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预习效度 保障学习活力
2016-03-30杨旭成
杨旭成
摘 要:预习是新知探索的基本保证,也是有效学习的有力举措。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查缺补漏,从而促使数学学习变得务实、高效。细化预习指导,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方法,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基。优化课堂预设、掌控,能够提增学习的质态,让数学学习更具活力。
关键词:预习指导;课堂衔接;自信心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引导预习,以丰富感知,积蓄力量,让学习更具活力,充满灵性。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如果引导有方,必定能实现“把新知识归结到旧知识的基础上”的理想课堂质态。提高预习的效度,不仅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排查出不足;也有利于感知新知,明晰学习的重难点;更有利于灵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打造,这无疑会使我们的数学活动洋溢着智慧。
■一、细化预习指导,积蓄探索能量
预习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数学活动基本经验,成为一种素养。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具备正能量,我们教师也才可能有效地运用机智,化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知”与知识的情境设置、探索发现过程间的尴尬,使课堂充满智慧,流淌人性,也会有助于学生积蓄无限的潜能。
首先,细化预习指导。精细化的预习不是形式,而是极富内涵的实践活动;也不是简单的读书、看看例题、做做尝试等所能代替的。预习应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熏陶学生身心的有力举措。教师要契合学生的求知情感需求,给学生以情趣,给学生以信心,从而使学生满怀激情地自觉地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预习作业设计中,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复习好“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去解读新知的例题,并积极地联想到自己购物的情境,能够举出类似的例子,以丰富例题的表象,拓展新知的视野。让学生在博闻广见中体味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的应用之广,促使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积极地思考并认知之间的联系。预习不再是单调的、枯燥的做习题,而是将生活融入其中,富有趣味,也伴有挑战性,从而使预习充满了情境。
其次,精细预习组织。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精于预习的掌控就成为教师的必修课程之一。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预习安排中,教师一要解读清教材的编排特征,宏观把握教材,挖掘疑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回顾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给学生认知强化,诱使学生去迁移分割圆的方法,从而拓展到圆柱体的底面,为理解例题的实践操作,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二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试做,或者请家长帮忙,利用萝卜等素材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消化阅读成果,掌握切、拼的基本原理。三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过程,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符合学生的能力,也体现所蕴含的数学问题本质,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或者是具有创新角度的问题。
再次,有助预设优化。利用课前几分钟或其他方式对学生做“预习检测”,一方面促使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获取更多的信息,知道学生预习的状态和质态,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预设,使课堂教学走出“措手不及”的尴尬境地,能有效地掌控学生在课堂上的“超前”生成及意料之外的发言,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处变不惊,从容自在,也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闪现绚丽的色彩。
预习,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为深入,也会使学习进入更为积极的状态。科学地引领学生预习,他们就拥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具有思考价值和挑战性的问题,在预习中他们会不断地追问自己:“还有别的方法吗”“还有什么问题”“我的预习效果是不是达到了同伴的水平了”等等,无形之中会诱使其更加关注预习,努力提升预习质态,从而倾尽所学,尽情地想,尽情地做,为新知的研究和突破积累丰厚的感知和扎实的储备。预习使每一个学生对问题或多或少地会形成一些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课堂上就能够避开枝节,直奔主题,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交流自然顺畅了,思维也活跃了,创新也会喷薄而出。有效预习后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解读新知,提高学习的活力,促进认知的快速建构,也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不断丰厚。
■二、优化课堂衔接,保障高位切入
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也奏响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交响曲。因此,精准地把握学生预习状态,科学衔接,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在自然流淌中走向深邃,在平实和谐中流淌诗意,在激情奔放中流淌智慧。
1. 善于捕捉预习的有利因素。预习可能使学生过早地知道公式,知道相关的解题方法。如何驾驭这些,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首先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收获,当学生回忆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长方形,并知道长、宽所对的由来,使侧面的表象愈加清晰可见。其次是让学生集思广益,终会有部分学生能够说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灵活地切入:为什么会用底面的周长乘高呢?引领学生刨根问底,明白真正的意义,也进一步丰富了侧面的认识。再指导学生利用课前做圆柱的经验来补充这方面的认识。同时出现“已知底面的直径和高,你会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吗?”“已知底面的半径和高,你会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吗?”在预习厚实的基础之上不断追问,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科学的联想,加速学生正确的连接,使知识在不断反思中拓展,在不断深化中形成体系,形成知识链条。
2. 促进学习向纵深发展。预习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有所解读,有收获,也有困惑。为此,紧扣学生的疑难点,点燃学生探索的激情,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习充满理性,保持活力。学生的问题,会引起同伴的共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我们会经常看到学生之间激烈的争论,因为全身心的参与,思维空前的活跃,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也就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活情趣和强劲的生命活力。
如《圆柱的体积计算》教学实施中,优化了课堂衔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始检查预习状况。“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你是如何知道并证明的?”“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圆柱的体积是怎样得到的,其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什么?”课中逐步解剖预习题,使圆柱的特征更加清晰,学生的感知愈加丰富。在交流和解读圆柱的“变脸”现象中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认知,诱发学生积极的联想,使知识形成脉络,形成体系。在实践、交流和追问中学习变得更具内涵,学习更具活力。“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的确如此,交流预习成果,展示预习后的真实现状,能促使我们更切实地把握教学起点;在研究和解析中,开阔思路,张扬个性,使数学课堂洋溢着智慧,充满着理性。有效的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高。
■三、激发学习热情,提升自主信心
“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预习就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它始于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所学思考和解决基本问题,生成一些积极的思考,也产生一些难以突破的疑问,这些都是促进学习、提升学习活力的宝贵资源。预习给学生带来了底气,课堂中学生敢说出自己知道的,敢暴露自己困惑的,也敢展示自己的所思、所为。
因此,善于嫁接学生的“先知”,创设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让预习成为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催化剂,从而使数学情境具有“召唤力结构”,使数学活动更能贴近学情,以数学蕴含的内在魅力及美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提增学习的信心。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感知到公式的形成过程,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触。在此基础上,提问:“教材中是通过怎样的转换获得我们所熟悉的图形的?”“新的图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我们要记牢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灵活嫁接学生的预习,用学生那种朦胧的感知,反映出知识的基本轮廓,并在进一步的操作、解读和辨析中使知识得以升华,学生会把握准全部的变化过程。从而凸显数学的内在美和科学美。同时面对部分学生的“超前”发言,应积极地加以利用, 及时捕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灵活地纳入预设的范畴之中,科学地与思维训练连接起来。
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所得,使预习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又要善于连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思维有所发展,学习有所突破;同时还要掌控好生成与预设的“度”,良好的预习推进数学课堂的有效进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创新探索,也能激活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理性,洋溢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