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凉茶”翻译看民族文化词汇的空缺
2016-03-30颜妮娜刘彦娟河北医科大学外语部河北石家庄050000
颜妮娜,刘彦娟(河北医科大学外语部,河北石家庄050000)
从“凉茶”翻译看民族文化词汇的空缺
颜妮娜,刘彦娟
(河北医科大学外语部,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民族文化词汇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地域性、风俗性,受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影响,民族文化词汇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也显得更加与众不同。在我国传统“凉茶”文化中,有很多术语在大众领域无法被直接翻译出来。本文以“凉茶”为例,对民族文化词汇中的翻译空缺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翻译;凉茶;民族文化
颜妮娜(1974-),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刘彦娟(1979-),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1 凉茶发展概述
凉茶具有独特的汉族文化底蕴,广东凉茶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2006年5月28日,广东凉茶成功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秉承道家凉茶创始人葛洪传承配方,凉茶成为岭南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虽然文革中凉茶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加多宝、和其正、广贝、王老吉、上清饮、安方、邓老、白云山、黄振龙、金赛、徐其修、金葫芦、星群、沙溪、杏林春等22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凉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民间性、公认的有效性、严格的传承性及巨大的轰动效应,使其成为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2006年,凉茶销量已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销量。2015年,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三十多个国家。在茶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凉茶”作为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凉茶”中的民族文化词汇进行翻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传统茶品翻译的合理性分析
随着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茶叶出口数量也越来越大,因此茶叶翻译也逐渐受到关注。目前一部分茶叶词汇已经开始抛弃原本意译的部分,可以独立流通和使用了。那么语言之所以可以被改变,并且在改变了之后依旧有效,依旧可以被人们使用,其根基就是语言的普遍性与大众化,这些被改变的词语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便是被省略了其中一部分,大家依旧可以明白它们的意思,为了使用方便,人们也自然而然的将多余的部分去掉。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语言的这些变化并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是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在人们的习惯、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生改变的,本文将其理解为进化,就如同袋鼠原本前肢也很发达,但是生活环境不断变迁,为了更加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其前肢逐渐变小,最终进化为后肢发达,跳跃力惊人的动物。也就是说词汇的变化,是为了配合人们的使用习惯,为了适应目前的使用环境而必然出现的结果,而导致这些结果的前提是翻译的合理性。
2.1翻译合理性
翻译的合理性,也就是翻译的适合度,是人们接受和理解这些词汇的前提。只有翻译合理了,人们才能够接受它们,使用它们。实际上,翻译的茶叶词汇从大家认识到最后的普及,中间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翻译的适合度”、“受众接受度”、“较高的普及度”,这三个阶段不同是平行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梯度关系,这也更加可以看出翻译适合度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基于适合度、接受度的基础上,词汇被广泛的传播,进而体现出群众性与广泛性,从而形成“众行有效”局面。这就是语言的有效性,也是翻译有效性的最终体现。在这个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名称翻译词汇有“水仙茶”(Narcissus),“佛手茶”(Finger Citron),“寿眉”(Long Life),这些茶叶词汇严格的遵循了翻译的合理性,不仅符合茶叶翻译的文化语境,也有效保存了原文的意境,属于茶叶名称翻译的精品。
2.2“众行有效”的翻译效果
