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课堂上渗透我国茶文化
2016-03-31文佳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文佳(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如何在音乐课堂上渗透我国茶文化
文佳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中国种茶、饮茶历史悠久,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茶与文化结合到一起,如音乐、书画、雕塑、茶器工艺品等等艺术形式都成为茶文化内涵的表达载体,因此,音乐与茶文化关系自古以来就结下不解之缘。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音乐课,其目的为了陶冶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茶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有效地渗透茶文化,是值得当前高等院校深入思考、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音乐课堂;中国;茶文化;文化底蕴
音乐与茶文化自古以来就结下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意境深远、内涵深厚,音乐、书画、雕塑、茶器工艺品等等艺术形式都成为茶文化的传播载体。桂东南、赣南、安徽、南昌等等各个地方在长期采茶劳动生产中形成风格各异的采茶戏、采茶舞、茶歌等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囊括开荒点茶、种茶、摘茶、制茶、卖茶以及茶民日常生活等内容,直到今日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儒佛道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中国特色的茶道艺术与精神,不仅关乎到饮茶的方式、礼仪,更折射出为人处世之道,构成了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设置有茶音乐、歌舞相关的专业,也有相关的学者进行挖掘、整理茶歌舞艺术,为茶文化与音乐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合类职业院校等都设置了音乐课,这些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的人才,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茶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茶文化是指在饮茶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特征,饮茶既可以满足身体的需求,更是精神层面的净化,需要饮茶之人用心品味。因此,茶文化的学习与领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思维,音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艺术引导学生用心体悟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值得思考的教育方式。
1 茶文化与音乐的历史渊源
中国饮茶、种茶历史悠久,并在社会发展中,茶与文化迅速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借助诗歌、音乐等形式表达饮茶的心情、感悟;平民百姓在种茶、采茶等生产劳动中形成采茶戏、采茶舞等等,都说明茶文化与音乐由来已久的历史渊源。
唐宋时期诗词的兴盛,很多诗人流传经典名作,如唐代鲍君徽《东亭茶宴》、白居易的《琴茶》;宋朝曾丰《侯月烹茶吹笛》、及苏轼《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吴文英《望江南·茶》等等。[1]这些诗词不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饮茶时的畅意,而且用古琴、古筝、琵琶、笛、二胡、笙歌、瑟、清唱、弦管等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唱,一直流传至今。明朝许次纾在《茶疏》曾说道:“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等诸多适宜饮茶的环境与事宜,这里的鼓瑟即是音乐的代称,人们饮茶时以音乐相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不仅有助于品尝茶的醇味甘甜,而且有助于饮茶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自身人文修养。正如白居易在《琴茶》诗所言,喝茶时的音乐利于饮茶之人品味茶道、悟茶性,启迪思考。
古人对饮茶十分考究,茶味有甘、苦之别,音乐也有风、雅之分。如绿茶“汤色清翠、口味收敛性强且又清淡爽朗”,使人神清气爽,但各个地方绿茶又各有不同,西湖龙井绿茶更具江南文化的委婉流畅、清新隽永,适合听《平沙落雁》、《猗兰操》等音乐使人身心愉悦;陕西午子绿茶清香持久、更加醇厚,适宜听《广陵散》、《阳关三叠》等音乐令人幽思难忘,产生无限的遐想。现当代随着中西文化交往,饮茶时听听小提琴、钢琴等西式乐器也是别有一番韵味。元明清时期,由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在清代江南和岭南等地区产生了采茶戏、采茶歌以及采茶舞成为民间艺术的重要部分,在近现代社会的挖掘和发展中,各地方的采茶戏,如《前门情思大碗茶》、《采茶舞曲》等成为新时期茶音乐的代表。
2 在音乐课堂中渗透茶文化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可以说:“音乐赋予茶艺以灵魂,茶艺赋予音乐以形象。”[2]既然茶文化与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在普通高等院校音乐课堂中,应如何渗透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节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创设课堂情景
茶音乐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征,课堂情景的创造离不开音乐老师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茶文化音乐的了解。我国的采茶戏、采茶舞都是各个地方的剧种、民间小调等与茶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形式,如高安采茶戏源自民间灯彩的地方剧种,有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丝弦戏、高腔戏、花鼓戏、瑞河大戏、木偶戏、锣鼓戏等地方剧种的不同成分。[3]又如桂东南的采茶舞以“玉林八音”一带代表的民间吹打乐器合奏而成,以客家文化为表现手法的地方性艺术形式。茶音乐所蕴含的茶文化内容各个地方基本一致,都是围绕茶之生产劳动、茶农日常生活作为题材,歌颂人民勤劳朴实的形象、收获的喜悦等情感。在选择采茶戏、采茶舞作为课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这些地方采茶戏、采茶舞等形式。选择简单的既有音乐趣味、通俗易学,又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图片、音乐、纪录片等让学生们直观地体会采茶戏、传统音乐以及茶文化蕴藏的别样风格。
