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对太极武术的影响
2016-03-30朱志锋南京医科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1166
朱志锋(南京医科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 211166)
茶道对太极武术的影响
朱志锋
(南京医科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 211166)
中国茶道作为武术生活的典范代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元素与文化内涵于其中,尤其是与太极有着颇深的渊源关系。本文以太极武术和中国茶道基础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运用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对比和分析,针对中国茶道对太极武术的影响从“气韵”两个审美范畴进行了论述。
中国茶道;太极武术;影响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经过长时间发展,这一文化已经凝聚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茶文化本身,还是通过茶文化所透露出的内涵和价值,都是我们民族财富的精髓和内核。因此,探索对这一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发展,不仅是对茶文化价值的肯定,同时更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因此,深化茶文化的价值认识,将茶文化与太极武术体系化结合,开展素养教学极为重要。而将这两者有效结合,也必然是有效开展太极武术的必然思路。
1 当前武术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理念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引导
在多数武术教学活动中,重教学,轻实践,重成绩,忽略学生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整个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受成绩导向论影响,多数教师和学生更重视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对体育素养培养存在认知偏差。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上,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和注意力,以至于整个武术教学活动较为固化。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全面的体育修养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衡量标准。同时,校方也未能全面、有效引导学生养成积极锻炼、健康成长的良好习惯。可以说,在进行武术教学倡导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破除”片面、陈旧的武术教学、学习理念。
1.2教学方法滞后,忽略与各种优秀文化等充分融合
结合武术教学培养学生,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相应思维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体育素养。在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予以开展,学生体育修养的形成,也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氛围,但目前武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较为单一,未能将各种优秀文化与武术教学有效结合,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计划都与综合素养培养存在差距,其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也没有融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要素。此外,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基本忽视了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要求。整个教学活动趣味性不足,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 茶道在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中国茶道是一种产自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同时也与现阶段提出的体育文化教育理念密切相关。体育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上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体育文化教育有关方面的资料,但是至今为止对体育文化教育的概念都没有明确的定位。具体来说,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养成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使身心保持健康。在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体育文化教育的概念给予了界定,如贾庆山等人在《学生体育文化教育》教材中对体育文化教育定义为:通过有组织、有结构、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维持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减少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元素,防止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人们对体育文化教育的理解,使他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哪些生活习惯是会危害身体健康的,并能够正确的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1、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个体和群体维持身体和心理健康;2、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个人的自我素质修养,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3、增强自身的体育文化教育理念,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本文认为体育文化教育是通过社会组织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当中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强壮的体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质量。也可以锻炼人们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3 茶道对太极武术的影响
