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国民经济综合评价指标
2016-03-29李长青岳奇如段玮
李长青 岳奇如 段玮
摘要:针对现有国民经济评价体系的诸多不足和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包容性价值。通过构建ESSE综合框架描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刻画经济增长的复杂性特征,并利用世界模型Ⅱ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对五种情景进行系统模拟和分析,以反映经济增长的长期性特征,最后对包容性价值核算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国民经济;包容性价值;ESSE综合框架;世界模型Ⅱ;情景模拟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增长的认识仅限于量的增加,但事实上增长是质和量的统一、是长期和短期的统一。质、量、长、短四方面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增长的一个重要实践应用即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如何客观、系统和全面地评价国民经济的增长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方法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但现实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作为侧重总量指标变化的GDP,对于构成经济发展的本质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使得GDP对现实经济发展反映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积极投入到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拓展,并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绿色GDP和GNP+SCC等改进指标。但这些改进指标只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复杂性特征而没有反映其长期性特征。
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市率先放弃GDP增长速度,代之以一个政策体系描述规划,但任何从理论和方法上给予规划的这种转变以理论与方法支撑,是实证界和理论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进行客观、系统和全面地评价。
1.国内外研究综述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很早意识到传统的数字没有捕捉到日益崛起的知识经济,现有以GDP为代表的官方数据已不能代表经济增长的全部动因。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1989年,Daly和Cobb提出ISEW作为测量社会福利水平的标准,而后Pedro Beea等对ISEW进行了修正,克服了ISEW存在的指标问题,但是仍存在计算的规范化和与多指标相结合的问题。由于国民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国外近年的研究多集中在GDP与能源、就业的单因素关系方面。相关文献充分证明了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福祉的提高等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因素中得到重视,然而GDP无法全面地反映这些问题。2014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主张的“安倍经济学”引起各界的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在于其主张的政策是以短期的经济效益为代价,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外在拓宽国民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范围上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为未来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相同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主要用GDP来评价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期间对GDP进行两次补充,但仍然存在不足。唐雪松等指出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势必导致GDP的增长,但这种投资最终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范洲平从经济增长的来源视角提出经济增长不仅依赖大量的传统投入,同时还要依赖于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说明投入创造的价值与投入量的多少不对等。这些都解释了GDP指标的高低与经济是否良性发展无直接关系,如果一味地迷信GDP,将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工作失真。
针对GDP存在的不足,学者们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生态破坏成本纳入到GDP中,引入绿色GDP的概念。国内不少学者参与到绿色GDP的核算和完善工作中。王红梅针对GDP和绿色GDP存在的问题,提出“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综合资产”指标,但是该指标在以后的评价工作中由于自身局限性和缺乏实用性没有得到应用。诸大建等将我国的发展阶段分为政治主导阶段、经济主导阶段、民生主导阶段,而民生主导阶段正是强调了经济发展要以民生、生态、资源的综合发展为前提。
基于以上的文献研究,GDP无论作为计量方法,还是作为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指标都无法满足时下的发展主题,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其他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但以上评价方法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因和后果缺乏长期和动态观察;二是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系统性分析;三是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延迟效应考虑不足。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以避免以上不足。
2.包容性价值
2.1概念提出的渊源
经济增长不仅源自经济本身,同样也受到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1972年德内拉·梅多斯发表《增长的极限》一书,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她指出社会仅从存量的可获得性而不是从再生率的角度捕捉相应的信号,那么系统将会步入过冲,若不及时对系统进行调整,最终走向崩溃,而WoAdⅢ模型非常直观地说明世界系统具有过冲和崩溃的倾向;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也意识到这一点,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全新概念,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同,“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内涵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2013年吴敬琏在第四届财新峰会上再一次提到“包容性”,他认为中国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经济政治体制;2014年李克强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上指出“包容性增长”已成为世界普遍认同的发展概念;2014年年末,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上中美双方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国乃至世界已不再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追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包容性价值。
2.2涵义
包容性价值是指基于特定的情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经济主体本身、所有利益相关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效应和作用,以及经济主体、所有利益相关方、资源环境对该经济活动的反馈和评价。这是一种新型的国民经济增长评价指标,既考虑当下的发展主题“包容性增长”,又考虑经济活动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反馈作用,而这种反馈作用贯穿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全过程。包容性价值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包容性价值的特点:一是包容性,包容性价值不限于具体数值,而是受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影响;二是特定性,包容性价值是基于不同情景下的价值,而评定包容性价值的优劣是基于特定情景下的特定需求;三是协调性,各个利益经济体对同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认知不尽相同,而包容性价值通过协调各方利益使各方认知的一致性趋于最大化;四是长期性,相较于传统评价方法的短期分析,包容性价值侧重的是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本文中的理想包容性价值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符合长期、稳定且高效的发展模式,即经济稳定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资源高效利用、环境逐步改善,这也是本文中包容性价值的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