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景观设计元素在观光茶园设计中的应用
2016-03-30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周 渝(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室外景观设计元素在观光茶园设计中的应用
周渝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现代农业观光茶园是将生态旅游业和茶产业融合起来的农业模式。它是依托茶叶资源、茶产品、茶园风光以及乡土民俗等为主要资源的生态旅游业。在观光茶园设计建设过程中,室外景观设计要体现“茶业与旅游”的特点,从而营造一个适合以茶叶资源为核心的休闲观光旅游业。室外景观设计元素主要包含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等,这些元素融合在观光茶园设计中能够通过自身的色彩、肌理、质地、形体等视觉形式呈现出人们需要的精神内涵。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外景观设计及其主要元素,分析休闲观光茶园设计的主要原则,然后提出室外景观设计元素在观光茶园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室外景观;设计元素;观光茶园;应用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这也带来了噪音喧嚣、交通拥挤、视野狭窄、绿地减少等环境问题。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自然悠闲、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向往绿色的森林、新鲜的空气、广袤的田野,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正是人们的这种心理,近年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越来越炙手可热。观光茶园旅游就是现代生态旅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室外景观建筑设计必须体现“生态,休闲,乡村,茶业”的特色,能够让人体验到更多自然农业元素。
1 室外景观设计
室外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设计者采用工程艺术和园林艺术,通过培育植物、构建建筑、布局园路、改造地形地势等来创造美妙的园林艺术景观,这些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艺术设计运用到美学、建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理论,具有高度的使用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而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中最常见的设计手段,其在现代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影响观光茶园室外景观设计最核心的两大因素,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者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更美妙、更让人心旷神怡的室外景观,他们通过对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以变化空间形态、改造空间布局,从而带给人们更丰富多彩的视觉空间审美体验。创造休闲茶园室外景观中的空间形态,是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趋势。
室外景观设计元素分别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地形。地形是构成室外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主要包含休闲茶园旅游景区中的山川丘陵、河湖水域等地址地质条件,是室外景观设计体系规划的基础。首先,山体往往是休闲茶园景观设计中的焦点和核心,水域河湖是旅游景区的命脉,同时也是茶园的灌溉的主要水源,也是净化环境的主要工具。
二是建筑物。建筑物作为休闲茶园中的主要景观之一,是最能够体现时代性、民族性以及地方特色的物体,是游客休息游玩的主要区域。不同地段和区域可以兴建不同标志性的建筑物,能够烘托茶园景观,突出茶园特色,强化指向性和标志性。建筑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墙体。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建筑墙体形状和屋顶形状。墙体通常情况下是以垂直坐落于地面的形态存在,是组成休闲茶园室外景观中的围护构件。墙体具有围护景观、遮挡封闭空间、划分隔断空间的作用。此外墙体作为最基础的空间艺术形式还能够将建筑、假山、岩石、植物等景观进行划分隔断。墙体与地面在空间上形成垂直界面,是人们在欣赏休闲茶园室外景观中视线停止聚焦的核心点,因此其重要性不可忽视[2]。(2)屋顶。屋顶作为休闲茶园室外景观中上水平界面,具有围护、遮盖的作用。在现代园林艺术景观设计中,设计者既可以通过其上水平界面来构造自然景致,也可以构造天空夜景。(3)道路广场。道路广场是整个旅游区的交通功能区域,同时也是景观中的文化休闲空间,通过精妙的设计,能够规划出更具有地方风俗特色的绿化路、景观路、民族风情路等特色街道和广场。
三是植物。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植物配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起到美化环境、提供观赏的作用,产生生态绿色社会效益。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能够美化环境,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和观赏需求,在营造自然生态美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绿色植物的合理配置能够缓解人们压抑紧张的生活工作压力,为人们带来一个放松身心的自然环境氛围,满足人们贴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乐趣的需求。
四是地面铺装。地面作为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中的土地基础,是园林空间艺术形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给人水平界面上的视觉冲击外,还具有交通行走的作用。因此在对地面进行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室应该以植被、石质铺饰物等材料,在运用丰富多彩的组织手段,将多种地面园林建筑材料组合成具有层次感、空间感、节奏感的空间艺术形态,从而让人在行走时感受别具风格的出场感[1]。
