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表现

2016-03-31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卢德生王桂跃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阳综合试验站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322100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鲜食玉米间作产量

包 斐,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卢德生,王桂跃(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阳综合试验站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00)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表现

包 斐,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卢德生,王桂跃*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东阳综合试验站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 322100)

摘 要:以2个鲜食玉米品种和1个鲜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4种不同的间作模式试验,结果表明,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和6行大豆间作4行玉米表现最好,甜玉米区的土地当量比达1.13~1.15,糯玉米区的土地当量比为1.01~1.02,能够比单作种植获得更好的单位土地面积收益,这2种作物适合在浙中地区间作种植时选用。

关键词:鲜食玉米;鲜食大豆;间作;产量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214

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栽培由于能够很好地利用边际效应及大豆固氮节肥能力,已经被研究了许多年。目前,在种植地区差异、茬口差异、品种选择等不同条件下均形成了相应的间套作模式[1]。普通玉米、大豆的间作套种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成熟的间套作种植模式。但鲜食玉米、鲜食大豆的间作套种模式研究相对较少,由于两者生育期较短,品种类型多样,在我国南方地区可全年多熟种植,因此间套作的方式也更多样化,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试验研究。本试验选用鲜食甜玉米、甜糯类型鲜食糯玉米和鲜食大豆,设计4种不同的间作模式进行间作种植,比较这2种作物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表现,以找出一种产量较优的间作模式,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参试的有鲜食玉米品种矮秆早熟鲜食甜玉米脆甜201,中高秆中熟甜糯类型糯玉米浙甜糯615和中熟鲜食大豆浙鲜豆8号。

1.2处理设计

试验设4个间作模式处理和2个对照:T1,3行大豆间作1行玉米,小区第1,3畦各种植3行大豆,第2,4畦各种植1行玉米。大豆株距22 cm,每穴2株,667 m2密度6 000株,玉米株距11 cm,667 m2密度2 250株; T2,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小区第1,3畦各种植3行大豆,第2,4畦各种植2行玉米。大豆株距22 cm,每穴2株,667 m2密度6 000株,玉米株距22 cm,667 m2密度2 250株; T3,6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小区第1,2畦各种植3行大豆,第3,4畦各种植1行玉米,其他措施均同T1; T4,6行大豆间作4行玉米,小区第1,2畦各种植3行大豆,第3,4畦各种植1行玉米,其他措施均同T2; CK1,大豆清种对照,12行大豆,株距22 cm,每穴2株,667 m2密度12 000株; CK2,玉米清种对照,8行玉米,株距22 cm,每穴2株,667 m2密度4 500株。根据玉米品种不同,分甜玉米和糯玉米2个试验组。小区面积46.8 m2,均起畦种植,每小区分4畦,畦宽1.3 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每组试验18个小区。

1.3数据统计

所有间作小区均全区收获鲜穗和鲜荚计产,对照区收获中间2畦计产。运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方差分析。综合增产率/% = (土地当量比-1)×100。

2 结果与分析

如表1所示,甜玉米组各处理综合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处理T2综合增产率最高,为14.5%,T3最低,为9.4%;处理T2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15,其次是处理T4,当量比为1.13,且两者均显著高于处理T3。糯玉米组综合产量仅处理T2和T4略高于对照,综合增产率分别为2.3%和1.2%,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2和1.01,其中处理T2显著高于处理T1,T3,处理T4显著高于处理T3。

表1 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4个间作模式的产量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和6行大豆间作4行玉米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综合产量增加。因此,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或者6行大豆间作4行玉米的间作模式较适合本地区春季种植,并且可获得比这2种作物单独种植更高的单位面积收益,试验结果与李志贤等[2]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本试验中,鲜食大豆与鲜食甜玉米间作表现出比与鲜食糯玉米间作更高的综合增产优势,这可能和品种生育期长短、品种株型大小、密度设计等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的品种类型需要如何设计间作密度;或者相反,对应固定的间作密度需要如何选择合适的品种,这些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小春,杨文钰,任万军,等.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差异[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 (4):803-812.

[2]李志贤,王建武,杨文亭,等.广东省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8 (3):627-631.

(责任编辑:张才德)

通信作者:王桂跃,E-mail:zjdygy@163.com。

作者简介:包 斐(1984—),男,江苏海门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栽培技术研究工作,E-mail:baofei8312@126.com。

基金项目:浙江省旱粮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基金(2012C12902);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CARS-02-69)

收稿日期:2015-12-12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2-0189-02

文献著录格式:包斐,韩海亮,谭禾平,等.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表现[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 (2):189-190.

猜你喜欢

鲜食玉米间作产量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不同间作物对连作葡萄生长影响初探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夏粮再获丰收 产量再创新高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的探究
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