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论视角下茶叶类地标产品英译翻译研究
2016-03-30莫丽娅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莫丽娅(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指称论视角下茶叶类地标产品英译翻译研究
莫丽娅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地理标志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特定区域的特色产品的垄断性名称,可以带来丰厚的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茶叶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商品之一,对欧美乃至整个世界的消费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中国现有茶叶类地标产品英译现状,以指称理论为指导对已有英文译名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进行研究,指出国家语文机构及标准化机构应当加强经济领域的语言规划,最大限度地开放语言规划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标译名不规范和不准确的问题。
地理标志;语言规划;指称论;英译
地理标志概念诞生于欧洲,是欧洲农产品质量政策的主要支柱,对欧洲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特色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客观的附加值。地理标志的保护引起了欧美国家的重视,也激发了发展中国家的极大兴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在茶叶生产和贸易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如何让中国高品质的茶叶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帮助更多的茶区农民致富,规范准确的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名称英译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对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最早出现在1983年的《巴黎公约》,1994年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将地理标志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TRIPS Agreement第22条第I款中明确界定“地理标志”是“识别一商品来源于一成员领土或者该领土内一地区或地方的标记,该商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
在中国,对于地理标志保护采取商标法保护体系和专门法保护体系并行的“双轨制”。自200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通过以来,我国形成了从法律(《商标法》)、行政法规(《商标法实施条例》)和规章(《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三个层面的地标商标法保护体系。2005年5月,国家质监总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标志着我国地理标志专门法保护体系的确立。2007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007年12月,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使得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出现了工商总局、质监总局和农业部“三元”管理局面。
2 茶叶类地理标志英译现状调查
2.1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收集了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公布的201件茶叶类地标进行描述性归类和分析。选择茶叶类地标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茶叶的生产和利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和丝绸一起大量输出到欧美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如何让中国的优质茶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就应当重视茶叶类产品地理标志的英译,重视茶叶地标品牌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收集中国商标网发布的“中国地理标志”名称列表中茶叶类地标名称后,检索中国商标网下载商标图案,收集地标英译名称,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网站,查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地理标志的译名,完成数据收集。
2.2调查结果
茶叶类地标商标及英译数据收集完成后,本研究汇总了201个地理标志商标,在中国各省的分布情况为:福建45个,浙江30个,湖北18个,四川18个,安徽12个,湖南12个,贵州11个,江西10个,山东8个,云南7个,陕西7个,重庆6个,江苏5个,河南4个,广西4个,广东2个,台湾1个。
在已有的39个茶叶类地标英文译名中,地名译名不规范的有5个,商品名称译名错误或不准确的有6个,商品名称译名语体风格不当的有1个,译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明显欠缺。
3 地理标志商标英译对策分析
地理标志名称从构成来讲主要由“地名+商品名称”构成,因此英译中要从地名翻译的规范性和商品名称的准确性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做好地理标志英译。
3.1地名译名的规范性
1978年9月,国务院批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1982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文献工作中用罗马字母拼写有关中国词语的国际标准。
1977年测绘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是一本规范化的中国地名英译的重要工具书。1996年6月民政部发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对中国的汉语地名,蒙、维、藏语地名,以及港澳台地区地名的译写办法做出了具体规定。因此地理标志中地名要严格依照《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进行译写,做到地名译名规范,如:松溪绿茶,“SONG XI GREEN TEA”应当为“SONGXI GREEN TEA”,横县茉莉花茶“Jasmine tea of Heng Xian County”应当为“Hengxian Jasmine Tea”。
3.2商品名称译名的准确性