2 休闲观光茶园的设计原则
2.1人文性原则
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影响休闲茶园室外景观空间设计最核心的两大影响因素。比如交通便利会提升休闲茶园室外景观的欣赏使用价值,交通过于拥挤会损坏休闲茶园室外景观的绿化形象;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民族风情对建筑物的形态和颜色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必须将基地周围的交通条件、社会习俗、固有建筑群、法律法规、材料供应等条件考虑在内,坚持人文性原则[2]。
2.2自然性原则
在现代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中要坚持自然性原则。在自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使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艺术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比如克里斯多的“流动的围篱”、哈格里夫斯的“烛台角文化公园”,以探索人与自然互为推动的“进程”,以当地的土壤、砂石、冰雪等为建筑材料,构建出农场、工业废墟等令人关注的人造文化景观,让人感悟到自然与人类的神秘关系。
2.3艺术性原则
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的一种,是对现代艺术景观的展现。艺术能够以穿透人类灵魂的能力给人以最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因此,在现代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中要坚持艺术性原则,不断创造出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休闲茶园室外景观。
2.4整体性原则
休闲茶园室外景观各个空间形态、个别景观的设计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它们在本质含义上属于和谐统一的,不能搞特立独行的个别化,而违背了整个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艺术特色的基调,导致休闲茶园室外景观不伦不类,无章可循[3]。
3 室外景观设计元素在观光茶园设计的方法
3.1虚实相生,因地制宜
休闲茶园室外景观设计中虚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实景可以以假山、植物、建筑等为主,而虚景是动态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形态,一般指声音、烟雾、光影等。在园林空间形态设计过程中采用虚实相生的设计手法能够创造出一个如梦如幻、心旷神怡的艺术境界。空间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段一般由“灰空间”、“暧昧”、“渗透”三种表现形式组成[4]。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茶园的具体地形和自然景观资源,营造出适合的景观。在具体造景过程中要尽量适应地形,排除景观干扰。比如在茶园地形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原有地形,增加人工点缀和润色,保持山水相连,并根据地形组织相应的茶园体验活动。
3.2划分层次
休闲茶园室外景观的层次感和深度感更为休闲茶园室外景观增添空间动感和进深感。在园林空间景观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将整个园林作初步的内部层次空间划分,然后采用各种各样的景观材料将其布局成不同属性、不同形态的景观,使景观有不同层次的横向或纵向的曲折变化,再以一些过渡景观穿插其中,从而使各个相关形成流动贯通景观,让人走进移步换景的园林空间景观中。比如在植物配置时,植物配置要突出对比和层次化。利用植物的高低、形态、叶形、叶色、花色等的不同进行对比搭配,从而营造出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植物景观。将不同高低、色彩、叶形和花型的植物层次化搭配在一起,能够收到不一样的观赏效果。植物配置要注重韵律的营造,行道树容易营造出严格的韵律感,而高低搭配、空间变幻以及立体轮廓的转换容易营造出自由韵律感。这种自有节奏的韵律起伏的当,避免千篇一律和布局老套的出现。
3.3轴线对称
轴线对称设计法是室外空间艺术设计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一般通过由空间限定物来引发人心理上的轴线对称感官。通过轴线对称法可以将分散的观光茶园景致串联成层次明了、结构合适、功能分区科学、整体统一而又多元化的景观艺术。
3.4拓展空间
空间拓展的室外景观设计方法适用于水体边的建筑设计,上平台可对人行道进行改造,人行道旁进行以树冠浓密、叶状阔大、绿化造景,将原来的人行道绿化带取消,扩大人行区域面积,并设置简单的不影响人通行的街边艺术造型、广告灯箱、灯具等物品,丰富人行道的人文休闲景观,扩展行人观赏视野,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氛围。在中部土堤处进行绿化改造,可设置斜坡式、跌落式交通平台,扩宽防洪堤停滞空间。
4 结束语
艺术能够以穿透人类灵魂的能力给人以最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如同园林景观中的空间艺术一般。室外景观空间艺术设计者要创造出更多更美妙的自然艺术景观,必须要坚持人文与科学结合,遵循艺术与整体结合,将整个休闲茶园观光景区设计看做一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设计方式,才能带给人们无限的灵魂艺术体验和视觉享受。休闲观光茶园的室外景观设计应该从当前的游客需求和茶园环境出发,进而开发并设计出最合理的游赏路线,展现茶园的自然美和生态美。
参考文献
[1]贠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05:209-212.
[2]汪金白.现代元素在观光茶园的创新应用——以安溪观光茶园为例[J].福建农业科技,2015,07:74-76.
[3]周婷,邵宛芳,侯艳.浅析茶文化在生态茶园景观中的表达与营造——以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景区设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02:10-14.
[4]王小乐.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10:35.
作者简介:周渝(1982-),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艺术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