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中的文化色彩

2016-03-30李佳乐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成长小说西方文化追风筝的人

李佳乐

摘要: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围绕救赎与成长描写了一个少年如何完成救赎,成长为一个男子汉的故事。小说的写作背景、情节、主人公的刻画都体现了成长小说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双重文化色彩等。小说探讨了这些文化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以主人公回归本民族文化向读者揭示出本民族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成长小说;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52-03

本文的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时候与父亲逃亡美国。后毕业于加州大学的圣地亚哥医学系,成为一名执业医师。《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

故事从一个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开始,他们情同手足,但两人之间有着身份、种族等种种差距。哈桑对阿米尔的是忠诚、友情,更是亲情,他带着哈桑式的微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①”可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这段童年的美好友谊开始急转直下。这场比赛比得是谁的风筝可以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幸存者在追到最后一个被摧毁的风筝便胜利了。当阿米尔成为最后一个幸存者时,追到那只风筝被他认为是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当哈桑为了捍卫这只风筝,而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在角落羞辱时,阿米尔,他最好的朋友,咬破了手指,泪流满面,蜷缩在角落,因为怕受到折磨,因为他认为“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②”。之后的阿米尔悔恨,害怕直至最后他知道已无法再面对哈桑,最终栽赃逼走了哈桑父子。多年之后,已成为知名作家的阿米尔接到了父亲好友拉辛汗的电话,告诉他哈桑已死,希望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带出来。

这部小说的魅力不止是他细腻的描写,一幕幕动人又伤感的情节,更是他所表达出的对战后的阿富汗文化及阿富汗人民的悲悯。令人瞩目的是他并不是通过描写战后人民生活的悲惨亦或直接描写阿富汗文化所受到的冲击,而是通过一个儿童的成长故事,体现出这样一个悲伤但又充满了希望的主旨。这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故事。因此,笔者认为这个故事是以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展开,经历了美好、痛苦,最终完成救赎,最后主人公成长为一个敢于负责有担当精神的男子汉。同时,小说交织着成长小说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双重文化色彩以及这些文化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美好的童年

1.小伙伴的相伴。毫无疑问,阿米尔的童年动人又让人羡慕。尽管阿米尔是普什图族人③,而哈桑是哈扎拉族人④,“但我们是一起蹒跚学步的孩子,这点也没有任何历史、种族、社会或者宗教能改变得了⑤。”这段时光是两个少年记忆中最美好、最纯净的日子。

2.家园的美好。不止如此,此时的阿米尔生活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阿米尔的父亲受人尊敬,事业兴旺,乐善好施,捐钱建了一间孤儿院。他的妈妈受过良好教育,外貌、人品都很出色。这时的阿富汗是祥和、安宁的,阿米尔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哈桑一同成长着。这样美好的环境,不仅与后来战火纷飞的大环境形成对比,更与后来人物性格的转变形成了对比。

二、忧伤的成长

1.哈桑的离开。这段美好的童年很快就离开了阿米尔的成长轨迹,因为幼小的阿米尔感到完整的父爱受到了侵犯,幼小的阿米尔怕受伤害而没有在哈桑受欺负时挺身而出,因他背叛了小伙伴哈桑,悔恨内疚,最终赶走了哈桑父子。此时阿米尔明白那种与生俱来的熟悉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无论他是出于愧疚还是对父爱的渴望而逼走了哈桑,他已经开始渐渐脱去单纯稚嫩,学着脱离熟悉的环境。

2.远离家乡,逃亡美国。战争来临。这时的喀布尔⑥正遭受着战火的洗礼。哈桑走了,阿米尔也被迫与父亲逃向美国。在经历了一段迫为艰难的适应过程后,他们开始了在美国的生活。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人物往往会开始改变自身去尽可能地适应变化。阿米尔开始逐渐学着承担起责任,从他不顾父亲的反对而学习写作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向着成熟迈进,与之前胆小的少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3.父亲去世,无法生育。接踵而来的是父亲的去世,阿米尔夫妇无法生育的事实。“也许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决定剥夺我为人父的权利,以报复我曾经的所作所为。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这样是罪有应得。⑦”其实此时已经可以看出阿米尔仍然背负着对过去愧疚与负罪感。阿米尔此时的成长无疑是忧伤的,充斥着让人揪心的情节。在重重的打击下,阿米尔开始学会承担,学会对父亲、对家庭、对自己、对过去的承担。