中国哲学认为,“气”是宇宙构成的基础物质,宇宙万物统一于“气”,所以,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由“气”的变化所决定的,宇宙万物发生、运动、变化的根源即是“气”的发生、运动与变化。“这种气一元论的思想从另一角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气”被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与生命。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体现为“气”。《辞海》中“气韵”一词最先用于评价人的风度和气质,于中国茶道而言它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武术形象展现的生命韵律、气势意蕴和美感力量,这是意象的含义;二是指体态运动之初的呼吸和体态韵律的相合,这是物象的含义。
3.1生命节奏之“气韵”对太极“气韵”的承袭
中国哲学对构成宇宙基础物质的再认识集中体现为“气”,其也长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比如在中国的文字中,气就组成了丰富的词汇,有气势、气魄、气场、气机、底气、风气、朝气、运气等。同时,“气”也对中国茶道有着深远的影响,即对“气韵”的影响。这也是中国茶道与西方武术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气”先于“韵”,“气”是“韵”发生的基础,所以中国茶道的“韵”具有物象的意味,它是人生命灵性的物象化的呈现。中国茶道中的“韵”是指武术本身的风格特征和节奏韵律,同时,它也指舞者在体态动作下对情感意志的表达。
中国茶道的动律与宇宙运动的动律是相吻合的。宇宙的运动表示了“气”的运动与变化,在相分相合的变化过程中,形成了本体生命的节奏。所以,宇宙之道蕴含在以本体生命节奏进行运动的变化过程中。在中国茶道中,本体的生命节奏就是武术节奏本身,所以其不仅蕴含着宇宙之道,也体现着中国茶道本身的生命活力与韵律。总而言之,就宇宙之道而言,“韵”就是宇宙运动的本体生命节奏;就中国茶道而言,“韵”则是其本身的生命活力与韵律。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有其自身的本体之“韵”,而这个“韵”可以直接映射到中国茶道之“韵”。
中国茶道表演是二度再创作,其体态动作具有物象属性,是外向呈现,但它的“和”的表演要求形与神的合二为一,这是对于外向呈现和内在体验相互统一作用的最终结果,即气韵。董其昌有云:“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这里讲的是绘画艺术,但与中国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气韵”的不可学是指“气韵”是人的自然天资,“气韵”的可学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可以增强学识、陶冶性情、洗涤杂念,从而让不可学的人的精神得以超脱世俗,进而生发气韵。所以,“气韵”是对生命的映射,是对自然的感悟,是对宇宙的思考,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气韵”才能正真透出生命的灵性。
3.2呼吸形态之“气韵”对太极“气韵”的承袭
“天地间只是一气、只是一个呼吸。呼是阳,吸是阴。”中国茶道的呼吸有着鲜明的民族意味和严谨的支配思想,“‘心一想,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这个口诀,是一个身段起始动作的规律……心比腰快,在心里象的时候,腰还没见劲。”
这里的“心”即意念,这说明意念是体态动作起始,先行于气,更先行于体态动作,对于戏曲身段有这样的一句谚语:“气沉丹田”,丹田就是腰的位置,“归于腰”即气的发生与流动从腰开始,丹田之气继续“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这说明丹田之气并没有马上外放,而是在外放之前行于肋、肩、臂使其成象。这样的一个气的发生流动的过程“主要是为了避免‘发冷劲’和单纯的‘耍胳膊’。”也就是没有做到气由心生,意在先、行随后及气流成象,而要做到这些的关键就在于气要受意念的支配。
中国茶道的呼吸讲究通过流动的“气”制约体态动作的发展,即以气制动。这也体现了“天地间一气”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性在中国茶道的运动过程中表现为气息的循环交替,即呼与吸,一呼一吸平衡稳定、相容交错,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刻画着武术形象、体现着形态动势、宣泄着情感意志。气的呼入和呼出具有繁杂的规律,不论是鼻呼入鼻呼出还是鼻呼入口呼出,呼吸频率上不论长呼长吸、短呼短吸、长呼短吸、短呼长吸或者断断续续的呼吸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形造成影响,而形的变化便会呈现出情感意志出现变化。如果增强呼吸的力度和强度,还会促成膝关节的屈伸,表现为上下沉浮、重心交移,从而推动步伐的发生。
气存在于呼入与呼出的过程中,同一武术动作给予其不同的气,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体态动作。《京剧艺术表演杂谈》是由钱宝森口述的著作,其中这样讲到:“要打算让身段使出来好看,出去脚底下要‘活’,还必须懂得‘气口’。……身体的‘气口’怎么运用呢?就是一‘长’,一‘松’。所谓一‘长’,就是身体往上伸,在伸的时候要吸气;所谓一‘松’,就是身子往下沉,在沉的时候要出气。一长一松,松完再长,循环运用。”松即呼气,长即吸气,松与长构成了呼吸在体态动作上的物象表现。中国茶道的呼吸不仅仅只表现为长短和频率,还有动静、刚柔、缓急等,其中都包含这本体生命的意味。中国茶道的呼吸在运动过程中意、气、力、形的高度统一,即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形与意合,同时这也是太极所强调的呼吸的意蕴。
4 结语
茶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典范,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念,通过在太极武术中体系化开展茶道文化的传播,让人们了解茶文化的内容,不仅能对人们思维观和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更是培养人们形成全面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本文以“气韵”在中国茶道中的两个含义作为根本出发点论述中国茶道的“气韵”对太极的承袭,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命节奏之“气韵”对太极“气韵”的承袭;第二,呼吸形态之“气韵”对太极“气韵”的承袭。
[1]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7.
[2]向开明.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6:12.
[3]王炬.太极意象法,载《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陕西人品美术出版社,1991:737
[4]邓惠.中国武术对体育礼仪演变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3-44.
朱志锋(197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