商品名称的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符号系统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命名,涉及到命名过程中的“名”和“实”,要准确翻译有较大难度。美国当代分析哲学家克里普克(S.A.Kirpke)提出了专名指称的“历史——因果”论,认为名称与某个命名活动保持着历史的因果联系,一旦名称被确定下来之后,可以沿着传递链条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它们指称的对象也是由历史的、因果的传递链条决定的。
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指称论对于商品名称的翻译有重要指导意义,商品名称的翻译过程不是从汉语的“名”到英语的“名”的直接过程,而是要从汉语的“名”开始,循着这个“名”传递的“因果链条”,找到指称对象,即“实”。然后再循着“因果链条”在英语语言系统中找到相应的“名”,才能确保商品名称翻译的准确性。
在翻译过程中所要循的“历史因果链条”主要存在于各种规范、标准、专业工具书、百科全书以及相关的专著之中,只有善于运用好这些专业文献,才能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张冠李戴、似是而非语体不当的失误。
3.2.1“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地标商标译为“AN JI WHITE TEA”,而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网站上的译文为“Anjibai tea”。目前,国内外受到广泛的接受是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的分类系统,根据茶叶的加工工艺,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和红茶,英文的对应译名分别是 green tea,yellow tea,dark tea,white tea,oolong tea,black tea。多数茶叶类地理标志可以根据其所属类别,对照名称中的商品名称直接翻译。如“远安黄茶”可译作“Yuan’an Yellow Tea”,“安化黑茶”可译作“Anhua Black Tea”等。
安吉白茶产自浙江省安吉县,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春季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到了谷雨前,白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谷雨到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到了夏季,茶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没有差别。因此“安吉白茶”译为“Anji Green Tea”更准确。
3.2.2午子仙毫
地标“午子仙毫”没有英文译名,要对茶叶类地标进行翻译,需了解茶叶的命名和分类。
中国的茶叶命名依据繁多:以形、色、香、味命名的,如雀舌、黄芽、苦茶等;以制茶技术命名的,如炒青、烘青、蒸青等;以品种不同命名的,如乌龙、铁观音、大红袍等;特种名茶多加产地区分,如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信阳毛尖等;此外还有依据采摘时期命名的,等等。
据《中国茶谱》记载,“午子仙毫”为绿茶,产于陕西省西乡县,创建于1984年,鲜叶于清明前至谷雨后10天采摘,1芽2叶初展为标准。“午子”取名于西乡县午子山,“仙毫”指绿茶中的芽茶,茶形似毛笔,名为“毫”。对于“午子仙毫”有建议以汉语拼音罗马化“Wu Zi Xian Hao”,这种译名仅仅译音,国外消费者不易理解。在欧美地区把茶叶按商品特性分为绿茶、乌龙茶(青茶)、红茶三类,从商品的辨识容易程度和可接受性来讲,取其所属类别“绿茶”翻译,“午子仙毫”建议译作“Wuzi Green Tea”。
3.2.3平利绞股蓝
地理标志“平利绞股蓝”的译名为“PINGLI GYNOSTEMMA”,该译名采用了绞股蓝植物拉丁学名中的属名Gynostemma来翻译,这也是《中国药典》中对中药翻译的基本办法。但是绞股蓝这一植物虽然在诸多中药专著中已经收录,但是并没有收录到《中国药典》中,因此其英文译名是否为Gynostemma尚不确定,加上这一拉丁语不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势必会影响到商品名称传播的效果。
根据中药学专著,绞股蓝为葫芦科藤本植物,叶片有五叶的也有七叶的,以五叶居多,“绞股蓝有类似人参的补虚作用,二者同入脾、肺经,能补气养阴安神,”因此也叫五叶参、七叶参。根据这一解释,在商品名中采用“五叶参”,译作“five-leaf ginseng”,可以让消费者一望而知其功效,可以更好地促进产品销售。因此,“平利绞股蓝”可译作“Pingli Five-leaf Ginseng Tea”。
类似的茶叶替代品类地理标志还有“桐乡杭白菊”,这里的杭白菊不能简单对应为观赏植物“chrysanthemum”,而要根据杭白菊的植物所属二名法来确定其拉丁名,再根据其他资料进行追索,发现杭白菊的英文名字应该为feverfew,因此“桐乡杭白菊”可译作“Tongxiang Feverfew”。
3.2.4紫阳富硒茶
茶叶类地标中以微量元素为特色的也越来越多,如“紫阳富硒茶”、“宜都天然富锌茶”等。这些地域富含某种微量元素,其产品的特殊品质是由于该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赋予的,那么“富硒”、“富锌”等实际上是“紫阳”、“宜都”这一地理名称的属性之一,从产品的命名角度来讲“紫阳茶”、“宜都茶”就等同于“富硒茶”、“富锌茶”。“天然富锌茶”更是多此一举,人为添加锌、硒元素的茶是不可能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因此国家商标局在审定地理标志商标的名称时应有较为详细的规范,对产品名称要有合理的语言规划,避免对同一个地域产品多次申报、交叉申报,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地域内农产品相互之间出现不必要的内耗,影响地理标志品牌的发展壮大。
4 总结
地理标志保护在中国起步较晚,要提升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首先要对地理标志译名规范化,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应当对地名、产品名称进行语言规划,最大限度对公众开放相关语言资源,让广大的翻译工作者、商标申请人有据可查,提升译名的规范程度和准确率。作为地理标志商标审查机构的国家商标局应当对地标商标中的文字内容进行严格的实质审查,确保使用的文字与产品对象一致,避免注册后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已经注册的地标商标,国家商标局应当发布完整的中外文名称列表及译名术语库,便于公众查询和合理使用,共同促进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化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1]宛晓春.中国茶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高学敏.中药学(上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2013年中英文对照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3.
西安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XF20)。
莫丽娅(1981-),女,湖北松滋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