三、救赎之路

1.“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重回阿富汗。拉辛汗在多年之后的电话像一颗小小的石子,轻易地就打破了阿米尔多年的平静。他的话像是阿米尔多年来深藏在心底悔恨、内疚的一个宣泄口,最终让他踏上了救赎之路。这是一个人物性格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人物之后的人生轨迹。

2.艰难寻找哈桑之子。回到阿富汗,一切熟悉的景象都时过境迁,阿米尔的心境是忧伤而复杂的。但这条道路很艰难,当他最终把索拉博从宿敌的手中救出的时候,想要把索拉博带回美国时,阿米尔被迫违背了对索拉博的诺言,导致索拉博企图自杀。阿米尔以一种惨痛的代价学会了承诺的重量。

3.带回索拉博。将索拉博从自杀中救回来后,阿米尔带回了索拉博。这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可贵品质。他坦然的面对父亲的丑闻,向岳父坦言了索拉博的来历。他积极地争取着索拉博的信任,捍卫着索拉博的尊严,想让他重拾笑容。至此,通过一系列心路历程,主人公捍卫着一切为弥补过错所做出的努力,成长走向了一条不同的轨迹。

四、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1.成长经历。美好的童年到哈桑父子离开之前,阿米尔是个单纯天真的孩子,享受着安宁的生活,与小伙伴共同快乐的成长着。从哈桑父子离开,直至逃向美国到父亲去世,阿米尔内心的愧疚悔恨成为他内心久久不能忘怀的伤痛。阿米尔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明白了人生追求、开始学着承担责任的男人。这是阿米尔真正成长为一个男子汉的重要一步。

2.内心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阿米尔内心的成长是无法忽视的。他经历了从单纯到背叛、煎熬、悔恨、坚定、救赎的过程。幼年的阿米尔是单纯的,在目睹小伙伴受辱,自己懦弱的不敢挺身而出,内心受到的煎熬让他直至中年都无法忘却。了解真相后,他清醒了,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他选择的坚定的踏上救赎之路,经过艰难的过程,随着索拉博浅浅的笑容,意味着他终于完成了心灵上的救赎。

五、故事中的文化色彩

1.成长小说色彩。首先,本书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开始,以主人公阿米尔从幼年到中年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的。这种叙事风格可以被视为是典型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还有他后来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世界上比较出色的成长小说还有很多。比如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些成长小说的时代背景,主人公的设定大相径庭,但作为成长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主人公往往是年幼稚嫩,少不更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沧桑,开始明白人世的险恶亦或是开始追求人生的意义。

本书的主人公正是这样的成长典型人物。幼年的阿米尔稚嫩单纯,与小伙伴哈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这种美好的童年被忽然打断后,经历了流离失所、艰难的逃离、对梦想的选择、对爱情的追求等一系列的考验,主人公开始慢慢的成长,认识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实现必须通过自我救赎,放下背负多年的内心负担,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基于这样一个典型的成长小说的人物设定轨迹以及比较明显的成长文化色彩,本书可以被认为是一本成长小说。

2.伊斯兰文化色彩。

第一,哈桑父子的忠诚。哈桑的父亲阿里与阿米尔的父亲从小一起长大,是最为亲密的朋友,就如同幼年的哈桑与阿米尔。阿里尽心尽力地服侍着阿米尔父子,哈桑处处保护着阿米尔,即使在最后阿米尔陷害哈桑时,哈桑父子也没有拆穿,只是默默离开。多年后,哈桑为了守住阿米尔家的老房子,放弃自己原本平静的生活回到喀布尔,最终导致他被塔利班枪杀。哈桑父子倾其一生诠释了传统伊斯兰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特征——忠诚、诚实。谈及这一点,伊斯兰文化中有这样的表述“它是信仰之子,忠诚之友,权利之源,先知之智⑧。”哈桑父子作为阿富汗社会最为底层的仆人,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都以最为原始的方式——忠诚,来维护着他们的主人、朋友。这个品质贯穿着他们的一生,使得本文也被一种浓重的伊斯兰文化色彩所贯穿。

