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环境问题下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2016-03-30谢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环境会计化工行业信息披露

谢冰

摘要:化工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工业领域,其行业内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于监督企业资源消耗,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为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选取了45家在沪市上市的化工行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在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其原因,最后对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

关键词:环境会计;化工行业;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97-02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500个大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WHO的空气质量标准。长期以来,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而没有将其对环境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纳入现行会计体系。为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法律法规,明确必须对化工等13类重污染的“双高”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环境核查、监控,上市公司特别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应向所有投资者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化工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力军,如何有效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是响应政府号召、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更是政府部门监管、企业持续发展和学者探索思考的重大公共问题。

一、样本资料

经百度搜索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境内上市的化工行业公司共计175家。剔除ST和*ST公司及2014年新上市的公司,笔者抽取45家在沪市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表1)。手工查阅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样本公司2014年度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

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披露内容片面,信息少且缺乏可比性。原国家环保总局第35号令《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十九条列明了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九个基本内容项目。66.7%的公司披露了“企业环境保护方针、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及成效”,也只是在董事会报告里笼统地进行了描述。仅有24.4%的公司报告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其他方面的内容披露程度更低,仅有两家披露了“企业年度资源消耗总量”。分析样本得出,绝大多数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的时候都是在董事会报告中的“企业存在风险”里提及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没有涉及关键的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保投资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而且,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单一,内容不全面,缺乏固定的模式和规范的格式。大多数企业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偏好来选择披露的环境信息,从而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环境信息缺乏可比性。另外还有22.2%的样本企业中的企业对环保信息只字未提。

2.披露的定量内容少,同时缺乏货币性信息。通过样本分析看,企业在选择披露定量的环境信息时主要集中在“政府环保补助”,48.9%的企业披露,“绿化费”、“排污费”等环保费有44.4%的企业披露,“环保在建工程”21.5%的企业选择披露等项目上。企业主要是以文字描述环境信息情况,且大多数是泛泛而谈,没有详细的可计量的数据分析。另外,对那些目前难以用历史成本计量并货币化的环境信息不做任何披露。

3.披露信息局限于传统财务会计之中。从样本企业来看,企业都将传统的财务会计用于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如将政府的环保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将排污费、绿化费计入管理费用,将环保设备计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这些会计处理都是在业务发生时作为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的传统常规处理,反映的都是历史的、静态的数据。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从这些信息中判断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能突出体现环境信息的重要性。

4.披露的信息缺乏鉴证和审核,可靠性差。目前在现行的审计制度下,没有强制性地对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也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鉴证和审核,同样本文提供的样本公司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鉴证和审核。上市公司为了树立和维护大企业形象则倾向于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而对其发生的环境负面信息很可能进行隐匿。因此,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不一定真实,可靠性难以保证。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善,披露无硬性规定。目前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已出台的有《环境保护法》、《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但缺乏像《企业会计准则》一样的技术指南,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企业在披露信息的时候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披露的内容上也是选择容易获取的信息,而信息披露更应该关注的定量的、预测性的信息选择不披露。而且披露的方式和形式各企业之间不统一,有的企业是在董事会报告里,有的企业是在会计报表附注或者社会责任报告里。

2.环境会计信息缺乏规范合理的审计程序。对于重污染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现阶段我国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以至于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呈多样性。另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年报的时候也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强制性审计,使得目前上司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3.信息使用者缺乏对环境会计披露的需求。从样本公司分析看,一些大型企业较为重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如澄星股份,有较为规范的信息披露,但绝大多数企业没有重视和较为规范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与信息使用者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低有关。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或债权人更关注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作为重要的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本应承担起监督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但较多地方企业作为当地政府的纳税大户,加之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唯GDP论”执政理念的作祟,所以政府部门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发挥监督、规范企业合法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政府责任。

四、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建议

1.健全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及准则。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必须以环保领域相关法规为基础,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必须与相关环保法规相适应。我国己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构成了我国环境会计的基础,但是相关环保法规的内容较为宏观,可操作性不强,急需在环保法规中增加环境会计的相关规定。同时,还应着手逐步建立监督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标准,使企业在执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律氛围。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标准和准绳,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对于规范和推广环境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财政部相继发布了38个具体的会计准则,可惜的是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专门的具体准则。在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时,要充分考虑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特殊性,在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制定重污染行业相关法规中制定具体措施。

2.实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制度化。目前现行相关准则只是针对上市公司拟上市发行股票和配股期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上市公司在没有强制性规定下,不可能自愿主动地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应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南,明确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内容和形式。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应该包括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的环境绩效、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会计政策与会计制度和公司的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系统。在披露形式上,货币和非货币形式有机结合,以货币形式为主,将每个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要素和非环境要素,采用货币形式计量。对于环保认证荣誉、环保计划措施等以文字进行描述的,文字表达要严谨、准确,使相关人员和公众对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和环保质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加大处罚力度,强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有22.2%的样本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是“零披露”,这源自于违规成本低,所以政府应当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处罚力度。另外应由注册会计师或政府审计机关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专项审计,这能充分起到强化监督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施审计时,审计范围应包括企业的环境资产信息、环境负债信息、环境成本费用支出信息、环境收益信息、环境绩效信息、环境质量状况信息、环境保护信息以及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信息,在审查时还应注意,披露的信息不仅仅包含强制性披露的信息,还应当包含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并审核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环境会计涵盖会计、生态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专业性很强,要通过在校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学科知识,更好地参与环境会计管理工作;同时,增加企业内环境技术员工与会计人员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途径。另外,强化企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更加重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自上而下地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从而实现环境会计信息真正的披露。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还要不断加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人员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在遇到对企业不利的重大环境会计事项时,应坚守职业操守,努力做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真实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丽波.化工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25).

[2]罗来军.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框架构建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朱金凤,赵红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统计分析[J].财会通讯,2008,15(4):69-70.

猜你喜欢

环境会计化工行业信息披露
抗疫情,石油和化工行业勇做贡献
2017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成绩单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化工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