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6-03-30田质全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82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体育项目发展策略

田质全(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82)



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

田质全
(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82)

摘要:本文分析了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来源与生存环境,以及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发展现状,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的保护、扶持作用,积极开发民俗文化采茶舞等旅游资源,传承与发展体育项目的策略,以保障民俗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体育项目;采茶舞;形成机理;发展策略

采茶舞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采茶劳动中形成的,属于采茶文化的衍生物,也是我国民俗体育的重要部分。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现代体育项目逐渐成为主流,我国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受到巨大冲击,部分民俗文化甚至陷入被拯救的边缘。加上信息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民俗体育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逐渐下降。如何尽快完善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相关的理论体系,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机理,研究促进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发展策略,对于保护民间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来源与生存环境

1.1 客家民俗体育采茶舞概述

我国江西南部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客家长期居住的地区[1]。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强身健体形式,常见于庙会、节庆活动以及祭祀中,发挥着传承客家文化的作用。由于客家人长期居住在山林中,并且茶叶属于重要的经济来源,在采茶等生产劳作过程中,客家人喜爱将采茶舞与采茶歌相结合,不仅可以缓解劳动的乏味枯燥,也可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增进茶农之间的交流。客家采茶舞等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具备娱乐、健身、教育等功能,也反映了客家人积极乐观、勇敢勤劳的精神。采茶舞是对客家人劳动生活的间接反映,也体现了客家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我们根据其舞蹈动作的特点,就可以了解客家独特的民俗风貌。

1.2 客家民俗体育采茶舞的来源

赣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多雨,有利于种植茶树[2]。客家人定居深山后开垦大量茶园,生产出清香、优质的茶叶。每逢采茶之际,茶农们在劳作之余都会唱茶歌,跳茶舞,以激发劳动激情。赣南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采茶舞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当地居民最爱的休闲娱乐方式,真实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性格特征。每到茶山开市之时,前来这里买茶的商人络绎不绝,客家人在山上设置交易场所,通过自编自演采茶舞、采茶歌等方式招待茶商。每年的中秋、端午等节日,客家人也会准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采茶舞等娱乐项目增进人际交往,为年轻男女创造交往机会。

1.3 客家民俗体育采茶舞的生存环境

采茶舞的形成与客家人独特的居住环境有关,也促进了采茶舞等民俗文化的产生、成长与发展。江西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南缘,境内多崇山峻岭,古时属于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被称作“瘴气”之地。由于经济不发达、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等因素,使得赣南客家人集成并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在与当地其它民族交往过程中,客家也吸收苗族、瑶族等文化的精髓,进而形成具有客家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瑞狮、马灯、罗汉舞等均为常见的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是客家民俗体育中经典的形式之一,也反映了当地人民采茶、买茶的情景。采茶舞在形成之初多用于祭祀中,后来经过发展演变为常用的娱乐形式。

2 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采茶舞的认知参与途径

客家体育项目采茶舞作为较为广泛的娱乐健身方式,在农闲和劳动之余,节庆之时客家人常欢聚在一起,通过舞蹈、歌唱等方式提升生活品质。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多元化文化的冲击,赣南地区采茶舞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很多地区采茶舞蹈表演的次数逐渐减少,人们的参与热情也大不如前。采茶舞这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群体对这一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甚少,采茶舞也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除了赣南地区专业戏剧团的人员外,其它人员多是通过网络、光盘、现场演唱了解体育项目采茶舞,并且初步认识这一体育项目的服装造型与表演特点。大部分人对于采茶舞的动作特点与由来并不了解,只有剧团成员经过口耳相传才真正对采茶舞具有深入的了解。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均外出求学或务工,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农村,年轻人的娱乐休闲方式更加多样,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下降逐渐下降,只有老一辈成员愿意参与这一体育活动,使得赣南采茶舞的演出团队呈现老龄化趋势。

