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媒介叠加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瓶颈突破——以未来城市文化功能的诉求为例

2016-03-31IntelligentCityConstructionandTraditionalBottleneckBreakingunderIntelligentMedia

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市民智慧文化

Intelligent City Construction and Traditional Bottleneck Breaking under Intelligent Media

文李少惠Li Shaohui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阁臣Yuan Gechen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



智能媒介叠加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瓶颈突破——以未来城市文化功能的诉求为例

Intelligent City Construction and Traditional Bottleneck Breaking under Intelligent Media

文李少惠Li Shaohui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阁臣Yuan Gechen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

摘要: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进了国外文化与生活习俗。城市居民在内部交往吸引力下降和对外猎奇心理不减的双重驱使下,凝聚的意识和自觉性逐渐走向淡化和衰弱。智慧城市的局限性需要文化来弥补,而对文化功能的诉求又意味着智慧城市诉诸文化软实力的兼容要求与传统城市不一样,或者说提升文化软实力面临着新的困境。在顺应这种发展态势的同时,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新模式,因信息硬件技术的大量应用而显现出与传统城市相殊异的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功能提出了新的期待,要求在满足市民感观、视觉和体验需求的城市智能设施和技术媒介层层叠加后,对文化传承、内容内核、附着载体、提升途径等亟需做出适应性调整。

关键词智慧城市文化软实力困境对策

自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以来,[1]迅即在全球引发热潮,不仅其理论研究层层深入,实践探索更是方兴未艾。就我国而言,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披露,有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和47%的县(区)级及以上城市正在建设智慧城市,52个地级以上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行重点打造。同年,国家印发实施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发展智慧城市。

在实践层面,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各种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方面。正如研究机构Forrester指出的那样,它通过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众安全等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更互联、高效与智能。[2]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共信息设施、大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一卡通等广泛应用到城市基础网络上,使得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得到大大发展,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化、人本化亦获得极大彰显,由此带动科学管理、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高新技术的推陈出新和推广应用,一方面使智慧城市的硬件水平普遍提升,但另一方面也使城市风格日益趋同,很多城市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个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和弱化,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面对的新课题。特别是满足市民感观、视觉和体验需求的城市智能设施和技术媒介层层叠加后,对文化传承、扩散的要求和影响不再相同于传统城市,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内核、附着载体、提升途径也亟需做出适应性调整。

一、智慧城市对文化功能的期待

城市是一定地域人群繁衍生息与居住生活的稳定场所,空间建设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既生成于人们的群居生活,又服务于人们的群居生活。不断更新的硬件设施和积淀形成的地域文化犹如车之两轮,协同推动城市持续发展。毫无疑问,在步入“智慧”时代后,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智能设施、智慧服务,一方面使城市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另一方面又对城市文化功能提出了新的协同要求。

(一)智慧城市的开放性需要文化凝聚民族认同

随着现代物联网、信息网、移动互联网的全面铺开和深入渗透,城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和微弱,城市居民足不出户便可获取全球资讯、消费各国商品、购买异地服务,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大大突破了空间局限,呈现疏松态势。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进了国外文化与生活习俗,使得城市居民在内部交往吸引力下降和对外猎奇心理不减的双重驱使下,凝聚的意识和自觉性逐渐走向淡化和衰弱。如若放任城市的人文结构无边滑向松散境地,危及的将是千百年来维系城市稳定发展的民族认同感,这样,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本我。因此,需要让智慧城市的开放肌体生长在民族认同的骨骼上,而能实现这一功能的只有文化。

城市文化是在民族大熔炉中,一定地域的人群世代共塑形成的信仰、情感和心理,独立性、稳定性、溯源性是其最可贵的品质。城市只有凭借足够的文化自立,才能在智慧建设的浪潮中从容过滤各种文化的负面交融碰撞,实现合意的功能取舍,不至于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智慧城市离不开文化的稳定性,因此没有其匡定的城市人群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其工具效率可能将越过正常的使用边界,破坏人文价值约束,进而带来社会动荡和城市居民不安。智慧城市建设更需要文化的溯源功能,尤其对新生代市民而言,他们在信息技术时代出生和成长,对城市历史记忆较为缺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成为其认识城市、认同自我和群体的主要途径。城市居民将通过对城市的情感和尊重连接民族认同,维系城市的稳定。

