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熏陶下的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6-03-30董乐意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董乐意(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4)
茶文化熏陶下的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董乐意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 473004)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陶艺的发展亦是历尽岁月的洗礼,从而演变成今天精湛的艺术。茶文化与陶艺相融合的鼎盛时期是从唐代开始,人们开始崇尚用陶瓷茶具饮茶。今天的中国已然是全球闻名的陶瓷大国,关于陶艺教学亦在许多高校中陆续开展。如何使学生可以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保持独立的思维状态,设计出好的作品是陶艺教学的关键,也是各位教师的使命。本文主要就茶文化对陶艺教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针对陶艺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
茶文化;陶艺;教学改革
作为世界著名的陶瓷大国,中国的陶艺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一样,散发着夺目的光彩。陶艺是水与火的结合体,早在新石器时代,陶艺就有了基本雏形,所以比我们所知晓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还要久远。陶艺与茶文化的结合绝非偶然。在中国,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饮品,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由此便逐渐产生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涉猎广泛,因为有了茶文化,才会有关于茶的各种讲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关于茶的陶瓷茶具。
无论是从质地还是外形来讲,陶瓷茶具兼具美观和实用的特点。实用是陶瓷茶具的根本,美观是陶瓷茶具的艺术和文化体现。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陶艺,无一不彰显着陶瓷茶具厚重的质感,以及陶艺与茶文化的密切关系。当代陶艺作为一门课程,应如何融合茶文化进行教学改革,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促进高校陶艺课程教学的顺利改革。
1 茶文化与陶艺的关系
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天然黏土和一些矿物质,通过一定的加工后变成各种各样的陶瓷制品。中国的陶瓷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期的釉陶,就充分显示出陶艺的巨大魅力。到了唐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茶,关于茶文化与陶艺的结合,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入鼎盛阶段。在唐代,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煎茶和煮茶。关于陶艺,在陆羽的《茶经》中有明确的记载,他十分推崇越窑青瓷。这种瓷做成的茶具,备受社会人士的欢迎。在越窑青瓷中,有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珍品,是一种特殊的瓷器,表面光滑,釉色十足,有“千峰翠色”之美誉。由此引发的陶瓷茶具层出不穷,景德镇的陶瓷茶具也十分有名,其白瓷白如美玉。
到了宋朝,人们的饮茶方式又有了新的变化,将茶叶的末调为糊,加入热水,搅拌后形成糊状,这种饮茶的方式叫做点茶。后来又有了观茶等饮茶的方式。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宋朝人开始制作黑色茶具,釉色也变成了黑釉风格。于是,黑釉茶具开始大量生产。由于宋代的茶饼十分昂贵,因此到了明朝时,便把茶饼变成了价格低廉的散茶。自此,散茶开创了新的饮茶方式,于此相对应的黑釉也逐渐退出市场,再次被白瓷所替代。
到了清代,关于茶的分类已经接近现代,从明代流行的紫砂壶泡茶也延续到了清代,并成为康乾时期最为流行的茶具。紫砂壶十分适合泡散茶,既可以保留茶香,又具有丰富的铁含量,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且,清代时期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又迈进了新的领域。此外,盖碗也是清代茶文化中的一部分,寓意深刻,有天地人和之意。盖碗泡的茶十分清香宜人,也是饮茶的上好茶具。
时至今日,茶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茶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但陶瓷茶具的魅力依然不可抵挡,并成为所有茶具中最主要的一种。陶瓷茶具十分普遍,通过陶瓷茶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品味,还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和触觉。陶瓷茶具依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必备品,成为现代人们精神追求中极其重要的角色。
2 茶文化对陶艺课程教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对陶艺的影响
茶文化与陶艺的密切关系最突出的体现就是陶瓷茶具,这是饮茶和陶瓷艺术发生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融合,这其中既包含着实用性又饱含着审美需求。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都一直存在着饮茶需求,同时对于陶瓷的热爱也一刻未曾停止,不管是基于陶瓷的美观大方还是实用性,以及其与茶文化的相通,都使其与茶文化一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陶瓷茶具涉及到诸多民俗民风和文化,与哲学、美学等学科,其涉猎范围可谓博大。通过陶瓷茶具感受茶文化,通过茶文化彰显陶艺的精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文化与文化互融的必然,更可以体现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作为当代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日用品,陶瓷茶具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物质角度讲,用陶瓷茶具来泡茶,体现出其强大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比如著名的紫砂壶就是泡茶的主要工具,也备受人们喜爱。从精神角度讲,陶瓷茶具可以妆点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在陶艺中,应更多注入情感。
