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2016-03-31赵加涛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78000
赵加涛(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78000)
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赵加涛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678000)
摘要:通过对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旨在为保大麦14号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依次为:有效穗数(0.7536)、穗实粒数(0.5539)、茎蘖总数(0.4321)、株高(0.0639)、千粒重(-0.1239)、基本苗(-0.2581);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是:有效穗数(0.6782)、茎蘖总数(0.2416)、千粒重(0.1184)、穗实粒数(0.0165)、株高(-0.1316)、基本苗(-0.3606)。提出了保大麦14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施足底肥、早灌出苗水,保证适宜基本苗;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杨花水,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适时灌灌浆水,保证适当的千粒重。
关键词:保大麦14号;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通径分析
保大麦14号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广适、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区试表现较好;2013年4月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委员会登记,登记编号为滇登记大麦2012010号[1];2015年被云南省农业厅列为云南省5个主推大麦品种之一。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是大麦遗传特性和栽培生态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栽培条件下,其产量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会使品种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因素发生改变。栽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不断优化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充分发掘品种的产量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大麦单位面积的产量。赵加涛等[2]研究表明,保大麦14号最佳栽培密度为基本苗240万/hm2,最佳施氮量为全生育施尿素600kg/hm2,且作种肥和分蘖肥分2次施用,但究其原因是哪个农艺性状起决定性作用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剖析保大麦14号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保大麦14号中各农艺性状的选择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材料为保大麦14号。试验数据来源于2009-2010年保山市啤饲大麦多点试验和2011-2012年云南省饲料大麦区域试验结果。试验点海拔为1000~2000m,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均为云南省大麦主产区。
1.2 方法 采用DPS[3]数据处理软件,计算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苗x1、最高茎蘖总数x2、有效穗x3、穗实粒数x4、千粒重x5、株高x6)的变异系数、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分析其对产量的影响和互作效应。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 由表1可知,基本苗(x1)变异系数较小,说明各试点基本苗基本一致;茎蘖总数(x2)、有效穗数(x3)、穗实粒数(x4)、株高(x6)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各试点气候、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措施等差异较大;千粒重(x5)变异系数最小,说明保大麦14号千粒重不因环境变化而差异较大。
表1 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
2.2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0.7536)>穗实粒数(0.5539)>茎蘖总数(0.4321)>株高(0.0639)>千粒重(-0.1239)>基本苗(-0.2581)。有效穗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正相关;穗实粒数与基本苗和株高呈负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正相关;千粒重与基本苗、茎蘖总数、有效穗数呈负相关,与其他性状呈正相关。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千粒重处于第3位,说明保大麦14号在目前产量水平下,主要以增加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获取高产,增加千粒重获取高产是困难的,在栽培过程中要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杨花水,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
表2 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2.3 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由表3可知,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除基本苗和株高外,其他性状均为正值,表明如果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提高茎蘖总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4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均对产量有积极作用。保大麦14号各农艺性状对产量贡献大小依次是有效穗数(0.6782)、茎蘖总数(0.2416)、千粒重(0.1184)、穗实粒数(0.0165)、株高(-0.1316)、基本苗(-0.3606)。
表3 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2.3.1 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 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而有效穗数通过基本苗、千粒重、株高对产量有负向间接效应;有效穗数通过茎蘖总数、穗实粒数对产量有正向间接效应,但穗实粒数效应较小,所以保大麦14号可以通过增加茎蘖总数提高有效穗数从而增加产量。
2.3.2 茎蘖总数与产量的关系 茎蘖总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居第2位,茎蘖总数通过基本苗、千粒重、株高对产量有负向间接效应;茎蘖总数通过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对产量有正向间接效应,但穗实粒数效应较小,再次说明保大麦14号可以通过增加茎蘖总数提高有效穗数从而增加产量。
2.3.3 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 千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居第3位,千粒重通过茎蘖总数、有效穗数、株高对产量有负向间接效应;千粒重通过基本苗、穗实粒数对产量有正向间接效应,但效应较小,所以保大麦14号在栽培过程中可适当放宽对千粒重的要求,重点是协调好千粒重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的关系。
2.3.4 穗实粒数与产量的关系 穗实粒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居第4位,穗实粒数通过基本苗、茎蘖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对产量有正向间接效应,除有效穗数外,其余效应较小,所以保大麦14号在栽培过程中不必一味追求较高穗实粒数,而是要协调好与有效穗数的关系。
2.3.5 株高与产量的关系 株高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且为负值,通过穗实粒数对产量有负向间接效应;通过基本苗、茎蘖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对产量有正向间接效应,除有效穗数外,其余效应较小,所以保大麦14号在栽培过程中在考虑适宜株高的同时应当选择适当的有效穗数夺取高产,防止群体过大、株高较高而发生倒伏。
2.3.6 基本苗与产量的关系 基本苗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小且为负值,通过穗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有负向间接效应,且效应较小;通过茎蘖总数、有效穗数、株高对产量有正向间接效应,且效应较小,最终基本苗与产量的相关程度最小。
3 结论与讨论
保大麦14号各农艺性状中,由于各试点气候、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措施等差异较大,导致茎蘖总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株高变异系数较大。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大麦14号产量构成三因素中,对产量的影响大小是:有效穗数(0.7536)>穗实粒数(0.5539)>千粒重(-0.1239),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是:有效穗数(0.6782)>千粒重(0.1184)>穗实粒数(0.0165),说明保大麦14号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提高有效穗数是夺取高产的关键。保大麦14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协调好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三者的关系,一是施足底肥、早灌出苗水,保证适宜基本苗;二是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杨花水,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三是适时灌灌浆水,保证适当的千粒重。
参考文献
[1]赵加涛,郑家文,刘猛道,等.饲料大麦新品种保大麦14号.中国种业,2014(4):71
[2]赵加涛,刘猛道,郭勉艳,等. 保大麦14号密度肥效两因素试验研究初报.中国种业,2015(9):53-54
[3]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5-12-01)
基金项目:农业部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5);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2B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