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中夏思想及生平研究述评

2016-03-29白林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白林驰

关键词:邓中夏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邓中夏作为中共早期优秀领导人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具有超前思想并为之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前学术界对邓中夏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其青年时期的思想转变历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工农运动思想、文艺思想等方面,虽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诸如研究资料缺乏、对邓中夏思想内涵深度的研究不足、邓中夏思想与其他中共早期领导人思想之间的关联研究较少等问题。在今后研究中应探本溯源,深入挖掘邓中夏思想的内涵,着重探究邓中夏与其他中共早期领导人思想的异同和关联,在具体历史环境中和社会思潮中正确评价邓中夏思想的地位、作用和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4-0007-05

Reviews of Present Researches on Deng Zhongxias Thoughts and Life

BAI Linchi1,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0, China)

Key words: Deng Zhongxias Thought; New Democratic Perio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bstract: Deng Zhongxia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With advanced thought on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m. At present, studies on Deng Zhongxia thought in academic circles are mainly focused on his thought transformation course in youth,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thought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Movement, thoughts on literature and arts and so on. Although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ies, there exist a number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research dat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pth of Deng Zhongxia thought, and few studi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ng Zhongxia thought and thoughts of other early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Deng Zhongxia thought should be dug deeper in future research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focus on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associations of Deng Zhongxia thought and thoughts of other early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mak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impact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Deng Zhongxia thought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ethos.

邓中夏是中共早期优秀的实践家、理论家和革命家,他在学习探索与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动员工人运动、重视关怀农民阶级、创建和领导中共早期党团组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邓中夏的思想和事迹进行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者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开展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研究,促进了邓中夏思想研究的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现有邓中夏思想研究资料

当前邓中夏思想研究的相关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邓中夏本人公开发表的著作。邓中夏一生共发表理论文章、时政评论、诗歌等作品500多篇,并写有《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这些在其人生不同时期所发表的作品,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邓中夏的思想本质和思想变化,是开展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研究的重要文字材料;二是关于邓中夏思想和事迹的著作。目前共有相关著作七本,主要有姜平的《邓中夏的一生》,魏巍、钱小惠的《邓中夏传》,杨军的《邓中夏思想研究》等,其中学术研究价值较高的是《邓中夏的一生》和《邓中夏思想研究》。《邓中夏的一生》一书资料详实,文风严谨,作者持论中肯公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邓中夏的生活轨迹和革命事迹进行了详细论述。杨军所著的《邓中夏思想研究》一书对邓中夏思想进行了相对详尽的梳理,较为详实的整理、挖掘了邓中夏的武装斗争、工农运动、文艺思想、青年教育等内容;三是关于邓中夏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目前共有学术论文100多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思想与生平研究的综述,早期思想转变历程,文艺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工农运动和青年运动思想,外交思想,在高校、军队和国外等几个特定时期的思想和事迹。

二、邓中夏思想及生平的研究内容

(一)邓中夏青年时期的思想转变历程

当前具有普遍性的观点认为,邓中夏青年时期经历了以下思想蜕变:即由封建文人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1〕。曾天雄、李小辉、关海庭等都持此类观点。

(二)邓中夏的文艺思想

研究者认为,邓中夏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抛弃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无病呻吟,认识到了文学对社会的能动性和反作用。其中,廖美林认为:“邓中夏文学观的实质在于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对社会革命的促进作用”。〔2〕华济时认为邓中夏强调文学“须多做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彻底露骨地将黑暗地狱尽情披露,引起人们的不安,暗示人们的希望”〔3〕,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改造”〔3〕。胡荣祉也认为邓中夏的文学观“是要通过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去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4〕,是要创作“能挑拨人们的心弦,激发人们的情绪,鼓励人们的兴趣,紧张人们的精神”〔4〕的作品。

(三)邓中夏的工运思想

工运思想是邓中夏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学术研究的重点。付延功的硕士论文《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徐大兵的学术论文《邓中夏关于工人阶级宣传教育的思想探讨》、夏霖的学术论文《邓中夏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杨军的专著《邓中夏思想研究》等都明确指出了邓中夏工运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贡献,客观如实地论述了邓中夏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付延功的《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一文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工人阶级进行全面分析、准确定位”、“坚决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号召工人反抗反动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提出工人阶级要建立健全严密赤色工会组织”、“强调对工人阶级开展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主张要有正确的对敌策略和罢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阐明了工人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辩证关系”、“注意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5〕七个方面论述了邓中夏对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贡献。同时,该文也指出“邓中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工人运动思想,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人运动理论做了重大奠基”〔5〕。

总体来讲,学术界对邓中夏工运思想的内容和历史贡献研究较多,对邓中夏工运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邓中夏的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是邓中夏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邓中夏思想体系的逻辑生长点。邓中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能够依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重视工农联盟、建立统一战线等问题上都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见解。这些观点和见解紧扣时代背景,把握了革命斗争的实质问题,给尚处于摸索阶段的革命斗争起到了思想领航的作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正确界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依靠力量、对象及动力。尹灵芝认为:“1924年前后,邓中夏已经认识到帝国主义、军阀、买办阶级和国民党右派是国民革命的敌人;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的任务以及前途决定了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必须由无产阶级来掌握;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充分发动农民,加强工农联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个革命阶段。大革命的实践证明了邓中夏同志的这些论断都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6〕

