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立安徽大学首次招考命题教师研究
2016-03-30李晓
李晓
摘要:1950年8月,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安徽大学举行新中国首次自主招生考试。在朱清华、宗志黄、敖世英和吴遁生等四位教授的商讨下,最终确定“国文”考试的试题。从四位教授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命题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真正懂得教育规律。
关键词:国立安徽大学;新中国;“国文”试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88-02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学新生招考几乎由高校命题,具有自主性;考试和招生范围由所在区的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统一划定,具有区域性。然而,作为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肇始,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学界对此研究的数量和内容有限,是高考制度研究的薄弱点。根据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资料,1950年8月,国立安徽大学面向整个安徽省和江苏省北部地区推行自主招生考试。通过报纸的宣传,在芜湖、安庆、合肥和扬州四地设立考点,实施自主招生考试,这次招考“为国为皖选拔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
一、国立安徽大学真面目
国立安徽大学在哪里?每当探讨这个问题时,很多人会陷入错觉。从常识上看,合肥的“安徽大学”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难道有误?但是,在大量的档案原件和图书资料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第一,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一脉相承,1954年“分家”——芜湖的安徽师范学院和合肥的安徽农学院。第二,1958年,芜湖的安徽师范学院协助合肥大学——合肥市安徽大学的前身的建设。国立安徽大学历史悠久,源于1928年;国立安徽大学才人辈出,倾力服务社会建设;国立安徽大学名誉远扬,就1948年的全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国立大学一共有31所,国立安徽大学排第13名”。安庆解放之后,国立安徽大学由于社会局势动荡,恰逢天降洪水,临江大堤溃决,师生迫切要求恢复教学秩序。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更好地服务人民,1949年底,国立安徽大学从安庆迁往芜湖,与赭麓的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合并,成为国立安徽大学。学校原有的师生、图书、档案、仪器和设备悉数转移赭麓。
二、命题教师的简介
当时,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社会秩序逐步恢复,不少有识之士对大学招考的呼声不断。这种呼声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恰如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说:“凡存在的,也就是说,凡像呼声这样事实上存在的,必然是现成的”。自主招生考试的试题中,“国文”是必考科目,该科考试试题以作文定高下,分正取生和备取生。据档案记载,这种命题由朱清华先生、宗志黄先生、敖世英先生和吴遁生先生等四人从几个方案中选出,并制定了相应的评分细则。
1.朱清华教授。朱清华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文艺系系主任兼中文组主任,他生于1883年安徽颍州府,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通过乡试考中秀才,被乡邻称为“神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学习,和张君劢关系极佳;张君劢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是中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06年,他进入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这个学校后改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9—1912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奖学金,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因他一心牵挂祖国和家乡的发展,于1913年底回国,一直到1926年,他以卓越的才识成为北洋政府顾问,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期间,他在1914年担任北京国民大学董事会董事兼教员;1916—1917年,他成为北京蒙藏学堂教员;1923年,他返回安徽省,担任安徽财政厅厅长;1924年再次回到了北京,被聘为中国华北民国河北学院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后升为副校长;1928年,他为北平市筹备自治委员会委员长;1934年,他接替江天泽担任“私立北平民国学院”的校长;1938年,他充任振经委员会特聘委员,并兼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历社系的讲座教授;1941—1949年,他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中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44年冬,中华民国教育部设立“久任教员奖金”,朱清华先生为第一批获得者。
2.宗志黄教授。宗志黄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文艺系中文组教授。1900年出生,江苏常熟人。1915年8月—1919年7月,他就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甲部预科,1922年转为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国文系,和台湾著名学者李敖的父亲——李鼎彝同班同学,为1926年的365名毕业生之一。毕业之后,宗志黄先生选择去北平交通大学铁路管理学院担任国文教员,同时兼任各校国文教员。1928年8月—1929年7月,兼任私立北平郁文学院国文教员;1929年8月—1931年7月,兼任北京平民学院国文教员;1930年8月—1932年7月,任北京辅仁大学国文教员;1932年8月—1935年7月,来到安徽,担任安徽省立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1935年后,任湖南省立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胜利后,来到芜湖,为安徽省立安徽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教元代戏剧和词曲。
3.敖士英教授。敖士英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文艺系中文组教授。1899年出生,江西清江人。他求学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这所中学历史悠久,前身是南昌府洪都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为洪都中学堂,以洪都书院的经费办学。这所学校入学门槛高,“所收学生概为秀才童生”。1925年7月,敖士英先生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因旧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国立北京大学校名变迁,敖士英先生最终取得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的学士毕业证。1929年,他和蔡尚思、商鸿逵等人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的研究员。1931—1933年,担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员,同时兼职多校教员:1931—1932年兼任河北省立河北大学教员;1932—1933年兼任私立中法大学教员;1933年8月—1936年7月,担任国立北京大学讲师;1936年8月—1938年春,被聘为国立山东大学教授,随着学校从山东青岛迁往安徽安庆,再由安徽安庆远迁四川万县,不久,学校停办。敖士英先生成为国立编译馆编纂,撰写了诸如《中国文学年表》(4册)、《中国文字原始》(36卷)、《中国文字音根研究》(1册)、《中国文字音变》(1册)、《群经通论》(16册)。1944年8月—1948年7月,敖士英先生被调入国立中央大学的文学院任教授,期间主持国立英士大学文学院校务。1948年秋,来到国立安徽大学,主讲文字学,侧重于文字考证,并完成《近代学术思想》一书,共4册。
4.吴遁生教授。吴遁生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文艺系中文组教授,1895年生,安徽怀宁人。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吴遁生先生考入芜湖的安徽公学,毕业后,在南洋路矿专门学校任教。1913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1916年夏回国,先后担任了《国民日报》、《民性报》和《明报》的总主编,因为批评时政,报纸先后遭到查封。1925年参军,先后讨伐吴佩孚和孙传芳。1928—1930年暂留安徽安庆,任省立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1930年9月—1933年6月,任省立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1933—1937年,为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著,他的《温庭筠诗选注》、《唐诗选注》、《宋词选注》、《清诗选注》,都在这一时期出版。抗日战争期间,他避难湘黔,于1943年回安徽,任安徽省立安徽学院文学院教授,在校负责行政,讲授“中国文学史”。
三、命题教师特点
1950年8月“国文”的招考试题为“怎样做一个新中国的学生”。这篇作文从侧面反映出命题教师对语文和时事的把握程度。通过对命题教师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有热爱教育事业和懂得教育规律的特点。
1.热爱教育事业。国家兴衰,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兴衰,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良好素质怎么才能形成呢?笔者认为,教师的素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环境的影响,教师在特定的社会中,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打交道,自然受到环境制约;二是来自于内心的修养,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教师的内心世界应静若处子,而不随波逐流,应安之若素,而不随意变换。命题教师富有爱心,是对工作负责的前提,也是出好题目、干好教育的关键。
2.懂得教育规律。教育事业是客观的,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在新中国的社会转型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规律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包括了教育事业必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必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的广泛实施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教育的意义重大,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等等。这些规律在命题中得到体现,考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选拔人才,选拔的体制和机制不能肆意妄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教育规律——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上,也要使得人才能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德玉,许露.新中国安徽省首次招考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许露,孙德玉.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心理学教育溯源[J].皖西学院学报,2014,(5).
[3]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16.
[4]伍俶,等.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M].上海:开明书店,1934:209.
[5]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档案资料[Z].“1950年国立安徽大学招考试题(国文)”全宗.全15件 编号:1950—JX—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