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翻译的误区与策略

2016-03-30任迎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

福建茶叶 2016年9期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

任迎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

茶文化翻译的误区与策略

任迎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

新时期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成为常态,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茶文化的翻译便尤为重要,然而现今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茶名和茶的背景文化的翻译中出现的误区进行了阐述,并在翻译指导方法、翻译具体方法和翻译术语的统一等问题上提出了相关策略.

茶文化;翻译误区;翻译策略

随着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自己的魅力,而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舞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的广泛传播除了对文化本身有质的要求外,翻译在这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茶文化翻译之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 茶文化翻译中出现的误区

1.1茶名翻译的问题

对于茶文化的翻译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茶名的翻译。名称总是人们区分类似事物并获取相关信息的关键,就像陌生人见面首先要互道姓名一样。而茶名除了区别茶的种类,由于中国丰富优美的语言,一定程度上也浓缩体现了茶的文化内涵。可是在进行翻译时这种丰富的内涵却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障碍,鉴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多数茶名很难找到对应的外来词汇导致茶名的翻译创造性很强,加之翻译人员个人水平和见解的差距,茶名翻译良莠不齐。

茶的命名手法有很多,或是以比喻手法命名形象生动的体现茶的形色味,如“六安瓜片”便因其型如瓜子而得名;或是借产地命名,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等;又或是借典故传说命名,如“铁观音”这个名字就来自于一个传说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个老茶农叫魏荫,笃行佛教,受观音托梦在溪涧旁的石缝中发现了一种茶树,其色乌沉似铁,然其叶肥厚质佳,便名之为“铁观音”。至于借茶色命名或用夸张手法等种种便不加多说了。总而言之,茶名从其名便可以衍生出关于味道,产地,传奇故事等的遐想,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中国茶名的独到精妙之处,但是也给茶名的翻译添加了难度。

首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差可以谬之千里,茶名也是如此。比如闻名遐迩的潮汕功夫茶,功夫二字由于李小龙的横空出世而为外国津津乐道,而英语并没有相应的词汇与之对应便直接音译过来变成kongfu,功夫茶自然也有了相应的翻译kongfu tea,这个翻译无可厚非。但除了功夫茶外还有一种叫工夫茶的茶名,虽然二者音形都很像却是两种含义。工夫顾名思义是费工夫的意思,指茶的制作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现今一些闽南红茶便称为工夫茶而功夫则偏重于茶的冲泡技巧,与茶名无关。这在翻译时需要另一个词语进行替代,以前有用congou来指代工夫茶,是沿海地区的一种方言的音译,但现今翻译者较少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区分,多用kongfu tea来统称这两种名称,不利于茶名翻译的精细化造成含义模糊。其次,茶名内涵丰富多样并不只是单纯表面上的字义,要挖掘出里面的内涵进行翻译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茶的特点和魅力,可有些翻译者对其并没有深入了解便根据自己主观想法进行翻译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比如肉桂这一武夷名枞,单凭表面的意思很容易以为其形似肉桂而直接译为cinnamon tea,然而这给人的印象却是泡着肉桂的茶,两者千差万别,肉桂是以其有桂香而得名,因此此处采用意译更为妥当。最后,茶名翻译还存在着严重的一词多译的现象,没有权威的翻译被大家认可从而统一,造成海外读者的阅读困难,需要记忆和理解的词语增多,这显然不利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单是“碧螺春”一种茶便有biluochun;green spiral;a special brand of tea等多种译法,可能会让许多对茶文化有兴趣的人望而却步。

1.2关于茶的背景文化的翻译存在的问题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古典文化历来与文人雅士的生活志趣脱不了干系,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唯独茶被赋予了高深的意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层次,不仅有着茶禅和茶道之类的哲学高度,更是有着经典著作进行详细的叙述,可谓风光无二。文化来源于生活,对于茶文化的翻译自然少不了对茶在人们生活的地位和影响的描述,而这些描述总是由文人志士书就的并且多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出现,这便引起了关于茶的背景文化的翻译问题。众所周知,古典文学的翻译向来是最难的,由于中国字词的表意能力强大,且中国诗词讲究重意境,而意境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过程中总会顾此失彼。比如对《红楼梦》中妙玉说茶的这一段经典话语的翻译,原文是: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倍便是饮牛饮骡了’,常见的翻译为:first cup to taste,second to quench a fool’s thirst,third to water an ox or donkey.这是直译的翻译手法,乍一看仿佛意思都翻译到了,然而第三部分water却译得不恰当,读者容易理解成给牛或骡浇水,这显然与原意有出入。更不论说陆游的名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清窗细乳细分茶’了,翻译起来简直困难重重。这是茶的背景文化翻译中出现的一个问题,然而还有另一个翻译的误区需要引起重视,那便是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翻译。文化总是体现着某种社会所推崇的价值思想,就像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一样,茶文化也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茶禅便是佛教对茶文化的提炼总结,古时和尚总是与茶分不开,或许因为茶具有醒神效果可以使他们在坐禅的时候不至于因瞌睡而走火入魔,茶常伴随其左右,久而久之禅师们也就对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见解,天皇道悟禅师曾说过:“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既是放旷,又是凡心,体现了品茶所需要的心境,这对理解中国茶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然现今的茶文化翻译总是偏重茶的品种和冲泡技巧等硬性知识而对位于其背后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所欠缺,可没有思想茶文化是不完整的,人们不能真正的领悟茶的乐趣和意境。剖开这一层,茶也就只是一种口感较好利于消化的饮品而已,这与目前流行的可乐雪碧之流又有何不同呢?

