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日中同声传译的预测能力
2016-03-30李敏
李敏
摘要:同声传译常见于国际会议或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中,它要求翻译者不仅具有较强的双语翻译能力,而且还要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同传中的预测能力指的是讲话者在讲话进行时或者将要完成讲话时,口译者不但能够大致清楚讲话者所讲的话,而且能够结合当时说话人的背景和环境并对下文将要讲的内容进行预测,最后再通过同声传译,在讲话者结束讲话的同时或者几乎同时,将谈话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完整的翻译成目的语并表达给听众。本文将简要概述预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提升日中同声传译的预测能力措施。
关键词:同声传译;日中同传;预测;提高预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93-02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简称“同传”,是在讲话者讲话的同时或者几乎同时,将讲话者所讲的内容快速的翻译成目的语言并传达给听众的一种翻译方式。同声传译被学者比作翻译学中的“金字塔尖”,这足以看出同声传译的难度以及学好同声传译的重要性。
日语和汉语存在着较大的语序差别,日语的语序结构一般为主宾谓结构,而汉语的语序结构一般为主谓宾结构,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同声传译的难度,所以口译者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预测是人的一种本能,它只是出于人对未知事物的感受。而预测能力是口译者通过学习和训练,使自己对讲话者还没讲出的言语更清楚地把握,它是可以通过训练变得越来越强的一种能力。本文旨在研究预测能力在日中同声传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提高口译者的预测能力。
一、对预测能力的概述
1.吉尔的“关于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理论”。预测在同声传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了阐释并提高预测能力,吉尔提出了“关于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理论”。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是当今世界翻译领域中拥有很强影响力的一位学者,他所提出的“关于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理论”是当今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我们都知道,同声传译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特别是日中同声传译,其难度不只是体现在两种言语之间的转换,更体现在口译者必须同时完成多个任务——听、辨、理解、转化、表达。吉尔反复观察后得出结论,口译中除了语言功底、知识储备和口译技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认知资源”(intellectual resource)[1]。吉尔还认为,每位口译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他们需要在紧张的同声传译过程中把有限的“认知资源”分配到上面提到的多个任务。吉尔将这种“认知资源”称作“认知处理的容量”,进一步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负荷模型”假说。此处我们不详细介绍该假说的详细内容,我们只看吉尔的假说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汉语和日语固然有一些类似之处,可是从语系上来看这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体系。从文化上来看中国和日本虽然同属于亚洲文化圈,但是各自的文化也有非常大的不同。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只是体现在中日语言的特征不同、文化的积累不同、认知系统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等。但从语序上来看,汉语句子一般是主谓宾结构,而日语却是主宾谓结构,这就需要口译者应该非常纯熟的运用预测能力来使口译过程更加流畅。
2.同声传译中预测的分类。预测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语言内预测和语言外预测。语言内预测指的是总结语言的特点并进行的预测。在所有的语言中,词句都不是随机排列的,只是,不同的语言,其排列规律大不相同[1]。韩语和日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口译者必须掌握汉语和日语句子的一些固定模式和特点以便更好的进行两种语言的同声传译预测。这些固定的模式比如常用搭配等能预测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句子结构。口译者可以根据日语中一些常见的固定否定呼应关系来预测该句子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
教育のアクティビティと人間の成長は密接に钄畟の性質に関連し、したがって開発を通じて新しい教育メディアではありませんが、教育は長い急激な変化がすぐに発生してきました。
译:活动和教育人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财产的性质,因此无法通过开发一种新的教育传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快速变化已经立即产生。
同声传译的口译者可基于自己丰富的经验对演讲的未知内容进行预测。比如固定的致辞搭配:
***大連市長や友人を訪問する日本の代表団は、私は心から大連国際技術貿易会社が日本に駐在員事務所を開設しました祝福します。
如果口译者熟悉这种致辞的形式,听到发言者说的“开设”,就会预测出后面的谓语动词会是しました,从而及时的翻译出译文并保持了交流的流畅性。
译:***市长及来自大连的访日代表团的朋友,我衷心地祝贺大连国际贸易公司驻日本代表处开业。
二、同声传译的预测方法
