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先导的语文教学设计范式
2016-03-31刘飞
刘飞
摘 要:依照传统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什么”和“怎样教”,而经常忽略“为什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基于评价先导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整合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于一体,解决教学无序的状态,而且有利于通过实时的评价来动态观照目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来抹平两者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实现与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评价先导;学习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往往是根据学情、教材编者意图以及课程标准相关规定来设定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并依此运用相关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环节,最后可能会进行教学反思与评价。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什么”和“怎样教”,而经常忽略“为什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最后的教学反思(也是一种评价)与评价环节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直接将之省略,即使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列有此项,也往往是为了追求纸质教学设计形式的完整,并没有将之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此种“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病,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了一种“逆向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可细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二步,“制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第三步,“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1]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将评价置于教学之后的设计范式,主要是为了“要求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得预期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教学与学习行为之间实现有机的关联,这也正是逆向设计要实现的目的”[2]25。无疑,这种教学设计范式不仅有利于整合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于一体,解决教学无序的状态,而且有利于通过实时的评价来动态观照目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来抹平两者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实现与达成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设计评价方式并确保其与目标实现的一致?如何基于学习目标与实时评价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如何确认这些教学活动已经实现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程度?笔者下文主要将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一、目标表述与评价方式的联动一致
在设计评价方式并确保其与目标实现的一致前,需要先确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恰当、合理与正确。对一种特定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第一性的、首要的。那么如何进行目标设计并保证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可行性?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用来规范语文教材编写、进行语文教学及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性、指导性文件,因此设计教学目标应基于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以高中必修古诗文教学来说,如若想确认其中名篇《赤壁赋》的教学目标进而将之合理表述出来,定然众口不一,一百个教师可能会设置出一百种教学目标。但若基于课程标准来设计的话,无疑会相对统一些。通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关于古诗文教学使用的“了解、理解、读懂、了解并梳理、诵读、背诵”等动词及其后所带的内容标准,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该学习内容的学习特征、指向以及方法等,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目标的设定与表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无序状态,消减课程标准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
在教学目标设定恰当、合理且有所保证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关心“教什么”和“如何教”或“怎样教”的问题,对“教得怎么样”即实时评价较为漠视。“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教学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评价质量与上课的质量一样,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3],故若将评价蕴含于常态化课程与教学中,那么无疑有助于学生学习质效、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改善。此外,“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就应是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4],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可以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手段,考量相应的评价时机外,还需要关注对生成性目标的评价与设计。然而,评价不是一味追求与目标一致,而是通过实时评价有效地起到调控和完善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的作用。但无论是目标设定,还是动态的评价观照,都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课堂把握力、先进的课程理念与充分的教育智慧。
二、基于目标和评价的语文教学设计
在学习目标以及相应评价都设计好之后,我们就需要基于目标与评价来设计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了。在设计前我们理应考虑如下问题: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有何依据?如何安排这些活动才能更好地保证“目标—评价—学习活动”这一动态过程有效地进行下去?基于目标和评价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可行,有无实施条件?等等。下面笔者以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赤壁赋》的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一)解析课标,设定目标
如前所述,基于目标和评价的语文教学设计,首先应确定教学目标,传统教学设计亦如此。“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当然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5]然而,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学段目标抑或是内容目标等并不直接等同于教学目标——其设定还要依据特定的教材、文本和学情。因而若想正确合宜地设定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对所用教材进行系统研究,对教材中的“这篇课文”进行具体解读,对所任教班级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只有深入钻研上述内容后才能设定与表述教学目标。
