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中有真意——周作人、鲁迅同题散文《喝茶》赏析

2016-03-30左文燕

福建茶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品茗人生态度周作人

左文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茶中有真意——周作人、鲁迅同题散文《喝茶》赏析

左文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周作人和鲁迅一生嗜茶,二人写过同题散文《喝茶》,周作人的《喝茶》是平实深远的美文而鲁迅的《喝茶》是凌厉深刻的杂文。从《喝茶》中我们可以透视出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创作观念等。

《喝茶》;人生态度;创作观念

浙东自古就是著名的茶乡,茶风悠久而盛行。周作人、鲁迅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受茶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自幼养成喝茶的习惯且一生嗜茶。周作人回忆:“在老家里有一种习惯,草屯里加棉花套,中间一把大锡壶,满装开水,另外一只茶缸,泡上茶叶,随时可以倒取,掺和了喝,从早到晚没有缺乏。”在他的日记中也屡有喝茶品茗(茗为茶的雅称)的记录:“啜茗看书”、“烹茗,读史记”、“煮茗自啜,忆怀远人”。他还将其书斋命名“苦茶庵”。茶也多次出现于他的作品之中,除了《喝茶》外,还有《再论吃茶》、《关于苦茶》等。

鲁迅也是非常喜欢喝茶的,喝茶是他生活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时候,是茶楼啜茗的常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他与许寿山译《小约翰》就是在公园茶室完成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夏季商家煮茶供路人解渴,鲁迅对此大加赞赏。他还资助茶叶合作施茶,1935年5月9日日记中写道:“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1923年7月19日因“家族纠纷”周作人与鲁迅一信断交,两人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势同参商。周氏兄弟性格、人生态度、生活道路、创作观念、文学风格的不同,在同题散文《喝茶》中可见一斑。

1 周作人、鲁迅《喝茶》文本赏析

周作人的《喝茶》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雨天的书》。

周作人的《喝茶》以徐志摩讲“吃茶”起笔,先论及日本的“茶道”:“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正是周作人生活艺术的精髓。然后迅速切入“喝茶”的主题:“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的目的不在于止渴,也不在果腹,而是赏鉴茶的色与香与味。而后由自己的喝茶观谈到各国的茶道及茶文化的历史,材料众多、知识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为了达到喝清茶的目的,他也订下了严格的“茶规”:环境要于瓦屋纸窗之下,茶具要用陶瓷茶具,要与茶友共饮。“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他喝的已经不是茶,他喝的是意境,是情趣,是享受,是对茶和茶文化的尊重。

至于茶食,周作人认为“应当是轻淡的”。茶食需有“优雅的形色,相素的味道”,如羊羹、茶干。茶干的食用时间也极为讲究,否则“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而后颇费笔墨地详细介绍自己家乡周德和的茶干,细致生动地记述了喝茶的地方习俗。

文章最后,作者回应开头,介绍日本的“茶渍”饭,遗憾中国没有这种“清淡而甘香的风味”,究其原因是因为贫困或节省,“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

周作人的《喝茶》不急不徐,娓娓道来,信笔所至,浑然天成,语言清淡雅致,构思精巧灵达,意韵闲适深远。

鲁迅的《喝茶》写于1933年,后收入《准风月谈》。

鲁迅的《喝茶》从自己的买茶喝茶入题,他在公司廉价时买了二两“好茶叶”,喝茶时“郑重其事”:“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没有想到“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意识到“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寥寥数语,即道出了茶的精妙,说明鲁迅确实是深谙品茶之道的。但是喝好茶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鲁迅是没有工夫与精力去享受这好茶的,他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喝茶”作为一种“清福”只有上等人才配享受,那些为“生存”挣扎的粗人与此无缘,“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可见喝茶的感觉因人而异。但是这“享清福”的“细腻锐敏的感觉”倘若过度,那就“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鲁迅从“发展”的角度为“细腻锐敏”过度者敲响警钟:“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

鲁迅以一以贯之的斗士风采,借《喝茶》考察人间世相,针砭社会时弊,批评了在国家社会危难之际还沉浸于“细腻锐敏”的喝茶者:“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那些耽于茶中的文人不应该忘却社会责任,不应该滥用“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在“清福”中玩物丧志,否则就是“病态”。

周树人和鲁迅的《喝茶》为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平添一抹绚烂的色彩。两篇《喝茶》风格迥异,周作人的《喝茶》是平实深远的美文而鲁迅的《喝茶》是凌厉深刻的杂文。两篇《喝茶》“两峰对峙,双水分流”,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观。