2.2 采茶舞的经费来源与传承

赣南地区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传承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老一辈选择合适的年轻人进入剧团,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对采茶舞人才进行培养,例如部分高校设置了采茶舞专业,并对采茶舞表演人员进行重点培养,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学历的采茶舞表演者。这些高学历成员理解能力更强,具有较好的文化背景与知识结构,更有利于采茶舞的传承与创新。赣南地区采茶舞表演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也有部分通过表演者众筹获得[3]。政府部门虽然十分重视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并且赣南地区十几个剧团均给予了不同额度的拨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采茶舞表演团队的建设与采茶舞的传播。但是由于很多剧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加上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不完善,极大影响到剧团的整体发展,也阻碍了采茶舞等民俗文化的传播。此外,政府拨款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但是真正落实下来的较少,部分剧团的演出费用还需要演员自行筹集,极大降低了表演者的热情与积极性。

2.3 采茶舞面临的发展困境

信息时代人们的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增多,传统的采茶舞等民俗活动不再是人们的首选,加上大批赣南人民纷纷走出大山,在不同世界观、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直接导致他们淡化了对采茶舞等民俗体育的兴趣。同时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以其成熟的比赛规则与组织形式受到青睐,也对民俗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采茶舞于20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与发展采茶舞奠定了基础。但是政府部门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与扶持规划,却很难保障各项规定的切实落实,加上经费紧张、人员不足等因素,直接压缩了采茶舞的生存空间。此外,当前客家体育项目采茶舞的传播,多以传统节日作为媒介,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培养表演者,缺少社会组织与民间艺人的支持,与采茶舞相关的理论专著较少,也缺乏研究深度,很难为采茶舞这一民俗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 传承与发展体育项目采茶舞的策略

3.1 将体育项目采茶舞纳入学校教育中

我国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弘扬我国传统民俗体育,并在借鉴世界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政府部门与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合作,将采茶舞等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教育中,扩展民俗文化的传播范围。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将采茶舞等纳入体育教学中,不仅为年轻学子提供了认识、了解民俗体育的机会,也为采茶舞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研究表明,赣南地区部分院校已经将采茶舞纳入体育教学中,并由专业教师传授相关技巧与动作,培养了一批赣南采茶舞接班人。赣南采茶舞在学校教育中的推广,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也将极大提高当地民众对采茶舞的认同感。

3.2 充分发挥政府的保护扶持作用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引导作用,并制定科学的扶持与保护机制,保障体育项目采茶舞传承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宣传与推广,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提升影响力,为采茶舞等民俗文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将民俗体育与节庆活动相结合,引入现代体育的组织形式与评价机制,将采茶舞纳入现代体育比赛项目中,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加入民俗文化建设工作中,为采茶舞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4]。第三,依托地方高校提升采茶舞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开展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研究等活动,引导人们寻找传统文化保护的有效路径。发挥当地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年轻人加入采茶舞文化传承中,促进民俗文化良性发展。

3.3 积极开发民俗文化采茶舞旅游资源

赣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客家围屋、古石窑、浮桥等。随着赣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采茶舞等民俗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可将当地旅游资源与采茶舞结合起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将采茶舞作为一大旅游特色,不仅可以为采茶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弱化现代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冲击。在介绍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入采茶舞等项目,以采茶舞的独特视角展现历史,宣传特色文化,可以提高游客的参与积极性,让外来游客感受到赣南文化魅力。采茶舞也可以作为赣南地区的文化品牌,通过旅游项目宣传实现旅游业与传统文化产业开发的双赢。

4 结语

体育项目采茶舞是由采茶劳作与茶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采茶舞传承至今,其服装造型与动作形式不断发展,参与主体的认知与参与意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加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为传统文化发展营造良好条件,通过大力宣传推广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丹.从茶文化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98-101.

[2]谢莉.桂东南民间采茶舞的艺术特色与传承研究[J].大舞台,2013 (12):79-80.

[3]李俊玲,乔阳阳.赣南采茶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J].福建茶叶,2015(5):63-64.

[4]贾丹妮.采茶戏中的舞蹈与音乐元素内涵分析[J].福建茶叶,2016 (1):222-223.

作者简介:田质全(1981-),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体育项目发展策略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