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
2016-03-30张猛中共会宁县委党校甘肃会宁730716
张猛(中共会宁县委党校,甘肃 会宁 730716)
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
张猛
(中共会宁县委党校,甘肃会宁730716)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五中全会又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现代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认识和新要求。
一、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虽然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加速普及,但在农村信息化及其应用还远远没有普及。从而造成农业生产在承受自然灾害的同时,更加大了市场的风险,同时,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落后、劳动者科技素质低、信息闭塞、市场经济冲击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产生,突出表现在农民与信息没有有效对接,导致科技、生产、市场不能形成联动,“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凸显盲目。
(二)农村信息化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信息通、本业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舒尔茨认为: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数字建设的加剧,使得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越来越大,如果转变观念,任其蔓延,数字信息化差别将成为继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和工农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而且这种差别更进一步加剧传统三大差别和信息资源贫富分化的恶性循环。
(三)农村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的重要手段
信息犹如人血脉中的氧气,是人体“细胞”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而信息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物品流通的最大效益和价值,激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密切联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四)农村信息化是转变农民观念,加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信息的权威性和多次重复可改变人的观念。观念犹如汽车的方向盘,观念不对,努力白费。只有改变观念,才能创造奇。一般来讲,观念是看法,是思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市场经济中,观念就是先进生产力,观念一变天地宽。从信息化角度来说:观念是人的智慧软件。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变,市场的规律也在变,我们的“思想软件”也该升级了。我们常说:要致富,信息路。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乡村要宽裕,关键是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我们新一代的村干部要大量接受信息,转变“干部”这种行政观念,而要用“商业”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导农民脱贫致富。
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人才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硬件和软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程。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分发挥现有信息网络。即发挥已有农村信息服务的“二传手”。农村信息网络是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到人”的支撑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对快捷的信息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信息服务的“二传手”显得相当重要。例如:农业呼叫中心,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点,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系统,阳光工程,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网吧),县乡行政服务中心,农经站,农业科技服务站,国土资源所,广播站、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智能手机网、移动农村信息机、农信通等。目前,网站拥有务工易,贴吧,村镇录,咕哇,村官家园,集市,百科,互动直播,病虫害自测九大板块,构筑起以村官为核心,村官,农民,企业为覆盖人群的新农村信息链。
2.逐步实现农村“三网融合”。即将农村电视网、电话网、电脑网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媒介和媒体,特别是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降低信息传播成本和维护成本,信息服务将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
三网融合以后,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打开电视机,界面上出现一目了然的分级式菜单,用户可随心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广播电视、互动电视、网络电视、公共服务、电视生活、电话视频、电视商城、家庭安防等板块功能。你不仅可以点播想看的内容,还可以快进跳过广告;你可以用鼠标和键盘,或者遥控器,在电视屏幕上浏览网页、聊天或者看视频。
“三网融合”是在农村迫不得已的选择,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域分散,群众的购买力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都相对较低,因此,在农村单独建网、单独经营信息业务,不仅不经济,而且全社会根本就承担不起多网络建设的成本。所以,在农村实现“三网融合”甚至“多网合一”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颇在眉睫、如何实施的问题。
(二)信息资源建设
1.信息数字化。是指利用一些必要的仪器设备把各类非数字化资料采集为声光电等物理信号(也称模拟信号),再经过采样量化和数字编码转换成用二进制数表示的数字信号(0 或1),最后进入计算机中存储。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条件,要依托政府部门、大学、科研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等,逐步把采集到的信息如:自然、科技、社会经济信息数字化、电子化,从而逐步实现大数据管理。
2.信息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给信息的是一种服务手段,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信息资源建设相配合便毫无意义。从内容来看,新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
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政策法规信息数据库建设;劳动市场信息数据库建设;教育文化信息数据库建设;新闻娱乐信息数据库建设。
(三)信息化人才建设
农村信息化,人才是关键。人才建设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府要在充分把握现有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农村信息化人才开发规划,按照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规模和结构,安排资金投入,组织人才开发。下面我就乡镇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列出五点方案。
1.利用现有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乡镇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基层职业学校对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的作用,按照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乡镇农村信息化人才;现在的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农技校都可以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课程,普及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知识。
2.建设一支村级兼职综合信息员队伍。活跃在广大农村的兼职信息员,负责帮助农户取得有效的农业服务信息,同时负责收集本村的农产品信息和相关的信息发布工作。也就是说,兼职信息员的工作解决的是“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对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业信息化知识,推动农村信息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作用。
3.提高农村居民处理信息能力。只有培养农村居民掌握信息和使用信息基本技能,才能使农村信息要素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用信息,最终在实用意义上实现农村信息化。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农民进行实用信息技术培训,让现有的农村信息设施充分发挥效能。
4.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人才的带头作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这一个群体起着排头兵的作用。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比较高,是高水平的“信息手”,他们个个胸怀着建设新农村的美好理想,发挥好大学生村官“信息手”作用,他们能把“三农”工作搬上网,为新农村建设插上高科技的翅膀。通过他们可以带动和传播农村信息化。
(四)信息化制度建设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是信息化工作的基本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管理互联网的法令、法现和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加强互联网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还需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信息采集、上报、传输、分析、发布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农村信息工作良性发展。机制建设是服务体系有效、正常运转的制度保障,包括农业信息各种标准管理制度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如:信息报送制度,信息加工标准,互联网信息规范,虚假信息问责制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规范等
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切实按照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切实把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摆上议事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要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做到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监督管理“三到位”,共同推进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结合实际,统筹规划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会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实施方案》的要求和部署,从本乡镇、本部门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明确时间和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
(三)创新机制,强化队伍
各县、乡(镇)、村要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建立一套长期、科学、规范的培训、认证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信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采取现代远程教育、现场教学和市县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重点培训信息采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通过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逐步建立一支有经验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把建设资金纳入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预算。上级政府部门要引导和推动地方政府涉农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村集体、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介入,形成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新格局。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利用多条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共同筹措信息化所需资金,逐步形成共同支撑农村信息化的投入机制。
(五)制定制度,保障运转
要必须建立包括县、乡(镇)、行政村三级农村信息发布制度、信息安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信息管理制度,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和信息目标责任制,以保障农村信息网络正常运转。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作好网络的安全、运行、维护管理和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要采取内外网隔离、设立防火墙、及时杀毒、软件升级等方式,确保信息传播渠道畅通无阻。
(编辑:刘国华)
F323.8
A
1673-9019(2016)16-0016-03
2016-04-27
张 猛(1972-),男,甘肃会宁人,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