(二)硬件技术的同质性需要文化涵养城市特色

物质技术基础的标准化、模式化、集成化带来了城市风貌的同向演进,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除了山水之外尽显千篇一律之势,以至于建筑文化也因模型化智能建筑[3]的运用,也渐渐与历史和地域属性相剥离。不仅如此,城市建设通过影响人们生产、出行、购物、饮食和娱乐等行为,推动其生活心理、生活追求、生活方式等走向趋同,城市人群生活形态及其文化的特色已越来越少,传统文化元素正在消失。而在城市居住环境、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差异性减少的背后,是城市居民对文明习惯的放弃和忽略,很多体现城市个性的文明精华连同长期涵养它的传统城市形态被智慧城市抛在了后面。

但是应当看到,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仍然有着个性化、多元化诉求,保留城市特色不仅应该甚至是必须的,而培育繁荣的城市文化是促进智慧城市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文化通过留住记忆、沿承历史使城市获得特有的演进成长路径。过程不同,城市筛选保留的文化基因也就不同。不同的文化基因在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等载体上放大后,成为体现城市个性的内在特质,因此培育城市文化就是发扬城市优秀特质。文化还包括城市居民在特定地域之上长期与自然界斗争共处形成的有效经验,体现着城市的居住、饮食等习俗和社会心理,在智慧城市建设语境下,与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紧密相联,也是城市个性的应有之义。

(三)市民行为的自我性需要文化释放社会活力

城市活力主要来自市民的人文交往、精神面貌和创造力。在智慧城市中,市民行为的自我性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人文互动,这源于便利的智能设施和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市民获得的外力增多,原来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或行为通过智能帮手就可实现;传统城市社会难以办到的事情、难以达成的行为在智能城市中变得轻而易举;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分工细致的网络产业链条,更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虚拟娱乐形式,以至于成为广大“宅”族人群封闭自乐的阵地。智慧化的城市设施一方面使市民间交往需求、依赖程度、互动频度大大降低,社会人文活力远不如传统城市社会强烈,另一方面却强化了人们对智能器具的依赖度,人们打理日常工作和生活越来越趋向程序化、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创新的土壤,抑制了创造力发挥。

而文化是促进城市活跃和灵动的动力,它提振市民精神,赋予人们健康情趣,融洽社会互动,与智慧城市中市民行为的自我和封闭倾向形成对冲,起到增进活力的作用。从城市范畴来看,文化是市民共同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他们主流的意志品格和国家的、民族的价值认同,不仅具有紧密团结市民的功能,而且能使城市迸发出乐观向上、开拓创新、生生不息的繁荣景象。智慧城市需要文化魅力为人们提供健康丰富的娱乐形式,特别是有思想内涵、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优秀作品,在愉悦人们身心的过程中还能激发其创造力、自豪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它所倡导的包容情怀、礼让美德等正能量更是智慧城市最需要的互动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活力。

二、提升智慧城市文化软实力面临的困境

从上述可以得知,智慧城市的局限性需要文化来弥补,而对文化功能的诉求又意味着智慧城市诉诸文化软实力的兼容要求与传统城市不一样,或者说提升文化软实力面临着新的困境。鉴于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普遍诠释基本趋同,如学者余晓曼指出的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创新力等,[4]提高软实力的困境也藏于其中。

(一)文化价值维度更趋多元,提升主流价值凝聚力的难度加剧

文化凝聚民族认同的核心利器是价值观念,其引导作用和规范力又主要取决于核心价值元素。从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来看,努力保留城市文化和价值观稳定的不在少数。比如日本在打造智慧城市时,特别强调对文化内涵的珍视和尊重,这既是保留城市历史感与文化氛围的举措,也是出于塑造稳定价值观念的考虑。[5]在智慧城市的开放领地上,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并无任何屏障,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渗透时时刻刻都可轻易上演,城市居民在同一时刻可以接受到不同价值维度的影响。在外来价值观念以高效的智慧器具为载体并与其结为一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人们的认同取向难免不向其倾斜。加之智慧城市的技术思维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并或多或少催生民粹思潮,在市民对价值独立思考和筛选的情形下,价值的多元化倾向越来越显著。尽管这也有积极作用,甚至是成熟的现代社会、公民社会的应有之义,但因价值也连着人们的信仰,过度松散、不见主流的价值观念也难以团结广大市民、形成深层次的群体意识,进而不利于维系城市的凝聚力,也不利于城市长期繁荣发展。