2.2陶艺课程教学中融入茶文化的必要性
将陶艺作为一门课程开展教学,是一种与当代艺术不断贴近的方式。由于当代陶艺教学多在高校中设置,因此其教学方式多为一位教师教授多名学生。这种方式与传统一对一的师傅与徒弟的传授模式大为不同,其多出了许多标准化的内容,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容易陷入机械化模式之中。学习陶艺,重在灵感,这种仅凭教师单纯灌输理论知识的途径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陶艺,也不容易诞生好的作品。陶艺教学往往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开展,尽管会有实践环节,可由于是集体传授,学生极易产生惰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作灵感容易遭到扼杀,制作出的瓷器往往千篇一律,带有较为严重的模仿痕迹。这是由于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缺乏创作的主题和灵魂,这样就会使思维放不开,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变这一局面的最好方式就是融入一个创作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最佳选择就是茶文化。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陶艺之间的关系。茶与人们的生活十分贴近,学生对于茶文化亦更容易理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陶瓷茶具的重要性。通过引入茶文化,修正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其逐渐打开思路。第二,使学生了解模仿与借鉴是两个概念。学生的陶瓷作品之所以会千篇一律,主要是思维过分跟随教师的节奏,这样制作出的作品必然缺乏特色,也就是模仿痕迹严重。如果教师挑出典型的陶瓷茶具为学生展示,并为学生讲解茶文化和陶艺的渊源,使学生逐渐了解陶瓷茶具的精髓,那么其创作的作品就会逐渐以借鉴的方式而具有初步审美的价值。第三,要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结合的火候。陶艺发展至今,其风格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过分追求传统却丧失了现代感,或者追求现代人的审美却丧失了传统风韵,这都是不可取的。多年不变的是人们对于茶的热爱,那么相应说追寻的瓷器风格,必会是茶文化与陶艺共同结合的集传统与现代一体的瓷器。第四,引导学生以独立的方式进行创作,借助茶文化的精髓学以致用,保持独立的思维方式,使陶艺与茶文化的结合更加顺理成章,却不失个人风格。
3 茶文化熏陶下的陶艺课程教学改进
3.1教师的知识结构需改进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体,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首先,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和陶艺的历史和相关专业知识,还要了解陶艺的生产方法和流程,并且需要熟练掌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陶艺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其次,学校要定期聘请更多陶艺界名流人士来到学校进行讲座或培训,使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陶艺博大精深,并深深为精湛的陶艺而自豪,从而更有信心学习陶艺,制作出更多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不拘一格的好作品。
3.2增加陶艺教学投入
陶艺是一门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学习艺术的成本是极高的,尤其陶艺,不仅要有丰富的材料,还要使学生掌握各种工艺,因此,学校要加大陶艺教学的力度,开设各种工作室和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多实践创作的场所。茶文化熏陶下的陶艺教学需要软硬件兼具,这样才能收获成效,尤其陶艺蕴含了丰富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够验证理论,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校在师资配备和实训基地上均要增加经费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3.3分层次教学
茶文化熏陶下的陶艺教学也会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爱好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制定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才能确保陶艺教学的顺利开展。有些学生喜欢手工艺和造型,有的学生喜欢装饰,有的学生喜欢研究更深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将学生分成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4 结束语
总之,茶文化熏陶下的陶艺教学课程是文化与艺术的高度融合,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在这一点上,还需要相关人士不断研究和探索,将茶文化中的精髓深度挖掘并加以创新运用,才能使中国的陶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陶艺教师在注重个人提升时,更应多考虑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许统桓.茶文化熏陶下的潮州朱泥壶 [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 (3):28.
[2]杨润.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96-197.
[3]邱玲,娄宇.陶艺课程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设计艺术研究,2011(2):121-125.
[4]杭东.茶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贵州茶叶,2011(3):12-13.
[5]邱玲.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62-64.
[6]郑剑.陶艺课程教学的整合再研究——以攀枝花学院陶艺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85-87.
[7]白雅力克.关于当前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艺术百家,2010(A01):384-385+383.
[8]黄盈.坭兴陶茶具——茶文化熏陶下的一枝独秀[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6):67-68.
董乐意(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