《赤壁赋》所在单元主题为“山水神韵”,该单元后两篇课文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该册教材的“编者寄语”有言:“这册课文……编选了一系列文质兼美的文本……在这里,我们可以徜徉于山水之间,聆听文学大师们的心语,感受他们丰富而深邃的哲思……品读形形色色的人生……通过这册课本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文学类文本的鉴赏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等写景抒情的经典古文。但《赤壁赋》所抒发的情比较复杂:“先是淡淡的喜而悲,然后由悲转向豁达超脱的喜,一波三折,不断变化。”[6]可见,《赤壁赋》除了具有写景古文的一些共性外,还有其独特之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所以发现并解读出独属于“这一篇”的意蕴是考量目标设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标准》就古代诗文教学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与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古代诗文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等等。据此,笔者将《赤壁赋》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梳理与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2)通过诵读欣赏苏子笔下的赤壁美景,把握其情感变化,体悟其人生感悟。
(二)针对目标,设计评价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了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或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或能做什么,而如何证明这些目标正被或已经达成就需要靠实时有效的评价来佐证了。有学者指出:“评价与教学同是‘寻求目标的教育活动之车的两个轮子,学习评价绝不是‘考试+评分。当我们从教育目标与教学的有机关联之中来把握的时候,学习评价就被赋予了‘教育功能。”[7]也正如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所言:“任何课堂教学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如何评价能够在课堂层面得到良好的运用,那么学习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2]118然而一节课中如何安排、确定评价内容进而找准时机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这些不得不慎重考虑,以免造成评价流于形式。
目标是评价的透视点,所以基于前文对《赤壁赋》教学目标的设计,评价的内容指向首先应考虑两个目标内容(借助工具书理解与梳理文中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通过诵读欣赏苏子笔下的赤壁美景,把握其情感变化,体悟其人生感悟),再根据教学流程将之细化为易于操作、具体的评价内容,从而增加评价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我们先来看学习目标一: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梳理与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从目标表述来看,此目标不仅告诉我们学生完成此项学习任务的方式途径(借助相关工具书),而且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即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重点字词(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还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即能够了解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以及正确理解与梳理好相关文言知识点。再来看学习目标二:通过诵读欣赏苏子笔下的赤壁美景,把握其情感变化,体悟其人生感悟。如果说第一个目标侧重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话,那么此目标更多指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二者都蕴于“过程与方法”中。通过观察可清晰了解到实现此学习目标的方法为诵读,学习的内容主要涉及文中的美景描写、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抒发的人生感悟。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将评价内容和方式确定如下:
(1)学生是否利用相关工具书以及借助工具书的效果如何?主要采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评价方式。
(2)学生是否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以及积累情况如何?对这些积累的字词和特殊句式是否完全理解,不理解的有没有标注出?主要采取学生互查积累本、教师设问的评价方式,设问形式可以是填空题或选择题等。
(3)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课前是否已经熟读课文?断句是否正确?此评价任务可采取诊断性评价方式,如设置相关填空题呈现于课件中,也可以采用请个别学生试读、教师点评纠正、学生再次表现性诵读的评价方式。
(4)文中描写了哪些美景?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并进行赏析。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进行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总结概括。
(5)从文中哪些字词或句子可看出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进行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总结概括。
(6)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慨与人生态度?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领会与赏析。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进行点拨,然后再让学生总结概括。
(7)学生带着感情与理解齐诵全文。教师通过学生的情感变化与诵读表现判定学习效果。
(三)基于两者,组织教学
在确定好学习目标、设计好相应评价后,就需要具体组织与设计教学活动。为了更为直观地体现“目标—评价—教学”一体化的设计,下面笔者采用表格的形式(如表1所示)来呈现《赤壁赋》的教学流程。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也没有适用一切的教学模式,所以表1所示也只是预先的教学设计、潜在的教学布置,具体到课堂教学现场,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状态以及现场生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改善。
三、余论
此种教学设计范式的益处无须赘言,但其也有局限性,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如《标准》是否完美以及教师对《标准》能否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纠正的文本,学生是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个体,教材也不是既定的、拿来就能使用的文本,因此教师必须以开放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标准、看待学生、看待教材。此外,教师对课程标准存在“集体无意识”的现象,即使重视课程标准也未必具备正确解读的方法与能力,同时教师是否具备对动态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也是个问题。最后,基于目标与评价的教学活动设计耗时耗力,本就不堪重负的教师未必有时间和精力去尝试。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去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威金斯,麦克泰.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3.
[2]李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崔允漷.教师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习上课[J].基础教育课程,2008(11):55.
[4]吴明烈.组织学习与学习型学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2.
[5]梁靖云,吕素巧.教学目标设计初探——如何理解、设定与表述三维目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52.
[6]颜碧伟.赏景品情悟人生——《赤壁赋》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9(2):29.
[7]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