(二)在高效智慧硬件反衬下,城市文化辐射力面临信任挑战

保持城市个性、使其立足于国家和走向世界都要靠文化,文化辐射力关系到城市以平等地位和姿态融入开放潮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设施的技术实力及其应用水平成为相互竞争的砝码,不少文化名城也面临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将失去传统优势、保持城市原貌将遭遇技术落伍的两难选择,甚至文化影响力比较强的城市在披上智慧的外衣后,也失去了原有光泽,应该说两者兼容还没有很好地破解。究其原因,文化功能的内敛、安静和内隐性,以及智慧城市硬件带来的速度、便利和舒适体验,形成了鲜明对照。特别是智慧城市的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所提供的实惠,更使市民不认同文化功能与智慧城市这两者一样重要,[6]不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补充。一些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城市,因不具备工业技术基础而大量引进现代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市民的文化自信。此外,不少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已被贴上“地方”标签,其存在形态往往只是国家文化的微观组成,对外输出和参与交流都是在国家文化的推动和掩护下发生的,其文化的真实影响力和认可程度,多数市民难以体会。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强有力的文化传播能力对智慧城市而言不可或缺,它不仅是国家掌握影响世界和大众话语权的需要,也是增强市民自豪感、自信心的内在要求,支撑着智慧城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技术创新统领城市演进,文化创造力表现单一

文化激发城市活力,需要从内容内核、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多方面引领社会实践,塑造人文精神,其创造创新也需齐头并进。从智慧城市文化创新实践来看,成果与活力多集中在与硬件技术创新紧密相连的传播载体上,3D电影、数字电视、网络报刊等输出技术快速更新,而文化内容却缺乏丰富度,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优秀地域文化未被淋漓展现,很多城市新媒介仍重复传播老故事,文化维度拓展宣扬更没有跟上媒介更新速度,一些代表城市精神面貌的文化内核也没有得到有效凸显。文化作品类型推新不多,反映地方精神风貌、艺术水平高、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作品没有得到创新充实。最为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在一些智慧城市远没有内化为市民的行为追求,创造力向社会实践延伸明显不足。这些问题或许在传统城市建设中早就存在,只是智慧城市对技术更加倚重,相应的商业模式、要素利用、制度更强调尊重甚至迎合技术,导致对文化的思考呈现弱化,让可视硬件创新逐渐抢占了思想升华鳌头,把文化创造束缚在器物上。

三、相关对策与政策启示

智慧城市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提升文化软实力面临的困难需要被理性看待和深入分析,并结合特定情境和本土特色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本文认为,提升智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系统工程,应从宏观文化角度定位城市文化功能,从历史方位挖掘培育文化特色,适应智慧硬件发展丰富表现形式,并在政策领域进行文化治理,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引领、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着眼开放视野、强化民族认同,提升文化凝聚力

城市承载着民族主体性和独立性,智慧设施却具有世界性、开放性属性,智慧城市的文化培育既要塑造开放的视野和气度,又要发挥民族的内聚力。要培育市民开放包容的文化审视态度,甚至将其升格为城市处世哲学。可以在城市主流媒体、大型活动中广泛传播开放的正能量,引导市民正确看待文化引进、积极体验世界文化交流,学会如何取舍国外、省市外的先进文化理念和优秀文化产品,并通过城市文化发展规划等载体推动城市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及时将优秀外来文化吸收转化为本土文化形式。

智慧城市更要有独立的民族文化骨骼,这恰恰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它源于中华民族的统一意志、自强品格、团结作为、进步追求和奋发精神等支撑国家和民族穿越历史长河繁衍至今的动力,是巩固民族认同的黏合剂,凝聚城市合力的稳定器。增强这一价值认同,要将其转化为市民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和广泛渗透的“人文力”,充实进城市人文家园,转变为广大市民热爱自己城市、关心自己城市、珍爱城市声誉的行为自觉;促进其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高效设施,不会在引进的技术面前忘却本我,也不会在智慧舒适的环境中迷失方向,时时保持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强力。要将这种文化凝聚力转化为市民公约、行为准则和文明风尚,使之具有相互规范、相互约束的引领力,于内于外皆发挥着凝聚力功能。

(二)置身历史方位、彰显地域特色,提升文化影响力

要在城市风行的智慧化建设中形成特色的文化风格,向外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就要挖掘城市文化的独有元素。它生成于城市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是时间纵轴上留下的珍稀足迹,并幸运地被带到智慧化发展的今天,成为林立城市群中凸显自身最有说服力的符号。但确定具体符号却要结合上述文化凝聚力要求,筛选体现城市独特成长路径和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元素,赋予其现代城市文化载体,包装成具有精深思想、精湛艺术和持久生命力的作品,进而打造成文化品牌产品,促使其发挥广泛深入的影响力。