如前所述,中国诗歌文化中关于茶诗歌的也非常之多,唐代著名诗人皎然,被后来称之为“诗僧”、“茶僧”,是当时湖州茶人群体的佼佼者,一生写了很多茶诗,有学者指出其实李白之后,在茶诗中能把道教文化体现出来,并超越前人之成就的诗人就是皎然。[4]简要概述这些背景后,老师可以播放有关诗人饮茶时的视频,并结合音乐讲解其所蕴藏的茶文化内涵,以及儒道佛文化对茶文化内涵的影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注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用音乐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2明确课堂教学理念
我国一直是应试教育,虽然近些年国家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未真正地改变教育的教学方式,因此,现在的大学课堂也基本上沿袭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学是项技术活,只注重知识的传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育人的功能,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大学教育应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全面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对于普通职业院校的老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理念,音乐作为一门学科有着丰富的、不同层次要求,但对于职业院校作为大课的音乐课,如果仅仅有唱腔教学,单纯跟着曲谱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老师们应该注重采茶音乐中的乐趣,通过音乐的乐趣来增进学生的情感联系,通过音乐情感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采茶戏一般是由2人以上的团体表演,老师们可以让大家分组唱唱、跳跳,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让其了解采茶戏中每一句歌词的含义,每一个动作的寓意,从采茶的动作如倒采、蹲采、盘茶、送茶、卖茶等,提炼出采茶舞蹈动作碎步、鸦雀步、全/半蹲步、羊叼脚等。[5]学校可以邀请民间艺人、专业的演员等到学校来开展讲座,通过变换课堂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时一定要融入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才能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才能有助于茶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
2.3对课堂内容的延伸与拓展
音乐课堂本不同于其他课堂,对于音乐的学习,老师们不能仅仅要依靠音乐形式、内容来折射茶文化的内涵,而是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我国茶文化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茶文化的内涵已远离当代生活的土壤,当代社会也失去品茶时的心境与胸怀;但茶文化其蕴藏着为人处世之道,修养身心之方法,陶冶人的情操、洗涤人的心灵。因此,老师们在音乐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音乐内容、茶文化内涵,却不能将茶文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便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对音乐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深入思考茶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思考学习茶文化有何益处,对学生有何帮助,对他们能有怎样的启发等等这些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茶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明,毕竟这一宏大的目标与学生真实生活太远,而是启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对课堂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也对老师的素养、学识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生唱一首曲子容易,讲讲音乐内涵、文化背景也容易,我相信任何一个音乐老师都能做到。但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易,这需要老师对生活、对传统文化充满敬爱之心,对学生充满关爱之心,才能探究如何通过音乐形式来渗透茶文化的内涵,影响学生对生活、树立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3 结论
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人们都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甚至有时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厌恶。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必须要学,只是如何学习的问题,通过何种方式能让学生进入课堂氛围。通过本文的探索,借助音乐的形式,在音乐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深究的教学方式。
中国的茶文化既有高雅文化艺术的意境又有通俗文化艺术的基调,其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在儒佛道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在王公贵族、文人骚客以及平民百姓等不同阶级的影响下,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其内涵博大精深而又融合了不同文化艺术的形式,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体悟为人处世之道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茶文化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普通音乐教育中,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国古风网.茶文化与音乐.2015:6.http://www.yftklt.com/wenhua/692.html.
[2]余悦.中国茶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9.
[3]廖红.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
[4]温孟孚,关剑平.道教文化与唐代茶诗[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 (4):86-91.
[5]刘廷新,潘光辉.赣南、桂南采茶戏的比较研究[J].四川戏剧.2009 (5):68-70.
作者简介:文佳(1977-),女,四川中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