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考向分析及答题误区纠偏

2016-03-31田春林

关键词:表达技巧古诗词

田春林

摘 要: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对象。然而,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考生在高考答题中经常出现似是而非、沾边挂角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表达技巧概念分辨不清;二是对具体手法的效果分析不透。其实,近些年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设题角度相对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明察、暗访、比较、探究四大类。

关键词:语文高考试题;古诗词;表达技巧

梳理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笔者发现命题者对古诗词鉴赏中“表达技巧”这个考点的考查可谓情有独钟:2013年和2014年高考,18份试题中考到该点的分别有15份、14份,而2015年15份试题中则有14份。

笔者从这些考题中抽取部分典型试题,分别就设问方式、考查角度及核心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抒情方式、描写方式等表达方式,虚实关系、情景关系、动静关系、烘托、渲染、象征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比拟(拟人、拟物)、用典、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常见的命题切入点。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些表达技巧还会继续被重点关注。

然而,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考生在高考答题中仍然经常出现似是而非、沾边挂角的情况,要么扣题不准,要么要素不全,因而失分严重。究其原因,从考生自身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表达技巧概念分辨不清;二是对具体手法的效果分析不透。

笔者在梳理过程中还发现近些年对“表达技巧”的设题角度也相对稳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明察、暗访、比较、探究四大类。基于此,为了让备考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笔者抛砖引玉,结合实例来具体分析答题误区的纠偏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一、“明察”设问实例及纠偏策略

明察,即命题者对考生进行表达技巧的直接考查,典型的设题方式为: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或某联)的表现手法,或分析某种手法的妙用。常见答题步骤为:准确指出某句(或某联)使用了何种技巧,再结合诗句阐述使用这种技巧所取得的表达效果。2015年高考以这种方式设题的试卷有天津卷、安徽卷。下面以天津卷为例进行分析,试题(注:已简化,下同,不另注)如下:

雨过至城西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误答典型】使用了对仗的艺术手法,把雨中春天的景色描绘得十分生动。

【思路纠偏】答题切忌急于求成。审题不细、思虑不周、赏析不透,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因素。此类题目如果从单一角度入手答题,即使分析得再具体、翔实,也不可能得全分。正确的做法是仔细品读全诗三到四遍,列出捕捉到的艺术手法,再结合全诗进行推敲验证。另外,在答出艺术手法的同时,还要结合诗句稍加分析,不能仅列出各种抽象的手法概念。

【答案要点】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提分要点】对表达技巧类题目而言,答题时首先就应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出发,看看使用了哪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然后再从情景、动静、虚实、点面等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二、“暗访”设问实例及纠偏策略

暗访,即通过“炼字”或“度句(炼句)”等方式来考查表达技巧,因为这些字、句的背后一般都暗含着某种表达技巧。典型的设题方式为: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某联,或对某联中的某字(或妙处)作简要赏析等。答题步骤为:反复品味所选的字(句)的妙处,列出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再回到原诗,看其是如何使用的,最后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15年高考以这种方式设题的试卷有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重庆卷。下面以广东卷为例进行分析,试题如下: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误答典型】诗句中的“软”与“清”相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把江水的柔波写得非常形象。

【思路纠偏】诗中“软”意为“柔软”,是使动用法,既写了风很柔软,又写了这种柔软的风使得一江之水也变得温柔起来,进而体会到此字使用了拟人、双关或通感等手法。

【答案要点】“软”字一语双关,使用了拟人、通感等手法。既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答出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提分要点】重点关注句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和虚词,这些词往往是作者精心推敲的点睛之笔。炼字(度句)题应首先明确试题要求,然后指出此字(句)的意思,分析此字(句)所使用的手法,接着分析“这个意思”在全句(诗)的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

三、“比较”设问实例及纠偏策略

表达技巧比较题信息含量丰富、题型灵活、难度相对较大,应该在平时学习中多加练习。典型的命题方式为:两首(或以上)的诗歌就写景角度、抒情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进行比较,或者是同一诗歌中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答题步骤为:先分别指出比较对象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再分别结合所属诗句分析表达效果,进而对二者进行比较。2015年高考以这种方式设题的试卷有新课标全国Ⅰ卷、北京卷、浙江卷。下面以新课标全国卷Ⅰ为例进行分析,试题如下: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误答典型】两首诗都写出了边关塞外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所不同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重点描写了雪势之大,而本诗歌则强调塞外的荒凉。

【思路纠偏】问题考的是“不同”,所以答相同纯属多余;其次,所比较内容简单含糊。从这首诗标题中的“将”字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未到达边塞,诗中对边塞的景物描写是听闻所得,是间接描写;而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作者已身在边塞,所写边塞景物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是直接描写。

【答案要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描绘眼前所见之景,属直接描写,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句描绘出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这首诗则是通过联想、想象进行间接描写,用“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绘出边塞连年飞雪的恶劣环境。

【提分要点】按照试题要求,找准比较角度,重点从修辞手法、肖像语言、动作行为、心理变化、动静关系、虚实角度、正侧描写(或直接间接)、环境作用、意象选择、格调氛围、时间先后(如晨昏冬夏等)、远近高低、点面结合、声色描绘等方面寻找比较点。

四、“探究”设问实例及纠偏策略

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在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颇受重视,一般对考查内容只作简单角度提示,并不限定具体范围。2015年高考以这种方式设题的试卷有新课标全国卷Ⅱ、江苏卷、福建卷、四川卷、上海卷。典型的设题方式为:简要赏析某联的写景艺术,或从某某角度赏析某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或表达效果如何)。答题步骤为:细读全诗三到四遍,按照试题要求,确定表达技巧的探究点,分析其作用,再用具体诗句简单阐释表达效果。下面以江苏卷为例进行分析,试题如下: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误答典型】诗人选取 “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仔细描摹,把环境的幽美、心情的闲适描绘得淋漓尽致。

【思路纠偏】写景艺术是个笼统的概念,许多同学受知识储备所限,对艺术手法的探究只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简单梳理几个意象,再拼凑一些大而无当的术语。这样,得分当然不高。就这首诗歌而言,可从描写和抒情两个角度分析幽美的环境是怎样描绘出来的,闲适的心情又是如何抒发的,在“知其然”的前提下,要尽量答出“知其所以然”。这样,探究才能深入。

【答案要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提分要点】除了可以参考上文“比较”中的“提分要点”来确定探究点外,还需要考生在鉴赏诗歌时积累知识,修炼内功,提升概括、分析、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表达技巧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The Expression of British Humor in Downton Abbey
职业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探析
感悟平淡中生命的精彩
科普辅导员的言语沟通艺术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