1.背景图式法预测。“图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具体是指知识在人大脑里的储存的最小单位,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那他大脑里就有多少图式。
在日中同声传译过程中,图式起到的作用一般是归纳语义的结构。日中同声传译涉及到如何从日语向汉语变换的过程。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进行预测时,口译者要在大脑里建立很多个图式。比如关于发言者原话整体结构的框架和可能会出现的词汇。背景图式贯穿于口译者的整个同声传译过程,口译者一边进行语言转换,一边不断地在大脑中构建图式。
2.结构图式法预测。不同的演讲稿都有各自不同的行文结构。如在一个大型会议里,翻译员事先熟悉大会发言中一些基本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图示。一般发言者首先会对参加会议的人员表示感谢,之后进行发言,最后对与会客人再次表示感谢。基于这样结构图式的预测,口译者能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为同声传译员顺利开展口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内容图式法预测。内容图式指的是口译者对演讲稿的主题以及演讲稿涉及的内容的图式预测。举个例子,口译者若参加了大型的政府工作报告同声传译,他就需要事先对国家政策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了解,特别是要对国家的各项经济政治等政策相当的熟悉。有了这方面知识,口译者在心里就可以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进而进行更准确的预测。
三、提高日中同声传译预测能力的途径
1.提高中日语言能力。日中口译者应该掌握过硬的中日语言的基础。对于日中同声传译,口译者首先要具有的是扎实的汉语能力功底,要非常熟练地掌握汉语的语法、固定搭配、句子结构、谚语、诗词等。只有真正熟练掌握了这些母语的基本功,口译者才可能在日译汉的过程中,对演讲者的发言有相对正确的理解,才能对语言的逻辑有更好的感受,这是正确进行预测的前提条件。如仲伟合先生所说,一些日译汉同声传译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因为口译者的日语不好,而是自己的母语汉语并没有学会学通。同时,在日中同传中,口译者也必须对日语有着过硬地把握。只有日语的语言能力过硬,口译者才能在同传过程中灵活地使用词汇和表达方式。因此掌握良好的中日双语的基本功,对于翻译者来说是做好同传预测的重要前提。
2.翻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翻译之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直接影响了同传质量的好坏。对于如何做好准备工作,口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口译者应该熟悉会议的议题。会议的主题一般只有一个,口译者若想全面地理解会议的内容,就必须事先对会议的主题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好的方法是查阅相关文献。对于一些专业研讨性会议,会议的主题通常涉及到某一行业前沿的一些问题,此时口译者最好通过因特网或者学术期刊等途径来了解学科的最新前沿概况[2]。其次,要掌握必需的专业术语。如果会议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个时候口译者必须要进行提前查阅,必要时还应该向所涉及学科的专业人士咨询。此外,口译者还应该对该次会议中涉及到的与会者的姓名、头衔、履历等以及涉及到的地名等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增加同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最后,要了解演讲者的发言特点。除了了解会议的主题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之外,口译者还应该在进行同传之前了解将要进行演讲的演讲者的发言特点以及技巧,包括他的特殊语调、讲话的习惯、常用的肢体语言等。
3.同传过程中注意发言者的逻辑。在同声传译的过程中,翻译者若想做出正确的预测,必须很好的把握演讲者的发言逻辑。正如吉尔对预测所下的定义:预测不是对说话者词句的确切和大致预测,而是对说话者在特定的语篇和环境下的反应和说话方式的一种推断。在同传的过程中,翻译者不能只关注某一个词句,也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联系,把握发言内容的内在逻辑。只有把握好了语段的整体,口译员才能更好地理解演讲者的演讲意图,进而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
4.加强学习,积累百科知识。在日中同传中,口译者中日双语的功底是基础,不过翻译员已有的知识结构常常会起到重要作用[3]。翻译员的知识越广博,他在同声传译的过程中就越能随机应变,也就越能进行更准确的预测。翻译员平时应该随时准备好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闲暇时多读书,多看新闻,慢慢的翻译员的知识面就会越来越广,文化的修养也会越来越高,从而在之后的口译中就会更加熟练,更加运用自如。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吉尔“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进行研究,阐述了预测能力在日中同声传译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汉语和日语的比较以及预测能力的进一步阐释,让读者了解到增强口译者的预测能力,对于提高日中同传质量的重要性。随后本文介绍了基于背景图式在同声传译中进行预测的方法。最后,笔者通过自身同声传译的经验,提出了四种提高日中同声传译中预测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廉俊颖.图式理论与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技巧[J].科教文汇,2008,(10).
[2]高大川.浅谈译前准备对提高同声传译中预测能力的作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3,(9):21.
[3]钟伟合.同声传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