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灯歌的艺术特点及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分析

2016-03-30孙锐

福建茶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江西形式艺术

孙锐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茶灯歌的艺术特点及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分析

孙锐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茶灯歌融音乐、舞蹈、表演、灯彩以及锣鼓、管弦伴奏等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表演艺术,在我国江西、福建以及江南等产茶区广泛流行,更因其地域文化特色赋予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享誉中外,被称之为世界民族之花。本文选取茶灯歌艺术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艺术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旨在为传承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茶灯歌;艺术特点;当代发展;传承;分析

我国是茶叶大国,从古至今茶叶都是江西、福建等部分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远古先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逐渐产生了“采茶歌”、“采茶舞”等与茶叶相关的艺术形式。学者们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考证茶灯歌的来源,有的认为是在明清之际,由于“采茶歌”、“采茶舞”与“灯彩”等的结合,共同产生茶灯歌艺术。如《李氏族谱》记载:“开园摘茶前夕,皆有唱茶歌、舞茶灯之古习”。《南安竹枝词》中写到:“淫哇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唱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铅山县志》写到:“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庆贺元宵,有龙灯、马灯、双龙灯等等,河口镇还有采茶灯,秀丽童男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唱采茶歌。”[1]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茶灯歌”来源于元宵灯节,笔者认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应该与茶歌舞、元宵灯节等都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明清时期茶馆、茶行的发展与竞争,艺人为吸引客人,于是就形成了茶灯表演。其充满生活情趣的曲目和优美民歌小曲受到百姓的喜爱。民歌小曲的发展也源自于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进步,推动茶灯歌表演形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二旦一丑的艺术形式即三脚班,不仅在茶行中表演,而且在元宵灯节、日常民俗活动中也受到欢迎。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以及审美认识的提升,茶灯歌从最初的采茶农作小调不断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与内容,尤其是灯彩内容,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选取茶灯歌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艺术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旨在为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1 茶灯歌的艺术特点

茶歌舞、茶文化以及灯彩活动等结合形成茶灯歌深受民间百姓的喜欢,其在艺术构建元素中突出体现在音高组织、韵律、结构特征以及表演等方面不同特征,本节将详细论述。

采茶戏源自于民间小调,其以宫调和徵调式为主,而茶灯歌音高组织是以五声徵调式为主体,宫、商、羽调式次之或为骨架,如江西的赣西、赣西北以及赣南等地区的茶灯歌中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如以徵调式为主《茶灯来得亮灿灿》作品,其旋律则是从羽音起步,最后从羽音回到主音高徵调上结束,而且整个曲谱中羽音在旋法中有着重要作用,显著地呈现出以徵调为主体,羽调为骨架的结构特点。也有不少的茶灯歌形成羽、徵交替调式,这一调式体系与地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丰富了茶灯歌的调式、调性以及色彩的表现力。[2]茶灯歌属于民间艺术,我国不少地区都有山歌、民歌,这些山歌民歌自成体系,茶灯歌的音高组织结构的特征也得益于各地的民歌旋律、音调以及方言等的不同。如抚州方言中存在很多的入声字和去声字,因此其在当地茶灯歌会出现下滑音、保持音以及顿音。此外,方言中的节奏、重音、断句等各方面也有所不同,如江西不少地区茶灯歌、采茶戏等都有长短句结合、乐句落音的变化等构成旋律不同特性,使其呈现出纯四度跳进、五声性三度内的级进结合音程运动,赋予整个作品以明快的旋律节奏感,适合群众歌唱。[3]

在节奏旋律上,传统的茶灯歌主要是以顺分型(时值前长后短或均匀运动)何逆分型(切分节奏及重音的改变)两种节奏形态,其以前者顺分型为主,具有节奏明快,常用中速稍快的速度,强调节拍重音意义,进而烘托出喜庆、热闹的情感。后者运用较少,但也极大地丰富了茶灯歌的节奏内涵。

茶灯歌音乐结构与现代音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其与句式长短、歌词内容结构、节奏韵律以及演唱习惯等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有单曲体和联曲体结构形式。其中联曲体结构形式又因音色、节拍、曲目、茶歌的有机联缀等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赣州瑞金《茶灯歌》是由四首茶歌联缀构成,《茶灯娘子来的晚》由五首茶歌联缀而形成,《茶蓝灯》十首乐曲联缀而成,单曲体结构形态也较少。