2 茶文化翻译的策略

2.1采用以对等论为主的翻译指导方法

对等论是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其主要内容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这种翻译方式对于中国茶文化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相对于目的论的过于强调目标受众,对等论对原文的意思能够更好地保留和传达。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巨大,让海外读者能充分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内涵颇有难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过于迁就读者的知识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从而对原文进行大量修改,茶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相连,将其转化为读者的知识面理解的东西势必要对古典文化内容进行删减,缺失了这部分内容茶文化可以说虚有其表,所以我们认为采取对等论的指导方法来进行翻译更好。对等论可以在被翻译语与翻译语之间找到平衡,有利于茶文化的正确全面传播,增加其的吸引力,避免在传播过程中翻译者的个人发挥过大而造成的意思缺失和歪曲。

2.2增加对茶文化的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茶文化内涵丰富,光是茶名的命名方式就多种多样,其含义自然也有所不同,看上去相似的名字意思却千差万别。并且不能对其随意揣测,有同名之物的也不能偷懒就采用同名事物的翻译,不然容易造成读者的理解误差。这要求翻译者对茶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不局限于字面的意思,而是看到字后的故事和深层含义,对古诗词来说甚至还要思考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含义,这就需要综合各种具体翻译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灵活运用。比如以形、色、采摘时节等直接表达茶的某种特性的茶名采取直译的方法更好,这些限定词汇在英语中多有对应的词语并且含义直接没有太多的寓意,不需要翻译者进行自我创造,像雨前茶以采摘时节命名可译为pre-grain rain tea,若还是难以为读者理解还可适当的添加注释。再如以人名、产地、传说等命名的茶则需要进行音译,中国人名地名复杂多样并且在英语中多无对应词汇,进行意译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还会失去原本词语的庄重性,并且传说类的名称其由来故事较长不能很好地进行概括,此时音译最能保留原来的语意且较为简洁,像liuan tea,tieguanyin tea便是音译的好例子。其次,在了解名称的内涵后并可以将内涵翻译出来的采用意译的方式更直观贴切也易于接受,比如绿华这个名称,华字不能在英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然而我们经过文学的学习知道华经常表示花草植物的繁盛,含有美好的意思,古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英语中bud正巧有着蓓蕾,萌芽等意思,也是形容植物生长的较美丽的词汇,于是翻译成green buds便显得较为准确。这就考验了翻译人员的文化功底,对茶文化乃至中国古文化的知识在有着涉猎进行翻译时会事半功倍。最后要提到的是对茶文化的翻译还要注意某些约定俗成的词语,比如红茶在英语中早有对应的词语black tea,尽管不近准确但仍然要使用这个词汇而不能自己创造成red tea。

2.3翻译术语的统一

对待茶文化的翻译面临着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翻译术语的不一致,这在读者理解学习时会产生较大障碍。翻译人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而是采取个人的想法偏好,在意译、音译、直译方法中选取自己所偏爱的,没有注意翻译的准确性,随意发挥,甚至出现a special brand of tea这种没有表现出一点茶种特性并且与原文意思完全无关的翻译。这样显然是有悖于茶文化翻译的初衷的,翻译茶文化是为了茶文化能在世界更好地传播,福泽广大海外茶文化的爱好者,让他们能感受到中国经典茶文化思想的洗礼,由此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茶文化、发扬茶文化并且在新时期丰富创造茶文化。翻译术语的良莠不齐却给茶文化的内容打了折扣,不能在翻译中突出茶文化的特点,为了翻译而翻译流俗于粗浅的含义区分,为此统一翻译术语显得尤为重要,而经过人民在文化传播中的自然选择来淘汰不恰当的翻译历时过长,所以在众多翻译术语中进行择优再进行推广运用势在必行。

结论: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享誉国内外,获得了高度认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也易于人们接受,但茶文化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却拖拽了其走向世界的脚步,本文对其误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翻译策略指导,希望能为茶文化的更好翻译献出一份力。茶文化能够走向世界也为其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条大道,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1.

[2]袁媛,姜欣,姜怡.图式理论观照下的茶文化翻译——《续茶经》个案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0(10):64-66.

[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1-54

[4]李丹,巢劲云.茶艺翻译的文化图式建构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 2011(10):108-11.

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莫言小说英译本的“摄入性改写”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4CX04003B

任迎春(1976-),女,山东东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茶文化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