众行有效,也可以叫做客观效应。也就是说很多翻译词汇实际上语法存在严重错误,或者是违反了以该词汇为母语国家本身的使用规则,但是在大家都这样拿来用,在大家都觉得比较方便的情况下,这种原本存在翻译错误的句子或者词汇,也被广泛的使用起来。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句就是美语中的“好久不见”,英文为“Long time no see.”,这种将其单字意思直接翻译出来的句子,在语法上严重不通,但是它确一直被这样讲,并且它属于标准的英语词组,并不是“中国式的英语”,美国牛津字典对这句话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最初它的语法是错误的,但是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使其获得大规模的使用,建立了群众基础,因此最终纳为美国短句中。而从中国内部来看,也有很多这类的词汇,比如“红茶”(Black Tea),中外都将“红茶”翻译为Black Tea,由于而实际上Black的英文意思为黑色,如果直译出来是黑茶,而当初红茶出口英国的时候,由于人们将茶叶的颜色作为的翻译的依据,因此一直将其Black Tea,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日。
2.3牺牲源语部分文化语境的翻译效果
中文翻译中的西方文化翻译形式有三种,分别为“纯音译”、“纯意译”以及“音译+意译”。实际翻译的时候要求翻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便于人们理解,翻译人员有时会合理牺牲掉源语言的部分文化语境,或者是进行一些字节删减。这类茶叶的代表词有“碧螺春”,“碧螺春”的英文翻译为Green Spiral;同时还有“大红袍”,“大红袍”的英文翻译为Robe Tea,从这些词汇翻译可以看出翻译者合理减少了字节,并牺牲了源文化语境的一部分,但是却达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
3 “凉茶”词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
民族文化词汇在翻译方面的空缺,是民族文化本身存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必然会存在文化上的平行点,这些平行点不存在交集,翻译过程中一旦遇到这些内容,就很难准确地表述出来,从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发展来看,“凉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并在文化特色上具备了非常鲜明的特征。在这些词汇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其翻译也随之变化,更多的翻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当时的语境对“凉茶”这个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词汇进行翻译,难免会出现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凉茶”词汇翻译的补充翻译方法也被更多人所重视和研究。
3.1“凉茶”的翻译概述
目前“凉茶”这个词汇在翻译方面没有统一,英文翻译更是五花八门,比如Chinese herbal tea,或者Chinese medical等,但是这些翻译实际上并没有全面表达出凉茶的含义,因为“凉茶”这个词,拥有非常浓郁的岭南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像以上两种简单的翻译,很难表达出“凉茶”的文化内涵,也可能会误导人们以为“凉茶”就是“凉的茶”。
3.2在“凉茶”内涵基础上推敲现行翻译方案
基于“凉茶”的文化内涵分析,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属于岭南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Chinese herbal tea与Chinese medical统一将Chinese作为词语的定语修饰语是非常不合理的,范围过大,过于笼统。另外,“凉茶”蕴含了丰富的茶性,可以防暑降温,可口宜人。这两种简单的翻译,不是存在片面性,就是不符合实际。因此都不是“凉茶”一词翻译的合适之选。
3.3“名从主人、音译+解释”
“凉茶”一词在国内外民族文化的翻译体系中处于空缺,那么从本文提及的三种翻译方法来看,取其长处,综合运用,也就是“音译+解释”的翻译方法。“凉茶”为何不可同样“名从主人”直接音译为“Liangcha”,并续以短释“a Cantonese medicinal teacher”呢?这样的翻译要比之前所使用的“Chinese herbal tea、Chinese medical”更加容易理解,所表达的内涵也会更加准确。
4 结束语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变得更加明显与快速。“凉茶”这个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开始在世界各国之间流通和使用,其翻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针对民族文化翻译空缺的问题,以“凉茶”为例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民族文化词汇的世界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唐本赛.翻译中如何填补语篇内的文化空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2.34
[2]邹少先.浅议文化空缺的翻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6.243
[3]袁平.《生活大爆炸》中文化空缺词及翻译策略[J].电影文学.2014 (04):5.21
[4]李炜婷.文化空缺与英汉翻译[J].考试周刊.2013(30):4.353
[5]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04):51-54.
[6]杨朝燕.跨文化告传播与商标翻译[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4)
[7]王战锋.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茶叶商标的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8)
[8]康翠链.目的论视阈下的广告翻译——以英译茶叶广告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1)
[9]丁衡祁.翻译广告文宇的立体思维[J].中国翻译.2004(01)
[10]刘念.文化差异视角下的中英文广告翻译[J].新疆社科论坛.2008 (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