第二,清晰认识到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现实可能。邓中夏1921年就著文主张“建立工、农、商、学、兵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7〕,邓中夏对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分析,是基于对中国革命性质的正确把握后作出的,因而是比较深刻、全面而准确的,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状况。

邓中夏是较早重视武装斗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他较早地把工、农、兵视作革命的主力,谭双泉认为:“邓中夏武装斗争的观点开始于1923年底和1924年初,应当说是我党最早重视革命武装的领导人之一”。〔7〕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邓中夏就吸取教训,将武装斗争作为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后的工农革命运动中,他将武装斗争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策略加以坚持和发扬,为工、农运动保驾护航。

第三,准确点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只能属于工人阶级。“1924年11月,邓中夏在进一步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驳了陈独秀关于无产阶级‘两个幼稚的谬论”〔6〕。他坚信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认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强调了工农联盟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邓中夏的这些认识和判断是在“细致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把握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流而得出的英明论断”〔8〕,这些论断是“比较系统,而不是零星散乱的;是既有理论的深刻阐述,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特别是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6〕。

第四,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观点。邓中夏认为中国革命“是由‘国民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阶段组成的。他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国民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以‘造就我们在政治上的深厚基础,为将来建设‘工人政府或‘无产阶级专政预备条件;社会革命是国民革命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我们无产阶级参加奋斗之故”〔9〕。

(五)邓中夏在高校、军队、国外等几个特定时期的思想和事迹

1.邓中夏在北京大学期间(1917~1923年)和在上海大学期间(1923~1925年)的思想和事迹

北京大学是邓中夏实现思想转变、进行青年运动、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场所。受李大钊等先进共产主义分子的感召以及“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民主氛围的影响,邓中夏的思想在北京大学期间发生了转变。关海庭、郭钢认为:“北大自由民主的空气帮助邓中夏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北大面向社会的学风又帮助他找到了人民群众这个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人民的关系,而当这些转变初步完成之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一开始传播就能迅速加以接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最终转变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10〕在上海大学期间,邓中夏思想逐渐成熟,在此期间他依托上海大学的优势平台,通过整顿教师队伍、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章程、改进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措施,为培养党的真正优秀的学者和革命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最终将上海大学办成了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和‘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11〕美誉的学校。

2.邓中夏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期间(1930~1931年)的思想和事迹

目前,学界对邓中夏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的研究既有共识也存在争议,研究者一致认为邓中夏在湘鄂西苏区时对军队政治和军事素养的提升、深入实际把革命理论与群众相结合和深入推进群众路线的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不能因其错误而抹杀了他在湘鄂西工作的成绩”〔12〕。争议在于邓中夏在此期间是否执行了“立三路线”,对“立三路线”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由此而延伸出以下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邓中夏在主客观上都执行了“立三路线”。刘宏认为,邓中夏“在到达湘鄂西苏区时,对当时中央‘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是缺乏正确认识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的,对湘鄂西苏区的实际情况也了解甚微,加之接受的又是‘左倾中央所布置的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任务,所以,他在红二军团执行的中心任务和进军方向以及是否坚持洪湖根据地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12〕。

第二,邓中夏在客观上执行了“立三路线”,但主观上不存在接受“立三路线”的思想基础。柯有华、张修全认为:“他错误地执行了李立三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把红二军团开出根据地攻打中心城市,使洪湖苏区受到了破坏,红二军团遭到了重大损失”。〔13〕,但同时,柯有华、张修全也指出要客观看待邓中夏对待“立三路线”的态度,因为“在湘鄂西,邓中夏无疑执行了李立三的冒险主义路线,这是事实。但他在执行中央冒险主义路线时尽量避免大的损失,并且有些地方,从实际出发,抵制和克服立三路线的影响,由此可见,他对于立三路线的认识也正是一个由不警惕到警惕,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13〕。

第三,邓中夏在湘鄂西期间积极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并抵制“立三路线”。姜平、霄霞等以时间为线索分析邓中夏在湘鄂西苏区的革命活动以及邓中夏对“立三路线”的态度,姜平指出,“邓中夏是1930年9月10日到达湘鄂西苏区的,而他到来之前,湘鄂西苏区和红二军团已经受到柳克明等同志强制推行的‘立三路线的严重影响”〔14〕。霄霞指出,“1930年9月1日,受中央的委派,邓中夏从上海出发前往红二军团所在地洪湖。9月12日,邓中夏到达洪湖红军后方驻地,一天四道命令,令红二军团撤回洪湖,这标志着三中全会的路线在红二军团开始贯彻执行。因此,1930年9月12日,是红二军团停止执行‘立三路线和全面贯彻三中全会中央路线的转折点”〔15〕。