2 从《喝茶》透视周氏兄弟的人生态度

茶,是生活与艺术的交叉点。对于文人来说,茶已经不是单纯的解渴的饮料。陆羽的《茶经》被奉为茶文化的圭臬,它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环节,赋予饮茶品茗以意境和节奏,提升了饮茶品茗的文化品味,丰富了饮茶品茗的文化内涵,将饮茶品茗上升到美和艺术的境界,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件雅事。

在《喝茶》中,周作人自觉地用“茶”来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周作人对现实不满失望而苦闷徘徊,思想上出现了明显的动摇和后退。“他终于‘在历史的进退之间’作出了新的决断。周作人的‘五四时代’从此结束。”(钱理群《周作人传》)他向往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调和艺术趣味,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茶文化作为逃避现实的庇护所。他不谈革命,不谈政治,退到一己的“淡然”中,文学风格上追求“闲适”的境界。他在《上下身》中写道:“我觉得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情,因为也是生活之一部分。”他把喝茶与睡觉一样看作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茶,可以看作是周作人表达人生观的符号,他喝茶的真谛是“生活”而不是“生存。”

与之相反,鲁迅喝茶的真谛是“生存”而不是“生活”。鲁迅孩童时代曾抄录过陆羽的《茶经》,对煎茶、饮茶、品茗之道是很清楚的,但他喝茶只要求简便快捷实用,喝茶是为了解渴,是为了写作时的提神醒脑,他是没有工夫和精力去品味茶的精妙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的《喝茶》就是对周作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批判。他认为喝茶是上等人酸腐的习惯,是生存不下去的。“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3 从《喝茶》透视周氏兄弟的创作观念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周作人宣称“有益社会”并非“著者的义务”,“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并“供有艺术趣味的人的欣赏”。(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序》)因此,周作人追求“‘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唐代卢仝“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周作人亦是如此,他以喝茶来化解内心愁闷、苦恼,以“自我”的“趣味”来享受心灵的平静与清幽,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在“乱世”选择了“甘于韬晦,以隐士生活自全”的人生态度(曹聚仁《周作人先生的自寿诗——从孔融到陶渊明的路》,退避到苦茶斋做起了隐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周作人的茶庵、茶壶和茶碗不仅没有被打碎,并且还在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个文学派别——“苦茶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政府实行文化围剿,文人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有一部分文人如林语堂、刘半农等表现出与周作人相同的社会“世相”,对周作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态予以附和与认同,成为周作人的追随者,形成了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派别“苦茶派“。周作人的作品通达闲适、平和冲淡、亲切含蓄,开创了"苦茶派"文学。

而鲁迅以用文学去“改造国民性”为己任,改造国民性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活得下去”,“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他积极寻找救治中国社会的“药方”。

周作人是隐士,在“十字街头的塔”里,品茶谈草木鱼虫,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鲁迅是执着的“过客”,在黑暗中前行,作“绝望的抗争”,二人代表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中两种不同的类型。

4 结语

周作人远离社会现实,追求闲情逸致,醉心于闲适性灵的美文,他的美文笔随人意,自然流淌,具有人性之美。鲁迅爱憎分明、决不妥协,选择了投枪匕首式的杂文。在他们的文学发展之路上,茶文化与文学作品互相渗透、互相生发。茶文化丰盈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了他们的文学思想。而看似普普通通的喝茶,周氏兄弟也能从中体悟出茶文化的精髓和生命的意义。

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韩晗等《茶,中国的文化密码》)。茶文化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蕴含着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习俗、政治生活、文化艺术等,是中国几千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缩影。

读懂茶文化,读懂中国。茶中有真意。

[1]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丁亚平.历史理性的个性演示(下)——鲁迅、陈独秀、胡适文化心态的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1990(12):4-13.

[3]韩晗;黄金国;王宏伟.茶,中国的文化密码[J].民族论坛,2007(3)35-36.

[4]王同坤.茶本无意人却有情——读鲁迅、周作人的同题散文《喝茶》[J].名作欣赏,1995(1).

[5]钱理群.鲁迅、周作人文学观发展道路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4(2):181-198.

左文燕(1970-),女,满族,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与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品茗人生态度周作人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品茗
鲁迅 周作人 兄弟反目,都是女人惹的祸?
世界观(二)
周作人之死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岁月如歌 品茗知味
安溪寿星爱品茗
论伊拉斯谟
白茶飘香 安吉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