在演唱表演特征方面,茶灯歌有其显著的特点,有独唱、对唱、合唱等的表演形式,少数也会出现领唱、众人帮腔的形式,比如为突出某些唱调,并用方言中的衬词、衬腔以及地方小曲等,烘托情感和渲染活跃的气氛,也表现出显著深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促使演唱、伴奏以及听众融为一体,也契合茶灯歌节庆歌舞曲欢快、热闹的情感形式。在表演形式上,茶灯歌与采茶戏还有一定的区别,但大体上茶灯歌多由三至六名男女表演,一人高举茶树道具,一人扮演茶娘或采茶妹,左右手分别拿着红手帕和红扇子灯,踩着小碎步左手叉腰迈小碎步,右手摆动扇子灯;茶哥或茶公挑着茶篓,踩着高子步、矮子步缓缓走来,边唱边表演。且茶灯歌主要是民俗活动中运用,因此其也因各个地方民俗文化的不同,出现不同的表演方式,主要是在人数、男女演员的动作等细节方面的不同。

2 茶灯歌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茶灯歌在几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各个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文化的崛起,人们对文化审美也有了新的要求,使得茶灯歌等民间艺术的生存面临危机。现当代社会环境毕竟失去了滋养茶灯歌等民间艺术发展的土壤,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灯歌等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在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构成元素,伴奏等方面不断地吸收新的形式与内容,用现代元素丰富茶灯歌的内涵,适应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狠抓学校教育。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茶灯歌艺术的了解与学习,尤其是在大学中设置相关的专业,我国宁夏花儿舞蹈艺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走进中小学课程以及大学设置相关课程,研究花儿的起源、流派、唱法、曲令、社会关系等等,推动了花儿艺术的传承与发展[4]。茶灯歌艺术可以吸取花儿艺术发展经验,通过这一方式让大众了解茶灯歌,进而培养茶灯歌的欣赏群体,提高茶灯歌艺术的欣赏水平。尤其是要大力开展高校教育,不仅有利于茶灯歌的传承,有利于其吸收当代文化丰富艺术内涵,同时也有利于将其从民间舞台推向当代艺术文化的大舞台。

二是重视茶灯歌发源地的文化保护。国家和地区政府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地方文化保护,如江西近些年将推出大型歌舞《井冈山》、大型民俗民情组歌《赣鄱谣》、大型风俗民情歌舞《赣傩的表情》等等创新了传统茶灯歌艺术形式与内涵,展现了现当代江西文人风情获得了一定的口碑,其中大型歌舞《井冈山》还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而且江西地区已经组织专家收集、整理江西地区传统的歌、舞、戏曲、民歌等等艺术,如龚国光主编的《江西戏曲文化史》、钱贵成主编的《江西艺术史》、李克主编的《中华舞蹈志江西卷》等等都涉及了综合性表演艺术——茶灯歌,为传承、发展茶灯歌提供丰富的文字素材。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信息技术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虽然国家以及地方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创建资源数据库,但对于茶灯歌等民间艺术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建立文字、影像等多元化的数据库,另一方面要加大数据库的资源共享,便于学者、爱好者的学习。此外,各个地区还应该将茶灯歌等民间艺术用法律条例等手段加以保护,福建省早在04年就制《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及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组织积极制定有效政策,确保条例的实施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三是打造区域文化旅游特色。当代旅游越发注重各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如印象云南、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山西《又见平遥》等等文艺表演成为了当地旅游的重要内容。这些艺术立足于当代受众审美品味,将地域文化特色、传统艺术与现代舞台表演艺术相相结合,促使当地传统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得到大众的一致认可,成为了当地旅游一道人文风景。茶灯歌要借鉴成功的范例,拓展传统音乐材料,使其在音高组织、节奏韵律、表演、形态结构、伴奏器乐、舞蹈形式、风格特点等细节之处融入现代音乐、舞蹈、器乐等元素;同时要注意通俗易懂,使得不同地域的受众都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由陈特明填词、邓伟民谱曲的《又是八月桂花开》是新时代的茶灯歌,该作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比如节奏韵律方面虽然是以传统顺分型节奏为主,但杂糅了顺、逆节奏型,更加突出曲子的节奏感;在乐句的组织形态中交替使用长短句,突破传统茶灯歌乐曲的单一方整的韵律节奏,融入时代的律动趣味性,荣获了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是当前创新茶灯歌的典范。

3 结语

茶灯歌从内容到形式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和地域的特征,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传承与发展茶灯歌不仅仅是国家、地方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义务,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1][清]张廷珩,华祝三.铅山县志:风俗[M].同治间刻本.

[2]龚国光.江西戏曲文化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79.

[3]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9.

[4]薛正昌.宁夏花儿析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89-96.

孙锐(1981-),女,湖北宜昌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育。

猜你喜欢

江西形式艺术
江西银行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爱江西奶奶
纸的艺术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