3.邓中夏在苏俄期间(1928~1930年)的思想和事迹

在苏俄期间是邓中夏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了解各国工人运动情况、学习外国经验、创作《中国职工运动简史》等的重要时段,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完整勾勒邓中夏的人生历程,真实了解邓中夏的性格,体会邓中夏坚强的党性原则和勇敢的斗争精神。王文珍《邓中夏在逆境中》一文和姜平《邓中夏的一生》一书都论述了邓中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坚持真理、维护正义、维护党的独立自主和团结统一,同王明、米夫集团进行了艰苦的斗争。《邓中夏的一生》一书还对邓中夏在苏俄期间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的情况进行了论述,介绍了邓中夏在此期间为中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所做的辛勤努力与积极贡献。总体来讲,当前对邓中夏在苏俄期间活动和思想状况的专题研究还比较缺乏,今后应进一步加强。

4.邓中夏在省港大罢工期间(1925~1926年)的思想和事迹

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邓中夏在省港大罢工期间能够合理运用策略、准确分析和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三步构想”策略,做到了斗争步骤清晰、斗争目标明确、反应及时有效,彰显了其高超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尤其是“邓中夏自始至终都把‘收回香港作为省港罢工的最高政治斗争目标,所以省港大罢工既是对五卅运动的有力支援,也是我党在没有掌握政权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收回香港的最初尝试”〔16〕。江敏锐撰文《邓中夏与省港大罢工》,从“体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建立统一战线的方法与实践”、“邓中夏对宣传武器的掌握”、“从全局出发制定的斗争策略”〔17〕四个方面对邓中夏在省港罢工期间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三、邓中夏思想及生平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的研究在繁荣发展、逐渐深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研究资料的欠缺。1928~1930年间邓中夏在苏联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等会议的相关资料不足;记录邓中夏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点的文字资料也较少。二是对邓中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内涵、发展历程和方法路径,邓中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邓中夏民主革命思想内容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深度挖掘存在不足。

今后对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第一,强化邓中夏思想的深度研究,探究邓中夏思想的深层次内涵。作为早期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杰出共产党人代表,邓中夏在工运思想、农民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和超越当时一般认识水平的鲜明观点。但是,现有研究对邓中夏上述思想和观点的产生根源、时代背景、创新点和理论内涵等方面的深层次探讨相对欠缺,今后在研究中要继续深度挖掘,追本溯源,深入理解邓中夏其人、其事、其思,探讨其贡献和历史地位。第二,加强邓中夏思想与同时期其他领导人思想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邓中夏生活的年代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其中的优秀分子,邓中夏的思想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他优秀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思想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研究邓中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和演变的原因,邓中夏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联,邓中夏民主革命思想对党的决策的影响等问题时,必须将邓中夏的思想与其他领导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比较,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和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邓中夏思想,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思想变化,对其做出正确评价。第三,要拓宽邓中夏思想和生平的研究视野,将邓中夏思想纳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研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都是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的个体,个人思想认识和观点的变化,必然受到当时历史环境和社会大思潮的影响。因此,进行邓中夏研究时不能只囿于思想本身的考量,在整理和发掘邓中夏文章、事迹中蕴涵的思想观点时,应跳出原有的研究窠臼,拓宽研究视野,采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也即列宁所述的“在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8〕的原则,把邓中夏的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辩证看待邓中夏思想的贡献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全面地描述问题,做到“了解之同情”〔19〕,从而正确评价邓中夏思想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1〕

曾天雄,李小辉.试析青年邓中夏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中的三次转变〔J〕,湖南社会科学,2008,(6):195.

〔2〕廖美琳.邓中夏的文学观〔J〕.湖湘论坛,1996,(2):61.

〔3〕华济时.邓中夏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贡献〔J〕.作家研究,2001,(4):125.

〔4〕胡荣祉.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与新文学运动〔J〕.江汉论坛,1982,(7):34.

〔5〕付延功.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5,54.

〔6〕尹灵芝.论邓中夏对中国革命理论的贡献〔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52-54.

〔7〕谭双泉.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贡献〔J〕.求索,1984,(4):107-108.

〔8〕徐光寿.邓中夏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77.

〔9〕谭献民.邓中夏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5):21.

〔10〕关海庭,郭钢.邓中夏与北京大学〔J〕.湘潮,1985,(10):8.

〔11〕孙杰.邓中夏与二十年代初的上海大学——纪念邓中夏同志逝世五十五周年〔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2):17.

〔12〕刘宏.试述邓中夏在湘鄂西苏区的历史活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62-63.

〔13〕柯有华,张修全.邓中夏与湘鄂西苏区的立三路线〔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2):25-26.

〔14〕姜平.邓中夏的一生〔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217.

〔15〕霄霞.研究红军时期的邓中夏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J〕.北京党史,2003,(5):32.

〔16〕肖栋梁.邓中夏关于收回香港的构想和尝试〔J〕.中共党史研究,1998,(3):9.

〔17〕江敏锐.邓中夏与省港大罢工〔J〕.广东社会科学,1985,(2):45.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19〕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9.

(责任编辑:陈艳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