智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还需要从地域特色中识别和培育,合意的、积极的特色标志越多,城市文化就越鲜明,其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就越大,也就越能对冲智慧城市的同质度。为此,要依托城市独特的自然地理形态塑造建设风格,构建线条优美、协调相宜的现代城市综合体,消解城市因大量使用智慧设施带来的呆板,形成城市与众不同的空间风貌。要发掘城市微观建筑文化,尽可能保留地方民居建筑范式,形成城市特有的居住形态,培育和增进居民的城市归属感。还要收集与城市地理条件相关的文化习俗,研究其形成原因,找出其特质化属性,对可以构成城市标志的部分加以提炼和发扬,使其成为体现城市个性的象征。

(三)顺应科技创新、适应社会品位,提升文化表现力

智慧城市不仅是空间建设方式,还是人文生活潮流,两重属性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从城市建设范畴看,大量应用智慧设施伴生了技术创新纵深推进,对文化表现力不断诉诸新的要求。我们认为,文化表现力主要是文化作品精神、意境、韵律的表达效果,既包括文学表现力,又包括媒体传输的有效性。智慧城市中文化音视传播硬件技术先进,对作品的感染力要求则不一样,提升文化表现力要从城市文化的传播技术入手,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广播、电影、会展、出版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促进娱乐、文艺、音像等文化消费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的表现力还需落脚于文化作品本身,表现力强的作品符合大多数受众品位,并能获得普遍欢迎。智慧城市时代的市民可以随时欣赏世界各地的文艺作品,其鉴赏经验和品味加速走向多元,这对文化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文化作品应该更注重情节构思、文学描述和思想意境,特别要适应城市社会主流人群的文化信息摄入习惯进行针对性设计制作,否则难以受到欢迎。用来宣传城市魅力、抒发城市情怀、提升城市形象的文艺作品,应当适应城市智慧环境,切合智慧语境,将创作意图巧妙融进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中。只有文化作品具有有效表现力,才能起到引领人、塑造人的作用。

(四)发展文化治理、增强社会活力,提升文化创造力

城市需要文化创造力来活跃社会,而文化的创造力又离不开“百家争鸣”,反映在智慧城市中不仅是观点和思想的多元碰撞,更指日益扩大的开放程度正在并将更快推动城市文化治理,即城市文化事业和产业由政府、市场和公民合作共治。在这种模式下,市民和社会组织不仅能顺畅表达文化关切和权益诉求,而且能通过合理渠道参与文化经营管理、获取文化收益。尤其可贵的是,市民通过城市智慧媒介学习借鉴国外的文化治理经验、产业发展模式或能通过治理平台付诸实践,这既能满足市民因技术开放收获的好奇心,又丰富了文化领域的创造力。

理想的文化治理模式需要现实的政策来细化实现,这在智慧城市仍属于探索性工作。尽管本文只能做一浅近思考,但还是要指出,文化治理应当放到具体的智慧环境中去规划和设计,在明确参与主体范围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类主体职能和角色,再据此制定实施规则。对于文化事业治理或应从公共文化服务入手,政府可以从文化供给的漩涡中抽身出来,承担制定规则、维护秩序、监管质量的职能,通过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政策补贴等方式将文化服务供给任务交给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合作治理主要是共同制定规划规则,扩大市场主体和公民在决策方面的话语权。通过保障多元主体实质性参与共治,从而增强城市文化创新能力。

四、结语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主流形态,但其核心竞争力或许不是当前赋予其智慧特质的硬件技术,而是城市无处不渗的文化软实力。上述智慧城市对文化功能的期待总结了硬件技术对文化的诉求,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无论是凝聚力、辐射力亦或创造力的困境,皆反映了硬件技术对文化的影响和约束,消解两者的对立、促进兼容相蓄便是我们的对策主张。需要指出的是,这作为一个理论设想,仍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张 炜

[1]李国瑛,候珂.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研究[J].经济管理,2015(5).

[2]Washburn D,Sindhu U.Helping CIOs Understand Smart City Initiatives[R]. Forrester Research,2010.

[3]罗振,桑梓勤,齐飞.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J].业务与运营,2015(6).

[4]余晓曼.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传媒产业,2011(2).

[5]梁媛.日本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内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5(10).

[6]徐啸峰,郁建生,林珂,黄志华.智慧城市建设策略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4).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6.02.008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市民智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