第二,阿米尔父子的文化观。本文中关于阿米尔父子对伊斯兰传统文化观念的描写很值得品味。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传统、受人尊敬的阿富汗人,他的言行无疑是伊斯兰优秀文化的很好诠释。他慷慨大方,自解腰包帮助别人。几乎小镇上所有的人都受到过他的帮助;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建了恤孤院。在持枪凶残,咄咄逼人的俄国士兵面前,他挺身而出解救出一位妇女免受侮辱。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传统阿富汗人,在提及当时大家都很重视的传统信仰时,他表现的及其轻蔑。而儿子阿米尔的情况则恰恰相反。阿米尔幼年就随父亲逃往了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显然他应该对伊斯兰传统文化并不重视。但是相反,自他开始踏上救赎之路,他也踏上了对过去的寻找之路,他在一步一步的重拾对传统伊斯兰文化的坚守。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当索拉博自杀时,他开始祷告、哀求。“真主真的存在,他必须存在,而我如今将祷告,我会祈祷他原谅我这些年来对他的蓦然不觉,原谅我曾经背叛,说谎而未受惩罚,只有在我的危难时刻才想起他⑨。”“我的手已经沾上哈桑的血,我祈求真主,别让它们也沾上这个小男孩的血⑩。”其实在最终,他的救赎实际上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归。

从对阿米尔父子的文化观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是在突出文化对人的行为,甚至是成长的影响。父亲虽对形式上的坚持不屑一顾,但以自身的言行诠释着伊斯兰传统的优秀文化。阿米尔虽远离家乡,但幼年所处的环境与父亲的教育,对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伴随着他的成长,最终他踏上救赎之路,无疑也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这一点描绘出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也表明根深蒂固的本民族传统与文化依然是最终的情感归宿。

第三,东西方文化色彩的调和。首先本文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旅美作家的典型代表之一。旅美作家往往对本族的语言、文化有一定了解,同时可能在西方国家学习、成长,因此对其他语言、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因此旅美作家是东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其作品往往具有本族文化的精髓又兼顾西方文化中追求自由、现实性等特征。仲跻昆先生曾对旅美作家做过一定的概括,虽然是针对阿拉伯旅美作家,但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旅美派作家直接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们在生活中也历尽艰辛、坎坷,深深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病和腐朽,诸如人情冷漠、金钱万能、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等。然而,他们又时刻深切地怀念灾难深重的祖国和阿拉伯、东方文化那种传统的古朴纯真的民风、习俗和精神价值观念{11}。”对旅美派文学的突出特点他则认为是“它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12}。”其次,卡勒德也可以说是一位典型的流亡作家。他与本书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经历:出生喀布尔,因战乱逃亡美国。对这类作家,爱德华·萨义德先生曾这样描述:“一批批的流亡者,政治移民,难民及侨民背井离乡,他们必须设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他们的创造性和悲伤之情反映在一切行动中,并成为不同时代的作家撰写的主要经历之一。”{13}在双重文化影响下,主人公中和了东西方文化价值,最后完成救赎,尤其让人们看到了主人公身上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

纵观全书,实际上这是一部作者以本身的文化和对祖国的挚爱为题材的小说。作者不仅怀着对往事的追忆,也保留着自我主观特性。围绕着背叛与救赎、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带着明显的成长小说色彩,描写了一个少年一段美好而又忧伤的成长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是以主人公完成救赎,成长为真正的男人,回归本民族文化而结束的。因此,将它作为一本成长小说来看其文化色彩的话,无论对一个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选择、成长的轨迹,同样影响着民族的价值。对个人而言,在成长中,有欢乐、有悲苦、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但本民族的文化在人的成长中,会像血液一样自然地流淌在人的身体中,并留下深深的烙印。

注释:

①[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6.

②[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7.

③Pashtuns,阿富汗人口最多的民族,其语言普什图语为阿富汗国语。

④Hazara,阿富汗民族,主要分布在该国中部省份。

⑤[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

⑥Kabul,喀布尔是阿富汗共和国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

⑦[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3.

⑧哈立德·易卜拉辛和叶海亚·拉米兹.伊斯兰文化概览[Z].217.

⑨[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35.

{10}[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36.

{11}仲跻昆.阿拉伯现代文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331.

{12}仲跻昆.阿拉伯现代文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332.

{13}[美]爱德华·萨义德.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M].陈文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6.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仲跻昆.阿拉伯现代文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3]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4]武淑莲.飘摇的风筝——评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33(5):10.

[5]胡笑瑛.《他们眼望上苍》的成长小说特点[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2).

[6]董振邦.阿富汗文学概述[J].外国文学,1987,(03).

[7]胡英歌.论《追风筝的人》的成长母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2).

[8][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三联出版社,2007.

[9][美]爱德华·W.萨义德.来自第三世界的痛苦报道[M].陈文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0]Khaled·Hosseini The Kite Runner[M].New York: Riverhead Trade,2013.

猜你喜欢

成长小说西方文化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