前行平移,保持腰椎和胸椎不变带动尾闾,而后慢慢的弯曲颈椎,将下颚靠近茶碗碗口,但是不可以靠在茶碗口上,若是觉得茶碗散发出的热气过烫可以将头向上进行调整。慢慢将双手下放,捧住茶碗打开两腋,与茶碗保持一定距离,将自己的心灵放空随着茶气来变化自己的意念,二者相结合进入到鼻孔和肺部当中,若是在茶熏的时候觉得腰肩酸痛,就可以先将双手放平,放置在桌上。茶熏的时间一般在三到五分钟之间,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毛孔都充分地打开,并且流出汗液之后,就可以停止茶熏,将整个身体的中心放在尾闾上,保持胸椎和腰椎的挺直,而后将头部缓缓的离开茶碗碗扣,最后双手置于腹部之前,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将身体中的毒素排出体外,达到加快新陈代谢的目的。
4 结束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过于迅速,经济的发展带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研发出了许多高科技产品,例如电脑和电视,这些高科技产品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是却也留下了许多健康隐患。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之下放松了身体的锻炼,也由于自身心理上的压力,出现身体乏力的情况,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瑜伽运动中蕴含的茶道精神,二者的融合产生了现代瑜伽茶道,通过茶熏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帮助现代压力较大的人们放松身体,排出身体内的毒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调节神经系统,让人们透过茶道看瑜伽,练瑜伽的同时感受茶道精神,更好地放松自己愉悦心灵。
参考文献
[1]张华莹.浅谈瑜伽文化及其养生意义[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 (6):18-19.
[2]高秋平,戴国清.瑜伽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6):128-130.
[3]王洪,王雅静.论瑜伽文化与中国瑜伽[J].四川体育科学,2012(6):82-84.
[4]赵莹.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瑜伽文化的开展现状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2):93-96.
[5]三心,智娜.茶熏瑜伽明目3步走[J].中国保健营养,2009(4):40-41.
[6]三心,智娜.练瑜伽前做个茶熏[J].中国保健营养,2009(3):40-41.
[7]雪千鹤.优雅的瑜伽茶道[J].茶.健康天地,2009(4):68-69.
基金项目: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名称:海南省幼儿体育活动的研究,课题编号,(HNSK(GJ)13-15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